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5杜甫诗三首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回顾: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三么: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与思想情感/技巧四、抓注释:难理解的词语;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介绍诗人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2.从意象、艺术手法、炼字、感情方面赏析诗歌。3.概括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知人论世(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读书壮游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四漂泊西南时期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沉郁顿挫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55岁的杜甫在这里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在此期间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在寓居夔州时,杜甫已55岁,已处于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处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一、抓题目二、知人论世三、抓诗句(“三么”)1、理解诗句意思2、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把握思想情感3、鉴赏写作技巧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白露使两岸的枫树林衰败飘零,巫山巫峡一带气象萧瑟阴森。巫江的波涛好像连天一般汹涌澎湃,夔州的山上风云滚滚,阴沉沉地压向大地。一丛丛的菊花再次盛开,使我像往日一样又一次伤心落泪,孤独的小舟系向岸边,也系着我怀念故园的心情。寒风阵阵,催促着妇女们拿起剪刀裁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傍晚时分,高高的白帝城上传来急促的捣衣砧声。研读诗歌1、前两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如果说本诗有诗眼,你觉得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3、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前两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分析。明确:思路——抓住意象及特点,分析意境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前两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蜀地露冷枫红、万物萧条的景象。“凋伤”本含凋零衰败之意,但露是玉露,树则是枫林,反而在凄凉萧瑟之中有了一种富丽的景象,而“气萧森”不但指草木凋败,更是涵盖巫山巫峡的万象。作用:这一联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定全篇萧瑟悲凉的基调。明确:思路——抓住意象及特点,分析意境追问: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答:提示:步骤一:“凋伤”有伤心、伤感的意思;步骤二: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步骤三: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感伤之情。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1、前两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颔联承上而来,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相连。一“兼”一“接”,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苍凉阴森的气象。浪涛飞涌,暗寓了时局的动荡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愁惨。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1.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明确:作用:从意境和思想情感入手。以景起兴、融情于景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阔大的意境。景中含情,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怀。2、如果说本诗有“诗眼”,你觉得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明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也即“诗眼”。“丛菊”开在秋天,回应了题目的“秋”字,“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孤舟一系”则指眼下旅途的漂零,写出了天涯孤旅,归途茫茫之苦;“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表达出深挚浓烈的思归之情;“系”一指孤舟停泊,舟系于岸,二指心念长安,系于故园。此联表达了诗人强烈思归而归期无望的凄苦。3.诗人在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明确:岁至寒秋,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裁衣的刀尺声、砧声,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感。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张可久《迎仙客·秋夜》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触景伤情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雄浑壮丽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深读文本杜甫的情怀2、故园之思1、羁旅之感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
本文标题:秋兴其一杜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1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