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论从学习茶艺展现出生命之道
论从学习茶艺展现出生命之道科技昌盛,经济繁荣,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乱象繁多,原因是,人类的物欲强盛导致精神生活没有提升。物质主义产生人类心灵渐受蒙蔽,生活压力也逐渐地增加,自我伤害的问题时时可见,对生命的应对方式变成了负面的模式。因此,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学习负面的几率也相继增加,一个美好的生命无法正常发展,实在令人忧心。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已,它是来自于父母的心血、精神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生命体,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佛教也说:“父母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可见,古人对生命伦理的重视,在在表现于吾人的生活之中,所以个人的生命也是攸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共同体。对今日的新人类倡导生命本质的重要与传达正确的生命之道,除了正规的教育体系之外,随着科学时代前进,也需要一些文化、宗教、哲学等等不同领域中从心灵上着手。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要如何真实地面对它呢?换句话说,平时的日常生活机能性的工作可以有人帮忙,但是属于内在之生命之道却无法依靠他人,一定要靠自己不断的努力与精神层次的培养。人都想从尚自由,不希望被人约束,所以会有随心所欲的念头,但是,我们深入探讨的话,可以看出因为不喜欢被约束,以至于为所欲为,乃至于社会道德观念日益骤减。人因为立足点不同,所看的方向也不同,自己想做的因为别人的不能认同而产生分歧的意见,也因为一件事不能苟同而有对立与冲突。在长久积累的情况之下,为了达到自己的希求与欲望,人的身心都处在备战状态之中,如此的身心怎们会有真正的自由呢?反而成为意识的奴隶。所以要能无诤,唯有认识自己的生命本源。以佛教来说,生命是由四大(即地、水、火、风)所组成的,这是有生灭的;而内在的般若智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开发智慧流露出来的真如自性,回归自性的生命之美、生命之纯真、生命之道、是今日真正提升生命本质的意义。茶道大行至今,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之禅修者都与茶有极大的关系,他们要求的是深入禅境,而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诤。直下无心就是道,就是禅。禅是跳脱世间的束缚,完全自在的境地,人因为被束缚的原因是在于对人事物的执着。例如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就是这个外在的功名利禄绑住了心,身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有祸患发生,也是心的执着而让身不得自在。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放得下,看得破,就能够无拘无束。看得破就是佛,放得下就是禅的境界。学茶艺、品茶是一种生命的过程体验。所谓“艺通乎道,艺与道合”。其实学习茶艺文化,并非只是供人喝茶、欣赏茶艺的表演作品,茶艺所展出之文化气质具有教育意义与生活的启示。中华茶文化的思想以及运用茶特有的性质精神与反省,对社会人类的思想向上、行为向善的影响深刻,可能与其它一般的游艺环境不尽相同,因为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佛教有净化的教育思想。整个茶艺的流程如同一首旋律优雅的音乐,时而高,时而低的音符在时空中飘舞,这也像儒家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移情作用,茶艺之“茶以载道”,不是“弃智任情”的游艺,而是要茶人“正心诚意”,而且敦厚知理,在一啜一饮的静心之中反观,体会茶的美妙,茶若有若无淡雅、自然之性,可以洗除浮躁,从世俗跳脱出来,净化并且提升自我的心灵。透过恭谨的行茶,透过静心的反省,所得到的是一种无以言喻之内在生命智慧的升华。由此可知,生命中有一种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借着契理契机的方法让智慧开展,了解世间虚假之真相,透视万法的缘起缘灭、无常的来临,提早觉悟。透过茶艺过程之寂静,其实,真理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心念中,所以可以帮助我们时时有觉悟的心。学习觉悟没有特别的方法,也没有特别的神秘感,只有把我们人生的烦恼弄懂,把烦恼看透,那就是佛陀教示“道”的真意。茶艺展现的精神涵养也是如此。二、茶艺原理契入生活茶因具有降火、止渴、不发之药性,因此能够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又因饮茶能提升人类精神层面的供需,所以与人文相契入之内涵非言语足以陈述之。例如佛门禅宗脍炙人口的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中提到之无分别禅境,早已成为茶文化史上重要的依循目标。再者,人类知道茶的妙处之后,逐渐的将茶带入生活中,所以茶就演变为人类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三段十八步行茶法之理论是由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教授,以其丰厚的文化背景,并历经多年的思维与演进之后,汇集完成的行茶法。三段十八步行茶法的程序共有三段,即第一的准备阶段、第二的操作阶段、第三的完成阶段。在第二的操作阶段中共有十八个步骤,故称为三段十八步茶艺。三段十八步茶艺行茶理论,为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特色之重现。茶最早被发现是为药用,随着时代的演进,因为佛教禅宗的出现而成为参禅问道修行人的提神饮品,直至今日成为艺与道之结合。历经儒、释、道三家之思想融通,形成了各家的文化精神创举,例如禅茶一味“正、清、和、雅”之佛家文化精神;茶道一如“和、静、简、洁”之道家文化精神;以及茶文化精神的“和、敬、清、寂”理念。如此地,茶文化因为时代的骤进而发扬,茶艺因众生的身心需求而成为一门学科。《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如是观、亦有如是法。世间诸事,刹那刹那生起,刹那刹那幻灭,于此生灭之相因中,我们应该省察自我的言行,深信如此应可悟个中之“如是因、如是果”。既然知道世间的一花一草,都是因缘和合,幻化显现,那么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又何以多此一举的用一套形式、符号、规范的仪式呢?“茶道”一词的原产地是中国。然而,在因缘际会之中,让日本“茶道”专美于前。其实“茶道”一词在唐朝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就出现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桌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又如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一、以茶散郁气二、以茶驱睡意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赏味八、以茶修身九、以茶雅心十、以茶行道。以及《封氏闻见记》中的:“又因渐鸿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故知,谈茶论道的根本是离不开茶艺这一套外在事相上的功课。茶艺是实践茶道精神的基础,是茶道内在不可言诠的精神表征。因此,必须借茶艺的形式表演以体验茶道的真切。一如刘贞亮所提茶的十德中显示茶可赏味亦修身,茶能雅心也行道的探虚玄而参造化之高度的生活意境。今日所用的“茶艺”这个名词,是已故民俗学家娄子匡教授在一九七七年,与饮茶同好聚在一起成立“味茶小集”时提出来的。[2]“茶艺”是包含了技艺与艺术两大内容。也就是说,技巧是有形的,可以演出之形式表现;艺术是借由前面有形可见的形式以显发内在的气质,所以茶道是一个生活艺术之范围的中心点。故知,茶艺生活层次提高的话,那么精神生活的层次也相对的提升,其生活品味也会越来越精细,生活中相关的艺术品味也因为茶艺的运用而如涌泉般的显现。所以说,认识茶艺的精神内涵,则能够源源不断地促使生活领域越加的宽宏。诚如茶圣陆羽历经多年心血完成有系统的大作《茶经》,分三卷十章,七千余字,他把茶书专集命名为《茶经》是有道理的,有谓“经者,径也;径者,道路也。”这一部茶经就是引领好茶者深入,从茶的源流、识茶性、茶具、乃至择水、火候的重要,更进一步的茶味的精华,简约的重要等等的观念。故知,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之后,茶文化的开演与禅行的传播,因而产生了禅茶的融合,更加的让茶的饮用层次提高,由药用而饮用,由饮用再进而至艺至道开发出茶文化光辉灿烂之史业。佛教中有理证的分析,以及行证的实践。道是法则,是一种规范,道路、规矩。《华严经》讲“事理圆融”,即是在于事、于理之中如法,不超越法则规范,如此在行事中方能得到圆满。茶艺的行茶原理有理也有道,有理,乃合乎宇宙万物之平衡观念,合乎阴阳之协调感觉,合乎五行的中庸之道。所以,在平衡又协调、中庸之互摄互融境界中,以达到人生究竟之自然法则,这自然法则乃活用于行茶艺术之中,这是一种自然的心境,是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之自然之道。再进而言之,茶艺是包括了技艺、礼法与道三个层面。论其“以茶载道”的原由是与茶结缘,则能提高生活质量与艺术范畴,因为在技艺方面的茶艺技巧与工艺层次加深,在茶艺进行时之礼仪与规范皆能流畅无碍,进而在人生的生活方向,生命哲学方面之道业有识度、修行有深度与广度的内在。张彦远:“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中国的艺术理论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它可以扶正教,因为法律都是治理犯罪的人,文化艺术可以帮助一个人心里愉快而不犯罪,其功如同防范未然。人之所以会触犯法律大都是心里没有一个依靠,空洞,或是在情绪上无法控制,以至于遇到问题的时候,而触犯了法律。由此,学习茶艺之后的人生观念是越加明朗,无论是探讨茶艺知识之后,能得以善化人心;亦或体验了茶艺生活之后,自净身心也能潜移默化的熏染周边之人事物而净化社会;再更深一层的研究挂画、插花、焚香、点茶四艺并美的茶艺美学,则对自己的生活得以益臻美化。如此地,自利之后则学菩萨利他之精神,将茶艺精神发扬光大,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扩展到各地,故能文化这个宇宙世界,让人人都能闻茶香,品茶味,都能自省,反观自照,那么社会国家,乃至各国人民都能和乐、安详、自在。承如前说,中华茶文化学会汇整的“三段十八步”行茶法,是一套完整的行茶步骤。茶艺的第一准备阶段就如同一条已经知道、看到我想要去的目的地,所以要有完善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有一些外在的物质资粮。此刻是以真实的心、诚恳的心念,用丝毫不马虎的心、没有杂念的心境来做准备工作,这也可以说是对人的恭敬、对事的恭敬、对物的恭敬开发出来的内在修养。准备好所有茶具之后,则进入操作阶段。在进入操作阶段的第一“丝竹和鸣”时,心情还是一样用一股“甚难稀有之心”来等待一同品茗的嘉宾。《华严经》曰:“一切唯心造”,心是一切的主宰,因为人生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何时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共同品茗,谁也不知道。因此,用欢喜心的因,以行茶的缘,来接受圆满的果,“所以要以很虔敬的心来做准备工作,以很喜悦的心来等待嘉宾的来临”。行茶到第八步“荷塘飘香”时,心已经渐渐的沉潜平静下来。朱熹有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能够无间断的涌出,是一种无杂念的心境,虽然还没有完全的达到清净境界,却也能心清如水。“池塘不在大,有源头活水注入则清;茶海虽然小,有茶汤注入则茶香拂面,能涤昏昧,清精神,破烦恼。”如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意境。是故,因茶香涤荡我的俗情;因茶味启我意志;因茶性清我神灵;因茶德净我道心。以荷塘喻茶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出尘离尘不染尘,乃君子之谓。茶海所承载的是茶壶泡出来浓淡相同的茶汤,茶汤经过了茶海的涵容之后,再倒到每一位客人的杯子里,如佛教所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的展现,也是慈悲的精神发挥。在事事繁忙的社会里,人们一味照顾自己的“钱”途,而忽略了身边环境的互相照应,因此,现代的人有谁愿化为茶海之涵容大量,并且理事圆融呢?佛教阐释的是慈悲与智慧。茶
本文标题:论从学习茶艺展现出生命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7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