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美]西达·斯考切坡著何俊志王学东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许承忠本书提供了一种分析现代世界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革命转型的参照性框架,并且运用了比较历史的方法,力图对1787—1800年的法国革命、1917—1921年的俄国革命和1911—1949年的中国革命的原因及结果做出解释。第一章通过对已经被广泛认可的“革命”理论的假设与研究方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概括性地提出了一些分析原则,其目的在于,为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实际发生的革命事件的特点和疑点确定新方向。但是,第一章的提纲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论证。本书的其余部分将力图使其在具体运用中变得有血有肉本书第一部分,通过对旧制度下的波旁王朝、沙皇俄国和帝制中国的国家政权、阶级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分析,追溯了这三国革命性危机与冲突的根源。分析的重点是,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如何陷入危机以及革命动乱中的农民起义。本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革命本身——从最初的爆发到相对稳定并有着特殊结构的新制度的巩固:法国的拿破仑体制、苏联的斯大林体制以及独特的中国共产主义体制。这一部分将特别关注革命领导集团的国家建设与革命后社会中新政权的结构与活动。序言全书目录导论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第一部分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原因第二章危机中的国家第三章农村结构与农民起义第二部分法国、俄国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后果第四章变革的内容与路径:聚焦国家建设第五章法国“现代国家大厦”的诞生第六章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出现第七章中国大众动员型政党国家的兴起结论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入一种能够替代所有(或者大多数)现存解释途径的新模式,并论证这一新模式的分析原则与方法。与当前盛行的理论所用的解释模式相反的是,我将要论证用结构性视角来分析社会革命,并且应该特别关注国际背景,应该关注国内与国际因素对旧制度下的政权组织崩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新的、革命性政权组织的的建立情况。此外,我还要论证,比较历史分析是用来建立既有历史根基,又能超越个案局限的普遍性革命理论的最佳方式。P6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一、既有的革命理论1.马克思主义2.美国社会科学中革命理论(1)聚合-心理学理论(2)系统-价值共识理论(3)政治-冲突理论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将革命视为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阶级分裂的产物,革命通过阶级冲突而将一种生产方式改造为另一种生产方式。作者认为合理的成分:关注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作者认为存在缺陷的成分:过分强调阶级冲突,忽略了其它因素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2.美国社会科学中的革命理论(1)聚合-心理学理论:试图从人们卷入政治或参加对抗性运动的心理动机的角度来解释革命。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格尔的《人们为什么造反》;(2)系统-价值共识理论:这一理论视革命为一种社会系统严重失衡所引起的意识形态运动的暴力反应。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卡尔梅斯.詹森的《革命性变迁》;(3)政治-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解释集体暴力和革命之时,必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政府内部的冲突,以及各种有组织的集团之间为获取权力而展开的竞争。代表性理论著作是蒂利的《从动员到革命》。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2.美国社会科学中的革命理论作者认为这三种途径存在的缺陷:A.现存的分析途径在分析革命的发生方式时,都是以意志论为基础的;B.现存的革命理论都主要或完全关注的是国内的冲突和现代化的进程。C.当前流行的革命理论,要么将分析对象解析为崩溃的国家与社会,要么则将政治和国家行动还原为社会经济力量和利益的代表。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针对既有研究途径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的确立三个基本的分析原则:A.为适当地理解社会革命,需要分析者采用一种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来分析原因与过程;B.以国际结构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系统的参照;C.为了解释社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将国家理解为行政和强制性组织——这些组织在社会经济利益和结构中享有潜在的自主性。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二、结构性视角1.普遍性的革命进程模式各种革命理论视角都将这种普遍性的革命进程模式视为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或者是由有意识的目标所引导的运动。(蒂利、詹森、马克思主义者等)作者认为,如果坚持一种有目的的革命图景,就会鼓励分析家们,无情地将民众的不满情绪或根本的敌对目标和价值当作核心问题加以考虑。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二、结构性视角2.革命发生方式的目的性图景错在哪里?(1)这种图景强烈地暗示,社会秩序基本上或大致上依赖于需求得到满足的多数人(或下层阶级达成共识)。换言之,如果在大众中充满了有意识的不满情绪,任何政权都难以存续。例: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意识和霸权;蒂利将革命描述为政府和革命组织为争取大众支持而竞争时,他实际上也滑入了其中的一种窠臼,认为是大众的选择在决定革命的情势是否发展。(2)在研究历史上实际发生的社会革命的原因和过程时,目的论图景会产生严重的误导。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二、结构性视角3.倡导运用结构性视角研究革命事实上,在历史上的革命中,有着不同处境并存在着各种动机的群体,是在错综复杂地展开的多元冲突中成为参与者的。这些冲突又受到了现存的社会经济和国际条件的强有力的塑造和限制。冲突的展开方式,取决于每次革命形势最初的出现方式。冲突的逻辑并不由任何单个的阶级和集团所控制,而不管这些阶级和集团是否在革命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革命冲突所造成的结果总是既不能充分预测到,也不是卷入其中的任何一个群众所期望的,当然也不会完全符合他们的利益。P19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二、结构性视角3.倡导运用结构性视角研究革命如果要理解这种(革命情势产生)复杂性,只有通过同时集中关注下列要素才能如愿:制度性的决定情势、群体之间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国际结构中的各个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P19*关系:既定国家内处于不同境遇的群体关系,也包括跨国性关系;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旧制度下的国家政权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旧制度下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竞争性的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与国家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三、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结构性视角集中关注各种关系,其中就包括跨国性关系。跨国性关系不但会促成所有社会革命危机的出现,而且必然会有助于塑造革命的过程和后果。P20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三、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1.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对所有现代社会革命而言,其原因与成就都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不均衡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幸的是,现存的革命理论并没有明确地采用这一视角。固然,他们都暗示,革命与“现代化”有关——但是,这种观点却使它们几乎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民族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趋势和冲突上,而且是个别地、孤立地进行考察。P20现代化被看成是一国内部的动态过程。经济发展被看成是会引发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相互补充作用的变化的初始条件。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三、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2.作者的主张——强调跨国性关系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国际关系就与先前存在的阶级和政治结构交织在一起,在各国共同促进和塑造着各国变迁过程中的差异性和类似性。(1)我们并不必然要接受这样的观点,即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由一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市场动力所决定的。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到,跨国性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总是会强烈地(而且是由差别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P21(2)另外一种跨国性结构——竞争国家之间的国家体系——也塑造着现代历史的动力和不均衡进程。(例:近代欧洲的竞争与扩张)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三、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3.两种不同类型的跨国性关系(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性国家体系的结构,各个国家在这一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A.不平等或竞争性跨国关系有助于塑造任何既定国家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并由此而影响到革命得以发生(或不发生)的现存“国内”背景;B.跨国关系会影响实际革命紧急时刻的事件进程;C.只有在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居于不利地位的国家中,才会发生现代社会革命。尤其是,军事落后或政治依附的现实,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革命的发生和进程。D.社会革命的后果也总是不但会受到国际政治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突然出现的新政权所面临的世界经济限制与机会的制约。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三、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3.两种不同类型的跨国性关系(2)“世界时间”的变化和传播,既会影响到革命得以发生的整个世界背景,也会影响到革命领袖能够从国外借用的特定模式与选择。A.后发革命的行动者可能会受到早发革命进展情况的影响;B.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突破”——如工业革命和列宁政党组织形式的革新——可能会介于两场具有广泛影响的类似革命之间。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四、国家的潜在自主性1.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所有的研究都包含着一种潜在假设:国家是政治冲突的舞台。政治结构和冲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至少是“最终”)社会经济力量和冲突,国家仅仅被看成是一个争夺基本社会经济利益而展开冲突的舞台。构成“国家作为政治冲突的舞台”这一特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其中的活动者为了进行社会与经济冲突而诉诸特定的手段——诸如强制或诉诸公共利益等手段。事实上,这种关于国家的一般性思维方式,是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理论的共同点。在这两种社会理论的主要传统之间,关键的差异只是政治舞台上所使用的手段不同:主要是基于共识的正当权威,还是主要基于强制的统治。P25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四、国家的潜在自主性1.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在蒂利的集体行动理论中,都没有将国家看成是一套具有自主性的结构——这一结构具有自身的逻辑和利益,而不必与社会支配阶级的利益和政体中全体成员群体利益等同融合。如果局限于这两种理论的范围内,其结果就是不可能不提出这样的可能性:即现存的支配阶级或团体与国家统治者之间可能会产生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被刻画为团体间的支配和权力冲突。建立在集中的强制形式手段基础之上的国家,则被看成是一种工具性和客观性的统治形式和一种冲突目标,而没有将其视为一套自为的组织。P28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四、国家的潜在自主性2.作者的观点只要这些基本的国家组织(行政组织和强制组织)存在,它们在任何地方都具有摆脱支配阶级直接控制的潜在自主性。它们在实际上所具有的自主性的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都因具体的场景而异。P30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四、国家的潜在自主性3.自主性的体现在从经济和社会中提取资源方面,政权组织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支配阶级进行某种竞争。一旦这些资源被提取出来,这些资源所投向的目标可能会偏离现存支配阶级的利益。事实上,国家统治者如果只是致力于执行国家自身的“职能”,就可能与支配阶级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国家通常执行两项基本任务:维持秩序(维护现有的经济和阶级结构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与其它实际或潜在的国家展开竞争。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五、比较历史分析(1)求同法:人们会确定对具有共同现象的几个案例进行解释,这些案例也具有相同的一系列原因,尽管他们在其它似乎有因果关联的方面各不相同。(2)求异法:人们可以对比一组案例,其中要加以解释的现象和假定的原因曾出现在正面案例中,但这种现象和原因都没有出现在反面案例中。除此之外则反面案例与正面案例之间非常类似。*比较历史分析的困难与局限第一章解释社会革命——现存理论的替代模式六、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本文标题:国家与社会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28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