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散文阅读之探究题•一、回归教材•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小狗包弟》课后第一题•参考答案:•第一问参见“整体把握”。第二、三问,学生可以各自发表看法,说一说读了课文之后,在自己心目中描绘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他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出善良、正直的品性,至于他的具体表现、他的其他品性,学生可以各自领悟。也不排除学生有对巴金的性格提出批评的可能,也许会认为他软弱,本来可以活得畅快一些,可他主动背精神包袱。那么,教师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进行引导,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至少在“文革”时代所缺少)(民族精神考虑),他的这种精神已经不限于他个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写作目的考虑)•二、考情探究四川2014年《考试说明》对“探究”有三个明确的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中第三点的考查最为常见。2014年全国多套试卷中考查了该考点,只是程度不等而已。四川考题已经将其作为固定考点在18题进行考查。分值一般在6—8分,复习和考试时引起高度重视。•三、解题方略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解题方略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于一篇散文,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做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废墟之美•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分析:可以多角度回答。如艺术、文物、历史、经济、最初修建者等角度回答。示例: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的适用的一般性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探究文本本身”的目的。《上善若水》张笑天•8.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解析:回答“上善若水”的深意,可从“都江堰本身”的角度、“历代贤者”的角度、“启示我们”的角度多维探究挖掘深意。答案:1、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人可谓上善之人•、、、、、、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上善若水》张笑天答案要点三:我们要做上善之人,做上善之事。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的答案要点中的第一、二个要点就可根据文章开头“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及下文中关于都江堰和李冰等人的贡献来找出,而第三个要点就要根据文本中“环境污染”“危及生态”“泥河”“黑水河”等来挖掘。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解题方略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解读文章主旨。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任何散文都在向读者传递着信息,或社会现象,或人生感悟,这都与主题有关,因此需要解读文章主旨。耕作的诗人张炜•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6分)探究题启示:文本写的人事有: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走向土地、托尔斯泰的创作离不开土地;现代的一些作家创作脱离劳动,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土地上(乡村)的平民的朴素的劳动生活。答作者创作意图就是对主要所写人事景物进行评说。答案:(1)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2)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3)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4)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作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2.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应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假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这些都是探讨创作意图需要考虑的。如《耕作的诗人》探究题中的第三个要点“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就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的。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解题方略1.总揽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祁连雪》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6分)【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了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意蕴,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第二问略。《祁连雪》,在回答“获得的启示”时就要把“观山”与“读史”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紧扣文本,有的放矢。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做随意的褒贬。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3.结构完善,力求简明。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炼、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实战演练(限时训练)•《父亲的春天》(4)文中作者说:“父亲压根儿就没看过风景。他眼里,穷乡僻壤没有风景,草木只有能吃与不能吃的分别,毫无欣赏价值。”你认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由物质生存状态所决定这个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援例加以佐证。•答案:(4)示例1:认同。对于一个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来说,一件棉衣和一顿晚餐才是“雪中送炭”,自然风景的美即使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愉悦,也决不能替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你看,在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心中,只有面包才是最美的;在远古的农耕狩猎时代,只有“羊大”才是“美”。示例2:不认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并不完全由生存状态所决定。(反向立意一定要从“并不完全”的角度来立论)比如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也能影响其审美趣味。杜甫穷困潦倒,仍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对大自然的美景十分欣赏的佳句。高考真题体验•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完成最后一道探究题•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解析】•此题是探究题,•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第二,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深层次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中注意“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人生和艺术同样会影响山水和自然。文段一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郁达夫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艺术与人生与山水自然息息相关,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不仅会影响艺术与人生,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也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正如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的“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不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吗?••【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观点)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立足材料)•自然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立足材料)•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观点)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立足材料)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立足材料和文本)再见
本文标题:散文阅读之探究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2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