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
第二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1节冰川的地质作用第二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第二节冰川旋回中碳同位素周期变化的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一、地幔浮力面理论•二、冰川及其分类•三、诱发地震及冰川形成时的造海作用•四、冰川消融时的造山运动•五、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六、地球均衡调整和岩石圈具有塑性的证据一、地幔浮力面理论•①浮力面•②浮力面平衡•③地幔浮力面•④地幔浮力面平衡•图1.木块浸水平衡实验.A,大比重木块;B,普通比重木块;C,小比重木块;D,木块;E,加在上面的小木块;F,加在下面的小木块.•图2.地球的内部结构.A,岩石圈;B,软流圈;C,部分上地幔;D,下地幔;E,地核;F,地幔浮力面.二、冰川及其分类•①两极冰川•②单极冰川三、诱发地震及冰川形成时的造海作用•1、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和矿山地震•2、冰川对地球形态的作用•3、冰川对海底扩张的作用1、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和矿山地震•(1)水库地震:•①印度的Koyna水库6.4级(11-12-1967)•②中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19-03-1962)•(2)矿山地震:•①德国东部Suna钾碱矿区5.2级(24-06-1975)•②波兰Lublin铜矿区4.5级(24-03-1977)•③中国湖南邵东煤矿3.2级(04-09-1997)地震,都是由于采矿或采煤引起的地震。•(3)发震规律,据统计发现(1981):•①10m坝高≤90m的11000座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0.63%;•②90m坝高≤140m的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10%;•③坝高≥140m的大坝,发生水库地震的概率为21%。•图3.南极冰川形成引起的造海过程.A,岩浆从洋中脊涌出;B,南极冰川;C,老岩石壳;D,软流层;E,由洋中脊处涌出岩浆形成的新海洋岩石壳.•图4.洋中脊形成和海底扩张.A,海洋岩石壳外侧;B,海洋岩石壳内侧;C,岩浆流动方向;D,海底扩张方向;E,老洋底;F,早期形成的新洋底;G,较迟形成的新洋底;H,最后形成的新洋底.四、冰川消融时的造山运动•1、冰川消融对地球形状的作用•2、冰川形成对地槽形成的作用•3、冰川形成对火山和地震形成的作用•图5.冰川消融引起的造山(陆)过程.A,南极冰川;B,老大陆岩石壳;C,由岩浆喷发形成的新海洋岩石壳;D,老海洋岩石壳;E,最新大陆岩石壳;F,较新大陆岩石壳.•图6.地槽形成和造陆过程.A,岩石壳;B,早期沉积物;C,负压腔;D,后期沉积物;E,火山堆;F,类花岗岩岩浆层;G,类玄武岩岩浆层;H,玄武岩;“→”示火山喷发.•图7.岛弧的形成.A,海洋岩石圈;B,大陆岩石圈;C,软流层;D,海沟;E,负压腔;F,火山堆;“→”示火山喷发.五、古岩石壳的形成及大陆的演化•1、地球古壳的形成•2、陆核的形成•3、大陆的生长和扩张陆核的形成•图9.陆核形成过程.a,示没有陆核的地球;b,示a图框内地壳的一部分放大;c,示地壳出现地向斜和地背斜(褶皱);d,示褶皱挤压;e,褶皱挤压拼接;f,示已出现陆核的地球。A,海盆(或地向斜或地槽);B,地背斜;C,海洋岩石圈;D,陆核.大陆的生长和扩张•图8.古岩石圈的形成和大陆的演化.A,古岩石圈;B次大陆岩石壳;C,陆核;D,较新形成的大陆岩石壳;E,最新大陆岩石壳;F;海洋岩石壳.六、地球均衡调整和岩石圈具有塑性的证据•1、北美的证据•自15000年前冰川消融,哈得逊湾抬升了300米。现在,这一地区仍以每年2cm的速度抬升。经计算,如果该区域要恢复冰川前的高度,并重建重力均衡,它必须再上升80米•2、北欧的证据•自10000年前冰川消融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已经抬升250米,目前仍以每年1cm的速度抬升。甚至有人估计,斯堪的纳维亚可能冰后抬升了近850m
本文标题:第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5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