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民歌简介小白菜(汉族)这是一首在闻过则喜我国北方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儿歌。它以非常经济的音乐素材和洗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歌剧《白毛女》中著名的主题歌《北风吹》就是以它为素材改编而成的。放风筝(汉族)河北民歌,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阳春三月,百花盛开,风和日丽,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也要趁此大好春光,出外踏青、游春,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尽兴地游玩。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嬉笑欢娱间带有娇嫩柔婉的气质,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它在我国流传甚广。除唱《放风筝》外,还唱《摔西瓜》、《回娘家》、《调兵》、《玉美情人》等,在南方又有《码头调》之称。对花(汉族)我国北方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小调。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智能、传授知识、娱乐嬉游。它的演唱形式也很多样,有的用乐器伴奏,有的甚至伴以锣鼓边舞边歌。献花(汉族)流行于抗日战争时期,用河北传统小调《反对花》曲调填词发展而成。民歌的情绪欢快热烈,生动地描绘了群众向八路军英雄献花的情景。小放牛(汉族)是民间传统歌舞小戏《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地唱。剧中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要村姑回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音调明快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王大娘钉缸(汉族)原是地方歌舞小戏《王大娘钉缸》中钉缸人出场时的一段唱,又名《大补缸》或《锯大抽屉》等。这首河南民歌共有八段歌词,用一个乐段反复演唱。这首曲调较古老,踪迹遍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山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十多个省,甚至流传到南方。北方有些戏曲、曲艺音乐还吸收它为唱腔曲牌,称作云苏调。沂蒙山好风光(汉族)山东新民歌。最初叫《打黄沙会》。黄沙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的一个反动武装组织,利用迷信无恶不作,不断袭扰我抗日根据地。当地八路军山东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同志用民歌曲调编写了这首歌,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后来,人们保留了它纯朴的曲调和前两段赞美家乡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领袖的内容,很快在当地群众中流传、扎根。它又名《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手韦有琴的演唱,更增添了它的光彩。洪秀全起义(汉族)又称《四月榴花火样红》,流行于山东和江苏一带。十九世纪中叶。由洪秀全发动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洪秀全起义》就是当时产生的首革命历史民歌。民歌运用了山东民间秧歌的曲调,节奏紧凑,音调明快有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山东人民敲锣打鼓闹秧歌,载歌载舞迎亲人热烈情景。丢戒指(汉族)流传于东北、华北地区的小调。一位年轻姑娘不慎丢失了情人所赠的戒指,急得不她顾不得害羞,不惬应诺重酬,苦求拾到者送还给她。民歌用诙谐的笔调描述了这桩趣事。翻身五更(汉族)解放初期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农村的新民歌。它表现了在东北农村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农会组织集会,诉苦伸冤,半地主、分田地的情景、抒发了翻身农民的激动心情和团结一致发展生产的决心。它用当地流行的传统小调《月芽五更》(又叫《进绣兰房》)填词编成。妈妈娘好糊涂(汉族)解放初期在我国北方流传的新民歌。其原曲也叫《妈妈娘好糊涂》,唱一个责怪她母亲不理解自己已成年要选夫家办婚事的心情。新词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恳切批语母亲封建、落后的思想,要求学文化、参加劳动、婚姻自主。新民歌产生后在广大农村普遍流行,后传至全国,对宣传妇女解放和新婚姻法起了积极作用。填词后曲调基本生动。在北方还唱《妓女悲秋》、《十杯酒》、《东北风》、《凤阳花鼓》等词,传唱也较广。交城山(汉族)是旧社会一个嫁到交城县山区去的农村妇女对贫穷生活的叙诉:最好的食物是莜面饴各各(即莜面卷)和山药蛋(即土豆);出门就爬山,只能步行或骑毛驴,连姑娘出嫁也没法坐上好车马。割莜麦(汉族)流行于山西的山歌。它以开阔悠长的音调,表现一对农村青年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纯洁爱情。民歌是一首简单的上下句结构的乐段,但聪明的民歌手通过在句中加衬、夹垛的手法,使两名的旋律都发生了变化,结构都得到了扩充,还用了疙崩、嘶喽等象声的语言衬词,使歌曲表现的形象更富于生活气息。妇女自由歌(汉族)这是一首歌唱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新民歌套曲。歌词是诗人阮章竞于1949年创作的。全诗六段,用四首山西祁太秧歌曲调组成。解放初期,全国各地城乡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动人的歌声。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相波等,都曾以她们优秀的演唱艺术为它增添了光彩。左权将军(汉族)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千余人向我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腹腔心地区山西辽县进犯。为了保卫根据地,十八团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指挥所部,在麻田附近与敌人激战竟日,将敌人全部击溃,而左权将军在战斗中也不幸英勇牺牲,时年三十六岁。辽县人民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县名改为左权县,并编了这首革命历史民歌。它以山西晋中民歌《害虫伢麦》的曲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经徐缓深沉、亲切的音调,追忆左权同志参加革命十七年的功绩,抒发了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和衷心崇敬。绣荷包(汉族)这类小调,流行于全国各地,但曲调各不相同,其中以山西的《绣荷包》最为人们所熟悉。内容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刻划一个少女思念情人,亲自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由两个乐句构成,旋律明快,有起有伏,十分抒情。四川的《绣荷包》音乐很有特色,曲调同四川的方言密切结合。脚步夫调(汉族)这是一首陕北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蓝花花(汉族)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象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拼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这首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民歌,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李波、刘燕萍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舞剧。走绛州(汉族)又名《一根扁担》,流传于陕北和山西。歌词只有两句: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要到绛州。通过重复和加衬的手法,使结构扩充成五个乐句,从而使民歌所表现的情绪更为活跃进,非常逼真的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挑担者的形象。三十里铺(汉族)这首民歌是根据陕西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发生的一件真真事编成的,故名《三十里铺》。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是个思想进步、敢于斗争的农村姑娘,她冲破了习惯势力的挠,和三哥哥邱双喜相爱。双喜参军离家,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据说这歌词是同村姓常的一个青年于1942年编成的,最初用信天游艺机的曲调演唱,歌词只有几段。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五十年代,王方亮将它改编为民歌无伴奏合唱,并亲自指挥陕北民歌合唱,并亲自指挥陕北民歌合唱团公演,使这首歌得到了丰富、提高与推广。走西口(汉族)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在旧社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得人们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走西口》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东方红(汉族)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词作者李有源是葭县有名的伞头(秧歌的领唱、歌舞者)。他用《骑白马》调编了几段新词,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革命领袖。1943年其至李正增副食移民队运河延安开荒,便与他一起用这几段新词为头,续编成长达十余段的《移民歌》。这首歌随移民队到处传播,深得群众欢迎。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它整理为三段词,改名《东方红》,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从此传遍全国。作曲家贺绿汀曾将它改编成混声合唱曲,作曲家李焕之曾将它改编为大型歌舞《东方红》序幕的交响合唱。绣金匾(汉族)以陕西传统小调《绣荷包》填词发展而成的革命民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流行于陕北,随着全国的解放,又很快地流传到全国各地。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朱总怀念逝世后,歌唱家郭兰英怀着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这首歌,给了它新的解释,特别是将第五段词改填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把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解放区十唱(汉族)又名《军民大生产》,是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填上十段词改编而成。它表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劳动生活。曲调健壮豪迈,节奏坚定有力。由两乐句的乐段构成,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众和时以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等富有劳动号子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的气氛,起到鼓舞情绪、协调劳动的作用,所以不久便在解放区普遍流传。翻身道情(汉族)原有秧歌剧《减租会》中的一段,贺敬之词,刘炽编曲。这首歌以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陕北道情调为素材改编发展而成。是歌唱家郭兰英、李波等经常等演唱的曲目。刘志丹(汉族)刘志丹同志是陕西保安人(今志丹县)。陕北人民用《打宁夏》调,填了十二段词,热情颂扬他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卓著功勋,深切怀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音乐开阔、嘹亮,高昂而热情,旋律大起大落,句幅先紧后宽,气势壮阔,恰切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深受陕北人民喜爱,流传全国。四季歌(汉族)流行于青海一带的传统情歌。五十年代曾被吕冰等改编为歌舞曲,名为《花儿与少年》。在当地,花儿代表姑娘,少年代表小伙子。《四季歌》以春、夏、秋、冬四季盛开什么花为起句,表现姑娘对小哥哥的爱情。草原情歌(汉族)流行于青海一带的传统情歌。歌词共四段。头两段词赞美姑娘的容貌,比喻十分生动:她那粉红的小脸好象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后两段词是青年表达对姑娘的爱慕,用语俏皮而又可爱: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嶉咚嶉(汉族)流行于湖北中南部潜江县的打枷号子。因衬词段中有很多嶉咚嶉。打场时,两排人面对面地站着打枷,这排上、那排下,噼啪噼啪,一领众和地唱《嶉咚嶉》,歌声与劳动凳合在一起,使人忘记了疲劳。幸福歌(汉族)湖北民歌手蒋桂英编唱的歌颂解放后幸福生活的新民歌。它的旋律明亮舒畅,演唱形式生动活泼,反映出社员满情信心建设新农村的精神面貌。多年来为湖北农村经常传唱的民歌曲之一。喜庆丰收好热闹(汉族)又名喇叭调,是一首湖北江陵的穿号子民歌,传唱于农田劳动等场合。民歌中穿插衬词衬句,早在唐代的竹枝体民歌。它以喇叭词为衬句,由众人和唱。在湖北穿号子曲体的民歌,分布在江陵县以西以川东万县地区各县。马桑树儿搭灯台(汉族)是一首男女二人对唱的革命民歌。1935年以后流行于湘西的桑植。歌词大意是:郎云当红军,写信回家中,要姐另改嫁,莫要误青春;妻子回信说,丈夫你莫挂牵,奋勇杀敌人,姐心永不变,等你回家中。澧水船夫号子(汉族)湖南省有湘、资、澧、沅四大江河。澧水位于西北部。由湖南省民间歌舞团整理、改编的《澧水船夫号子》,通过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川江船夫号子(汉族)四川境内的长江称为川江。《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贝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其中有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的旋律舒畅、悠扬动听的〈平水号子〉和〈下滩号子〉,又有当发现险滩准备投入紧张战斗时唱的坚定有力、充满信心的〈见滩号子〉,和在闯滩夺险与凶滩恶水搏斗时唱的急促紧张、气势强烈的〈上滩号子〉和〈拼命号子〉。川江号子的演唱是一领众和的,领唱者又叫号工,也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和声部的交接也因劳动条件而异,〈
本文标题:民歌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8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