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
华东理工大学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十章货币需求第十章货币需求第一节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第二节传统货币数量论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第四节现代货币数量论第五节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六节我国货币需求研究本章小结第十章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2)货币需求量是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4)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第一节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就一定时间的流通过程来说是:商品的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符号表示为:公式中: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商品交易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代表货币必要量。VPQM第二节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包括: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数量说一、现金交易说及交易方程式费雪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旨在用以交易。他认为,如果先将存款通货除外,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包括:①流通的货币数量。②流通货币的效率,即货币流通速度。③商品交易数量。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一、现金交易说及交易方程式假定以M表示流通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MV即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再假定一年内所交易的各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为P,T即表示社会商品总交易量,因而公式可写成:右方为交易总值,左方为货币总值。公式可以调整为M=PT/V或V=PT/M。PTMV一、现金交易说及交易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反映了如下的关系:若V与T不变,P随M正比例变动;若M与T不变,P随V正比例变动;若M与V不变,P随T反比例变动。二、现金余额说及“剑桥方程式”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A.C.庇古等人从货币供求的角度研究价格的决定,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剑桥学派用下面的方程式予以表述,即:(0K1)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代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KPYM二、现金余额说及“剑桥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强调了货币需求的因素,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K会随人们对财富的处置不同而变动,财富的处理可以有下面三种形式:(1)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以直接消费,即时享受(3)保持货币形态,构成现金余额,便利又安全。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从方程形式上没有很大区别,并都得出了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关于交易数量影响货币数量的分析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别。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第一,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强调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和数量。第二,交易方程式从全社会角度,讨论满足社会商品交易的货币量状况,并分析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剑桥方程式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把货币作为一种财富或资产的角度进行研究,具有动态研究的特性。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第三,交易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状况,忽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观意志因素。剑桥方程式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意志及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作了分析,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存在流动性偏好,因此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投机性动机又称为资产动机,资产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被称为资产性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只考虑货币和债券(公债)的情况下,资产性货币需求即为债券资产的需求,资产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市场利率的高低,市场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以M1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以M2表示满足资产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2表示决定于利率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R表示利率,则:这样,货币的总需求量就是:)(11YLM)(22iLM)()(2121iLYLMMMiMOL1L2iMOL=L1+L2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L代表“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函数式与以往货币需求函数式的区别在于:以往货币需求函数式只考虑收入,函数式可概括为M=f(y);凯恩斯货币需求分析中增加了利率因素,函数式可表示为M=f(y,i)。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于利息率太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收益的生息资产,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即货币需求变为无限大。如果利率稍微下降,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将被货币需求所吸收。货币需求曲线L就会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人们把这一直线部分称作“流动性陷阱”。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后进一步得到深入研究和扩展。包括:鲍莫尔“平方根定律”。惠伦“立方根定律”。托宾托宾资产组合理论。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运用管理学中有关最优存货控制的理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与利率相关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模型,即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使总成本最小的货币平均持有量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若令,公式则更为直观,即:rbyrbyCM222122b5.05.0rYM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公式说明,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规模的确定与收入Y和利率r都有关,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增加,但Y的指数0.5说明,M随Y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减少,但r的指数-0.5说明,M随r减少的比例也不大。2.惠伦立方根定律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进行了发展,他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得出惠伦模型即立方根定律。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人们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考虑。2.惠伦立方根定律最佳的货币持有量的影响因素:(1)非流动性成本。(2)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3)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变化情况和变现的可能次数。2.惠伦立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或惠伦模型:总成本C最小时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M若令,公式可写作:322rbSM313231rSbM2.惠伦立方根定律公式表明最佳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与非流动性成本(变现手续费)和净支出方差正相关弹性值分别为和1/3,2/3与利率负相关,弹性值为-1/3。在惠伦模型中,收入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净支出的方差间接表现出来的,因而,收入和支出的数额和次数是影响净支出方差的主要变量。3.托宾资产组合理论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在他的论文中用投资者规避风险的行为动机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作了重要拓展,提出了对投资活动和金融管理有深远影响的资产组合理论。托宾认为,人们在选择资产组合时,不仅要考虑各种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而且要考虑到风险。第四节现代货币数量论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理论一方面采纳了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形成其货币函数,另一方面肯定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货币量变动从长期来看只能影响到总体经济中货币部门的名义变量,如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而不能影响实质部门的真实量,如就业、实际利率、实际产出和生产率等。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Md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以货币表示的恒久性收入,即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收入水平。rm代表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主要指银行存款利率;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利率;UWYdtdpprrrPfMebmd,,;1,,,,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代表物价变动率。W代表非人力资本(物质财富)对人力资本(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的比率。U代表反映主观偏好与风尚以及客观技术与制度因素的综合变数。p1dtdp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弗里德曼进一步假设上述函数全部由真实量所决定,也就是与衡量货币变数的名义单位完全独立。实质货币余额需求的函数为:Md/P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货币需求,即能实际支配财富的货币需求。Y/P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收入水平,它是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主导因素。UWPYdtdpprrfPMebd,,;1,,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对上述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实际货币需求不受物价水平(P)的影响。(2)实际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作为总财富代表的恒久性收入(Y/P)。(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小。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1.货币需求函数分析的出发点2.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3.货币需求的稳定性第五节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检验的过程,即先将理论假设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然后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来测量资料,以证明或推翻该项假设。一、货币需求实证研究的简单归纳(一)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二)货币需求稳定性(三)流动性陷阱二、戈登费尔德对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S.戈登费尔德在1973年的综合研究中,专门对M1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上面说明,短期(一个季度),货币的实际收入弹性为0.19,也就是实际收入增加1%会引起货币需求增加0.19%;长期实际收入弹性为0.68,实际货币需求的增加是实际收入增加的68%。显然没有达到同比例变化。实际M1货币弹性M1Yi(定期存款)i(票据)短期0.19-0.045-0.019长期0.68-0.160-0.067资料来源:〔美〕多恩布什,费希尔著李庆云等译宏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三、货币需求实证分析的困难利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时,只有选择的测算指标真实可靠,测算结果才具有合理性、准确性和适用性,指标关系才具有可信度。所以数据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实证分析前很难分清是货币需求函数还是货币供给函数。这是困扰货币需求实证检验的主要问题之一。但货币需求的测算又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和经济生活中货币量的稳定。第六节我国货币需求研究一、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阶段(一)1∶8经验公式所谓“1∶8经验公式”是指如果现金流通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保持1∶8的比例,则货币流通是正常的。一、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阶段(二)公式: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预期(或计划)物价上涨率加经济增长率。MPYYPM(三)经济计量方法在我国货币需求量计算中的运用和发展80年代计量方法主要采取的是一元回归方法,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用比较简单的公式Y=a+bX,根据历史统计数字,求出a、b两个参数的数值,就大体预测出我国的货币需要量。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回归及更多计量经济学方法被采用。二、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一)宏观角度1.全社会商品总量及供求结构变化。2
本文标题: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7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