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上课用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历史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后又曾长期弃用,80年代始重新使用,现使用的北大校徽系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此校徽也突出了北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他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又辞官兴学,倡言反清以救国。他旧学深沉,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他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担任北大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开创北大新局面。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学生向来自视很高,但对他却非常恭敬。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并下令改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它能以“未名”而扬名天下,是因为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们,是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让这湖水、这园林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灵气。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若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北大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北大图书馆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接到任命状时,“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不妨试一试”。北大有幸——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演讲辞的定义和特点演讲辞是在某一特定场合(群众集合或某一会议)发表讲话的文稿。文体常识——演讲辞文体常识——演讲辞第一,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的听众和演讲目的,确定演讲的题目与中心,确定演讲选用的材料,确定文章的详略处理。第二,要有鼓动性。要针对问题,观点鲜明,中心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毫不含糊。在写法上,要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一个符合听众特点的最能说服听众的逻辑顺序,并包含真挚的激情,运用生动的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达到打动听众,鼓动听众的演讲目的。第三,要有可说性、可听性。演讲辞是供演讲时用的,是讲给听众听的,因此语言要通俗易懂、形象、口语化。最好多用短句,多用修辞手法,达到生动。吸引人的目的。文体常识——演讲辞另外,由于演讲辞在“鼓动性和可听性”方面的要求,形成了其在结构写法方面的一些特点:在文章的开头,或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或故意发问,引人思考;或巧作婉言,从旁切入。主体部分,要围绕中心展开,但由于演讲还将就可听性,要使听众能抓住要领,因而展开时或围绕中心,一层一层地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一一阐述。结尾部分,要么概括演讲的中心,使之强化,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么发出号召、指明方向,起到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作用。返回演讲辞特点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针对性强鼓动性感染力请结合演讲辞的特点阅读课文二、字词:数(shù)载(zǎi)干(gān)禄(lù)商榷(què)提携(xié)肄(yì)业孜孜(zīzī)造诣(yì)店肆(sì)沦丧(lúnsàng)訾(zǐ)詈(lì)冶(yě)游塞责(sèzé)会晤(wù)相(xiāng)勖(xù)敷衍(fūyǎn)庶(shù)民切磋(qiēcuō)正轨(guǐ)砥(dǐ)砺(lì)鲜(xiǎn)为人知成语•问心无愧孜孜以求•束之高阁以身作则•责无旁贷无动于衷•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刮目相看终南捷径结构与观点第一部分(1段):第二部分(2-4段):第三部分(5段):①改良讲义,②添购书籍,能裨实用旁稽博采回顾与北大的渊源三点希望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砥砺德行,以矫颓俗③敬爱师友,以整校风两个计划找出能反映当时北大现状和社会现实的词语或者句子。蔡元培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北大现状和社会现实提出以上三点要求的?(用文中词语或句子概括)北大现状和社会现实做官心热惟问官阶大小平时放荡冶游考试熟读讲义潦草塞责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以三事为诸君告两个工作重点抱定宗旨:求学问改良讲义添购书籍敬爱师友砥砺德行正面:大学性质之要求反面:志在做官贻误学生危害国家必要:有败德毁行之事重要:关乎国家兴替责任:力矫颓俗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结构正反对比论证: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误己误人误国结论:宗旨不可以不正大。六、篇章结构:高考现代文阅读常常从内容、结构、感情、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谋篇布局(行文结构或者行文思路)进行相关探究和归纳。(一)积累谋篇布局相关术语:题目作用:吸引读者;文章线索;文章主题;照应正文;修辞;句式。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4、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5、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6、总分得当;层层深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二)注意提问方式:(三)掌握答题模式: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文章是()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3、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4、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四)举例:例1:2008四川卷《我爱水》17题(8分)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念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例2:全国卷一《阳关古道苍凉美》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回应了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呼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例3: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18题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句子“它来的是那么神速,将我的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问题。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使用“惊醒了”一词,好在哪里?(2分)这句话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惊醒了”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先生改变了北大,北大影响了中国.没有北大就没有五四,而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北大。同学们: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本文标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上课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5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