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第十讲 魏晋玄学的政治思想 - 副本
魏晋玄学的政治思想玄学:•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玄学理论的主体仍然是道家自然无为的论说,是与道家的基本精神相通的,但玄学努力糅合儒道的区别,以道释儒,•即以道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在道家思想的根基上去会通两家之学,故有人称玄学为“新道家”。•玄学思潮崇尚老庄思想并不是适应道家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而是回应儒学摆脱危机的要求;在玄学中,儒家的基本范畴、命题、一种新的援引道家思想的解释。所以,玄学构成了儒学的一个特殊形态。•儒家学者引进道家思想用以解决汉代经学所不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精神危机,本质上仍是一种儒学思潮。•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目的。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一、魏晋玄学思潮产生的原因•1、(一)动荡的政局与险恶的政治,是玄学产生的政治背景。•除西晋短暂的50多年统一外,前后近350年的分裂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这种分裂打破了政治统一的局面,汉代确立的儒家独尊地位也受到冲击,呈现出思想多元的局面。动荡与割据也导致了政争激烈与残酷,伴随的是夺权、政争、阴谋,但•统治者又打出儒学的旗号,出现空头政治,名实不符。士人多不敢直接谈论政治,而代之以谈玄。口谈玄远,不议时政,以求自保。•2、(二)是对汉代谶纬经学的否定与替代。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汉代经学一是神秘臆说;二是繁琐考据,三是经生墨守家法,只以师传之说为是,三者的共性是拘泥,是僵化,是教条。一旦成为教条,也就走向衰落。东汉末年,随着国家统一的结束,儒学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功能被削弱而趋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曹操、诸葛亮为首的名法家。他们崇尚法律,曹操任人为才,不问德行。但西晋统治者以儒教治天下,但其言行不一,残酷杀戮不同政见者。一方面,一部分学者必须用新的论证三纲五常的正确性;一部分名士则要求打破礼教的束缚。特点是以道入儒,儒道融合。•3、是汉末名实才性讨论逻辑发展的结果。•东汉以孝道治天下。奖励名节,表彰孝悌,在全国树立遵行纲常名教的忠孝典范。表现在选官上,孝廉一科最为重要。于是不少为了获得名声,士人醉心于浮华交会,标榜品题,相互吹捧之风盛行。但名教讲求实学笃行,名实相符,现实中往往是名实相悖。•4、门阀士族是玄学兴起的阶级基础。•魏晋时代的门阀士族是由九品中正制度而形成的,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世代公卿,成为豪门贵族。在魏晋政局动荡,尤其是东晋时期偏安一隅,于是世家大族子弟在生活上有了畸形的追求。•当时的玄学家大多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二、玄学思潮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发展阶段:三段说。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四段说。初起、发展、鼎盛、衰落阶段。不同阶段的玄学思潮主题有所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也各异,但其主题基本一致,则重在探讨有无问题,实质是名教和自然的关系问题。•1、正始玄学时期。•代表人物为王弼(226~249)、何晏;讨论的主题是贵无。主要是自然的无。何、王用改造了老子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折衷儒道,调和名教与自然。他们既崇尚自然,又不废名教,既推重无名,又不废有名,主张道合自然,名教本于自然。•2、发展阶段,(或称竹林玄学)。为司马氏集团夺权时期。由于曹魏集团与司马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激化,彼此都用名教作为理论武器砍向对方,名教的声誉再次发生危机。•作为这一时期玄学代表人物为嵇康和阮籍,对司马氏集团不笃信名教而只是利用名教为自己服务的憎恨中觉悟过来,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指向社会政治领域的无。竹林七贤:嵇康提出的问题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其反对的是假名教。•但名教的抨击客观上对名教有所破坏。而且,一些贵族子弟借自然之名,纵情声色,放浪形骸,对社会风气起着毒化作用。这时盛行所谓的“魏晋风度”。•据《晋书·嵇康传》云:“与(康)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琊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他们纵情山水,不为俗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以避世故,“越名教而任自然”,所谓的“魏晋风度”即自此始。•魏晋风度:言则简约玄澹,行则奇致通达,思想崇尚“贵无”。•竹林七贤生活于河南修武县云台山。崇尚自由主义:玄学崇尚自由放任、自然而然,相对于注重礼教束缚的儒学,具有思想和行为解放的作用,到竹林七贤时期,无论思想和行为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追求无限制的个性自由,自由主义的风气在整个中国历史时期十分突出,甚至对追求个性解放、抨击礼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有相当的影响,比如鲁迅、周作人都很推崇魏晋风度。•3、鼎盛期玄学得到较大发展,代表人物是裴頠和郭象。主题是崇有。郭象将名教与自然统一,即名教即自然。•4、衰落时期,东晋时期偏安于江南。玄学讨论生死问题。张湛的《列子注》。三、具体的政治思想•1、主张无为。•何晏、王弼都是“贵无”论者。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晋书·王衍传》)。从这种以无为本的观点出发,他们主张无为而治。何晏认为,天地以自然为本,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者无也,所以圣人应当无为。王弼指出:“•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老子注》)。这是先秦《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复述,但其哲学根据更为完备,其政治作用更加消极。具有来讲,一是因臣以治而君无为。二是不为烦苛之政。嵇康:“夫民之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庄子注·天道》)即批判法家的刑罚,也批判儒家的仁义。三是放任。•名教本于自然。这里的“自然”即“无”、即“道”、或人之自然本性,名教泛指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何晏、王弼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比作母与子、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要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实际上比较重视名教的存在和功用。嵇康反对假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他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主张“任自然”。•向秀则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裴頠、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顺应自然是为了推行名教,只有按照名教的原则办事,才能符合自然,名教是天然合理的。玄学家的论证,总的来说是要调和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封建统治思想寻找依据。•3、以寡治众。何晏、王弼从一和多、寡和众的哲学思辨中,为专制皇权寻找理论依据。王弼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又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周易略例·明彖》)。认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符合自然之理的。以君御民,就是执一统众之道。向秀、郭象认为,“千人聚,不如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无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庄子·人间世注》)。这里清楚地表明了玄学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立场。•4、无君思想。提倡无为,何需有君?郭象虽加辩解,但终难以服人。阮籍等则取无君论。三、评析1、用思辨的方法将名教与自然打通,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将儒道两家相结合而进行哲学论证的尝试,突破了两汉以来经学家离经辨句的繁琐作风,抛弃了其中的阴阳灾异和迷信成分,建立起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玄学家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风气,其思维方式对后世有积极影响。•2、玄学思潮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开启了个人不服从的先河,具有追求个性自由和反抗封建等级制的积极意义。•3、但玄学思潮务虚不务实,形成了空谈玄理、不务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门阀士族统治时期腐败政治的需要。参考书目: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刘康德:《魏晋风度与东方价值》,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6、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8、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标题:第十讲 魏晋玄学的政治思想 - 副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