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英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交报告单位: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报告编写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二○一二年一月汇报提纲一、前言二、工作区地质三、开采技术条件四、地质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五、资源储量估算六、结论一、前言项目名称:白银石英岩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承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起止时间:2011年11月---2012年2月。1、项目概况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大型有色金属采选冶联合企业,石英岩矿为该公司直属矿山。目前,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整体上市经营的战略需要,委托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地质矿产勘查甲级资质单位,证书编号:6220051110002)对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石英石矿采矿证许可范围内的资源储量进行核实。2、目的任务(1)、充分收集矿床现有的各类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矿山地质及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矿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体、矿石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等。(2)、在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地工作和对矿权范围及周边地质矿产的详细调查,进行矿区资源储量估算、核实并进行探采对比工作。(3)、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7)26号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及相关要求组织编写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3、地理位置及交通石英岩矿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区西北6公里,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7′24″,北纬:36°35′37″。矿区范围呈北西向的长方形,长约0.63公里,宽约0.27公里,面积0.1523平方公里。从矿区到白银市区有公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见图1-1)。4、本次资源储量复核概况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严格按照《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固体矿产勘查/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等规范及要求,以原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第六地质队于1969年8月提交的《兰州市白银区灰土涝池石英岩矿区评价报告》为基础,开展了本项工作。资源储量核实是在充分收集以往历次与矿山有关勘查成果资料和多年矿山生产探矿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矿山调查、采矿工程编录采样等手段,进行资源储量核实,最终编写矿区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本次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时间为2011年11月20日~2012年2月20日。5、核实主要工作过程(1)、全面收集以往石英岩矿床勘查形成的成果报告及多年生产探矿形成的所有地质、测量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勘探类型,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初步掌握了共(伴)生有益组分的分布规律。详细了矿山开发历史沿革及开采方法及过程。(2)、深入矿区现场了解采场的开拓工程布设及生产情况,对矿区采矿权范围用全仪器法按采矿证拐点坐标进行了详细划定,明确了本次资源储量核查工作范围,落实了采矿权内、外的矿体,为进一步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提供依据。(3)、室内综合研究及资料初步整理,对收集到的地质成果报告及生产资料进行详细研究,据原报告制作了矿床的数字化地质图、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等综合基础性图件。同时由测绘技术人员将所有图件中的独立坐标系统转化为西安80坐标系统。对采矿权内、外的资源量进行了套改分割,制定了下一步工作的方案。(4)、现场调查核实,根据矿床露天采场的实际,对开采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对开采范围、采矿高度用手持GPS进行定点并标注于图上,最后圈定采空区范围。另外在采场断面中以2米样长采取化学样品20个,以便与矿山勘查分析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使核查报告真实反映矿区探采变化情况及资源储量保有量。6、本次矿权内、外储量套改分割的原则、方法(1)、以采矿证平面坐标和开采标高所圈定的范围作为资源储量分割的范围,分别估算采矿证内、外的资源储量。(2)、以原勘探报告中对矿体的圈定、连接、外推为基础,并按新规范及本次核实所确定的资源储量类型对原报告提交的资源量进行分割估算,并依据新规范对原报告提交的储量进行了套改。(3)、资源储量估算采用垂直平行断面法。(4)、资源储量分割与本次核实资源储量估算同步进行,在资源量估算剖面图上反映矿体探采对比情况。7、本次储量核查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3)。表1-3核查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工作项目完成工作量备注1:2千地质修测0.1523Km2资源量估算范围采场编录40m测量及采样化学样20件采集及分析照片1露天采场现状经现场调查丈量,矿山露天采场宽度40米,长度95米,高度0~50米。石英岩矿山露天采场情况见照片1。二、工作区地质1、矿床特征(1)、地层本区出露的岩层主要为千枚岩、硅质千枚岩和石英岩,根据其岩性及产出状态共分五层:A、千枚岩、矽质千枚岩:上部为灰、褐色矽质千枚岩,部分含泥质薄层石英岩,下部为灰绿色千枚岩,两者有过渡现象,与上部石英岩整合接触。B、石英岩(MS):青灰色,灰白或浅红色。上部为薄~中厚层状,下部以薄层为主,中部夹千枚岩。平均厚度105M,为主要矿层,与上部千枚岩断层接触。C、千枚岩夹矽质千枚岩(Mp+Mps):上部为浅黄或浅红色矽质千枚岩,夹含泥质薄层石英岩,其顶部为千枚岩。下部为灰绿色千枚岩,夹含泥质薄层石英岩,其顶部为千枚岩。下部为灰绿色千枚岩,总厚度180M以上,与上部石英岩整合接触。D、石英岩(MS):青灰、灰白色,中厚~厚层状,中部夹千枚岩及透镜体,厚度35-60米,为次要矿层。与上部千枚岩断层接触。E、千枚岩(Mp):灰绿色,下部夹薄层变质砂岩、矽质千枚岩和基性火山凝灰岩。此外,区内第四系黄土和现代坡积层零星分布。(2)、构造本区属单斜构造,岩层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千枚岩中小褶皱比较发育,产状比较零乱。断裂:本区断裂较发育。矿体内走向断裂普遍,根据其产出状态,将区内主要断层分如下两组:其一,产状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有F1、F2、F3。F1位于主矿层下部,平均走向317°,倾向南西,倾角80°以上,长300M±。F2位于主矿层顶部,平均走向318°,倾向南西,倾角83°以上,长500M±。F3位于次矿层顶部,平均走向284°,倾向北东,倾角85°以上,长300M±。其二,产状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有F4、F5。F4位于主矿层东南端,平均走向50°,倾角直立,长60M±。F5位于次矿层Ⅱ勘探线附近,平均走向20°,倾向南东,倾角85°以上,长约240M±。第一组断层特征是走向长,破碎带小(一般在一米以内),断距不明显,具阶梯状。第二组特征是走向较短,为平推断层。同向次一级羽毛状平推断层发育,断距一般5-10M,尤其明显的是F5,将矿体及其上下围岩断开,东部南移,从地质现象表明:第二组断层较之第一组为晚。(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不发育。A、花岗斑岩脉(γπ):浅红-灰白色,片理发育,脉宽0.5-2M,大体上沿千枚岩层面侵入,接触面界线清楚。B、花岗岩脉(γ):浅红色,风化面灰白或浅红色,片理发育,脉宽3-6M,大体沿千枚岩层面侵入,界线清晰,为后期石英脉穿插和断层错断。C、石英脉:乳白色,宽由数厘米至2M不等,产状极不规则,全区广泛分布,石英脉的生成最少是两期。2、矿体特征本矿区共圈出两层石英岩矿体,第一层(G-1)为主矿体,厚度大,延伸长,质量佳,开采条件好。两矿体均为层状产出。主矿体(G-1)平均走向315°-335°,倾向南西,倾角55°-85°,平均厚度105M±,Ⅱ勘探线以西60M,中部夹厚10-30M之千枚岩,向西厚度逐渐加大,将矿体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矿层经Ⅴ勘探线向西分支逐渐变薄;南部矿层基本上保持Ⅳ勘探线的厚度西延。Ⅰ勘探线向东50M,矿体呈圆锥形尖灭,与千枚岩断层接触。在沟内见千枚岩有倾伏于矿体之下的趋势。次矿体(G-2)平均走向290,倾角近乎直立,由Ⅱ勘探线向西延长。中部夹千枚岩或其透镜体,将矿体分成两部分。总平均厚度约45M。Ⅲ勘探线附近为断层F5所截,在Ⅲ勘探线矿层厚度仅3-5M,向南东方向呈扫帚状逐渐加宽。现将两矿体规模形态(见表2-1)。表2-1石英岩矿矿体特征表矿层编号规模(M)形状平均产状备注长厚走向倾向G-1>550105层状315°-335°SW55°-85°G-2>20045层状290°NE80°-90°3、矿石质量G-1矿体为青灰-灰白色,上部为薄-中厚层状,裂隙发育,顶部裂隙面有时有铁染,下部为薄层状,局部含泥质,矿石质量较好。矿体质量变化稳定。矿体平均品位SiO294.55%,Fe2O31.13%,AL2O31.59%,CaO0.50%,MgO0.15%。G-2矿体为青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裂隙发育,局部裂隙面有铁染,矿石质量尚佳。该矿层平均品位SiO292.75%,Fe2O32.03%,AL2O31.67%,CaO0.81%,MgO0.23%。另外在G-1矿体Ⅳ勘探线至Ⅲ勘探线间,中部有一地段见铜的次生氧化矿物孔雀石,兰铜矿。经刻槽取样分析,铜含量达0.59%(样长0.6M)。对其附近一带作了放射性才测量,γ值最高达42γ,一般在25-35γ之间。矿体层状产出,层位稳定,质量变化小,矿层内夹千枚岩,故属沉积变质型。三、开采技术条件1、水文地质本区属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雨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区内及附近无溪流和泉水,降大雨或暴雨时,可形成山涧洪水,水深0.3-0.5米。区内地形切割强烈,便于自然排水,山间沟谷终年干涸,对矿床进行露天开采极为有利。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均依赖外地供给。2、工程地质区内岩矿石未作物理性能测试,物性参数无确切数据。岩矿石野外特征为:矿体沿山脊呈北西-南东走向出露,矿石硬度大,不易风化剥蚀,而其上下盘围岩为千枚岩,岩性松软,极易破碎,稳定性差,易剥蚀,使矿体常呈陡壁悬崖,故有利于地表露天开采,但采场边坡角应小于45。区内构造较发育,主要断层有两组,第一组断层产状与矿体产状基本一致,产于矿岩接触带,延伸较长,但破碎带较小(小于1m),断距不明显;第二组断层与矿体斜交,断距较大(5-10m),使矿体的整体性有所破坏,但延伸较短,对矿山开采影响不大。3、环境地质该矿区属干旱少雨区域,几乎无植被,并远离市区和居民区,虽是露天开采,但采场作业用湿式作业并洒水防尘,故不会构成大气污染。由于矿体裸露地表,覆盖围岩及覆土剥离量少,开采废渣全部排放于采场周边沟谷之中,对矿区生态环境几乎无破坏作用。四、地质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1、勘查类型、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据本矿区矿石质量稳定,含少量连续夹层,矿体内部结构较简单。矿层连续,厚度变化小,矿层厚度稳定。构造简单,矿层呈单斜,产状变化小,没有断层切割矿层。岩浆岩不发育,有较小岩脉分布,对矿层无影响。岩溶不发育。综合上述主要地质因素,确定本矿区为第Ⅱ勘查类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勘查工程参考间距。石英岩矿采用的工程间距为:控制(332)资源量剖面工程间距为100米。2、各类样品采集及其质量评述矿区因矿石硬度大,故采样未采用正规刻槽采样,而采用密集连续捡块法代替刻槽,试样地表长度为2-4m,对不同的岩性分别采取。本区试样仅做了普通分析,其项目有:SiO2、Fe2O3、Al2O3、CaO、MgO,内检样12个,占总试样的5.76%,分析结果与普通分析相对比,平均绝对误差SiO2:0.46%、Fe2O3:0.05%、Al2O3:0.18%、CaO:0.09%、MgO:0.06%,均在允许范围之内。本次核查在采场共采集刻槽化学样20个,采样规格5×3Cm,样品长度一般为2米,样品重量、样段划分及采样方法均符合规范要求,采样质量可靠。样品分析项目为:SiO2、Fe2O3、Al2O3、CaO、MgO。样品测试工作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勘查院实验室(具有质量认证资格)承担。分析质量符合规范要求。3、探采对比与2005年核实报告相比较,矿山在构造、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均无变化。五、资源储量估算本矿区矿石为层状岩石,矿层厚度大,走向延伸稳定,矿体内部结构简单。因此本次矿床资源储量的估算方法与原勘查报告方
本文标题:白银石英岩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8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