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许浑登城东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咸阳城东楼》一诗,其中的颔联更为千古名句。风满楼“山雨欲来风满楼”即是诗人当时的亲身感受,又是对晚唐政治形势的含蓄预示。一语双关,发人深省,富有哲理.现多用来比喻国家大动荡前的征兆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哲理“哲”者,智也。(《尔雅》)“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哲理诗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2、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1、王之涣《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古代哲理诗的赏析例诗透析教学目标方法点拨能力提升1、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丰富哲理。2、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础上赏析哲理诗的理趣。教学目标基本思路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观书有感(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字面解读哲理解读例诗透析(一)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解读(一)解读艺术形象:*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清澈的方塘——优美的文章源头活水——生活体验比喻*借景说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本体喻体(二)解读隐含理趣: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原意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想例诗透析(二)《诫子弟》[清]何绍基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字面解读哲理解读*即事说理背景解读一诗平风波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字面解读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诫子弟》[清]何绍基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哲理解读例诗透析(三)*托物说理《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哲理解读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笼中鸟——林中鸟朝中排挤——放情山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对比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方法点拨借景说理表达哲理的形式即事说理托物说理《观书有感》《诫子弟》《画眉鸟》哲理诗常见修辞对比比喻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字面解读哲理解读艺术形象隐含理趣原意新意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3、诗句有什么寓意。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第一步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第三步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第四步分析艺术手法。第五步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第六步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唐宋诗在总体上的差别——在情理各有侧重上,唐重情,宋重理,神韵追求上,唐豪迈端庄,宋奇峭流畅;表现技巧上,唐尚虚,空灵浑成,宋尚实,工巧细密;措辞用语上,唐重声律之美,多练虚字,宋重口语化,兼练虚字。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唐宋比较1.同写庐山*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同写桃花*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33.同写春色*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34.同写冬雪*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5.同写农家*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泛舟》《泾溪》《题西林壁》《春江晚景》《三赠刘员外》《琴师》《过沙头》《游山西村》《蜂》《登飞来峰》古代哲理诗赏析泛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理趣赏析】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借蜜蜂的辛勤采蜜,对辛勤的劳动人民进行热情的歌颂;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轻易取走,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进行无情的讽刺。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表面上占尽风光,为名利处心积虑的人最后也难免两手空空。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理趣赏析】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琴师[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琴声指头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缘:因为。3.此山:指的是庐山。*《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写出本诗借景说理所指出来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与成语“、”表意相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过沙头宋·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过沙头》宋·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理趣赏析】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理趣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四句)游山西村(前四句)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理趣赏析】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认清目标,努力开拓,就会摆脱困境进入新的境界。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注释]刘员外:指刘禹锡。岐别:在岔路口分别。*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理趣赏析】*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2、[思路扩展]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本文标题:哲理诗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