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 5武侠文化兴盛的历史原因
第五讲武侠文化兴盛的历史原因一、武侠文化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战国时期“士”的形成“游侠”、“剑侠”、“侠士”、“义士”韩非子,“侠以武犯禁”。司马迁:“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唐代的司马贞《史记集解序》“游侠,谓轻死重义,如荆轲、豫让之辈也”。“武”:征服社会的渴望“侠”:对完善道德的期盼“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侠”与“义”密不可分唐代的李德裕在《豪侠论》:“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武德: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符合儒、道、佛的和谐理论,有助于构建弘大刚毅的人格。狭义精神二、武侠文化生存的社会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代,豪侠之士。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文轻武之风开始流行,武侠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江湖、“俗文化”。武德:诚实善良、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义不求利、诚实守信武侠成为民间崇尚的英雄和效法的榜样。乱世之秋,为仗剑远游、行侠仗义、闯荡江湖的游侠之风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在冷兵器时代,文治武功“弧矢之威”唐代的武举制度明清时形成了有众多门派的武术体系。尚武、任侠、重义成为武侠的标志性特征。三、文人对武侠的塑造和歌颂使武侠文化深印大众心中咏侠诗构成唐诗的四大精神之一——任侠精神。元稹《侠客行》:“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贯修《侠客诗》:“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温庭筠《侠客行》:“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白马夜频嘶,三更灞陵雪”汉代的东方朔“十五学击剑,目若悬珠,猛若孟贲”;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唐代陈子昂“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王之唤“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新唐书·文艺传》:“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李白一生写了一百多首咏侠诗,《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诺,纵死侠骨香。”“豪侠”成为唐传奇的三大表现题材之一唐传奇:武侠的复仇、酬恩、报主、铲除不平、扶危济困等诸种行“义”的故事。宋元以后话本公案小说、戏剧开始勃兴《水浒传》“张飞神拳”“宋太祖三十二势”等。轻功、气功、药术、硬功。现代新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四、民间宗教的盛行为武侠文化的流布提供了最深厚的土壤名山大川的寺庙、道观成为武术门派拳种的发源地寺僧道士往往是武侠高人。源于道家的“道论”、“气论”、“天人合一”论等是武术的理论基础道家的“物极必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是武术的指导原则,太极、形意、八卦等拳种的技击理论,都是来自道家的思想方法论。儒家的“仁爱”情怀、道家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佛家的“不争”和感悟融为一体的武德,明清,秘密宗教仙道侠士化生为各色武神。民间宗教与武术的结合,为武侠文化的流布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五、对武侠生存方式的向往是武侠文化得以流传的社会心理原因武侠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武侠生存方式的向往是武侠文化得以流传的社会心理原因。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武侠行走江湖,可以不受功名的羁绊,豪迈、刚烈、潇洒、自由,创造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学成文武术,货于帝王家”千古文人侠客梦既做文人,又做侠客,便成为几千年来的人格理想。“儒侠以金庸为代表的现代武侠小说传统侠客的传奇人生,光怪陆离的武功描写对正派武侠的褒扬和对邪派武侠的鞭鞑符合传统的伦理理念,让人感到一种文化的真实。“携手走天涯”思考题1、武侠文化在中国兴盛的原因?
本文标题:5武侠文化兴盛的历史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6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