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社会保障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主要内容:概述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社会学与社会保障政治学与社会保障第一节概述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深受一定的理论流派与价值偏好的影响。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1、宗教(佛教、基督教)道德基础方法示范制度补充2、空想社会论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法国摩莱里自然法典(18世纪)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二、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历史源流社会保障思想是在统治阶级中被迫形成的,是与安民、抚民的思想混合在一起的。主要思想:大同社会论(孔子)社会互助论仓储后备论社会救济论西方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渊源有共同点(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也有区别(中国更早的论及政府责任,并有仓储后备等积极的防范措施等)以上思想作为现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对现代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节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经济学领域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是日益增强的。社会保障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特定社会目标与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活动。一、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体现在:1、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是一种社会价值选择,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是其理论基础。2、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如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等3、经济学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保证社会保障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研究对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产生了导向作用在19世纪中叶,新历史学派和费边学派曾提出过“福利国家”的设想,他们主要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即如果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则易于导致劳资矛盾。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导向下,“补救模式”得到了建立和发展。20世纪初,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以扩大社会救济支出。它与先前福利国家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认为实行具有收人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的“经济福利”。庇古的这种理论对西方“机制模式”杜舍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战”以后,“机制模式”在各国的迅速发展,则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密切相关。正是在凯恩斯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其追随者发现了社会保障具有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均衡的效应。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下,社会保障逐渐由一种救残助缺的措施演变成了一种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在其理论的引导下,“机制模式”逐渐完备,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保障模式。二、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名词:福利、社会福利、经济福利1旧派:庇古《福利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主张:(1)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2)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3)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2新派:帕累托——帕累托最优社会福利函数、社会选择理论、主张政府作用于市场福利经济学均关注到了社会公平三、经济学家与社会保障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穷的研究》庇古帕累托阿马蒂亚·森第三节社会学与社会保障一、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1社会问题——社会保障2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3伦理道德——社会保障二、社会学家与社会保障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帕森斯结构功能论涂尔干社会整合论罗尔斯正义论第四节政治学与社会保障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与社会保障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几乎完全相同。一、政治需要与社会保障一方面,政治需要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推动,并对政治产生相当的影响。警惕社会保障的泛政治化现象二、政党政治与社会保障现代民主政治的最大特色是政党政治,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党对福利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标题:社会保障学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19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