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3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3.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和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44.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毛泽东: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5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始是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已超过了计划调节。6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思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8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四届三中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10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11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12思考: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13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限制甚至排斥的作法。党的十二大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14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15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62.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第一,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第二,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17(2)注意两点: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18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191.正确理解和认识什么是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牟取私利。20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份。如实地将这部分公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13.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2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2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24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25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26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如何认识按劳分配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27第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注意: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按劳分配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28其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也就是说,按劳分配不能在全社会实现,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因此,在不同的企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不能按照同一的标准来进行分配,即在不同的企业中,劳动者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主体是社会,按劳分配全社会统一。很明显现阶段还不能实现。29其二,按劳分配的“劳”是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而不是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别,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劳动者付出了相同的劳动量,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30其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即货币形式实现的,而不是实物形式来实现的。因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和今天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相联系。312.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问题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32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性在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情况,一定有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这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才能够使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地得到发展。332.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分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34注意: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35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36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1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