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钱尼比较两次波湾战争赞叹军事科技进步神速
兩次戰爭比較第二次波灣戰爭不論在軍事學術,或國防實務上,均具備極高的參考研究價值,因為歷史上從未有像波灣兩次戰爭一樣,發生在相同的作戰地域、具備相同的主要參戰國。美伊開戰迄今,各方對聯軍作戰效能貶褒互見,惟任何大規模軍事衝突,其背後糾結必雜沓萬端,很難從單一角度切入評論成敗,謹以作戰目標等六項因素,表列兩次波灣戰爭軍事衝突差異(如表列):1991年2002年戰爭目標一、光復科威特。二、驅逐科威特境內伊拉克部隊。三、孤立海珊政權。四、保護油田。一、終結海珊政權。二、向國際宣示美國以軍事力量獲致政治目標的決心。兵力約五十萬,主要派兵國家: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法國、英國、埃及、敘利亞等國。約三十萬,主要兵力來自美國、英國,少部來自澳大利亞、波蘭等國。1991年2002年國際支持獲聯合國支持外,三十國實質提供人員、物資參戰;十八國提供人道援助物資。未獲聯合國支持下,美國宣稱獲得四十國以上支持,惟多數國家採「靜觀其變」姿態。戰略(術)一、空、陸作戰階段劃分明確,嚴格管制各階段作戰期程。二、全面摧毀伊拉克軍、民基礎設施。三、大規模多路地面攻勢。一、全面空陸非線式同步作戰。二、初期以精準空中攻擊伊拉克上層軍、政目標。三、目前陸上作戰態勢主力從南向北進擊。1991年2002年科技一、巡弋飛彈、F117隱形戰機、B52轟炸機對伊拉克部隊行地毯式轟炸。二、M1A1戰車性能優於俄製戰車(T72)。一、數位化系統整合。二、大量運用衛星科技。三、武器更具殺傷力。四、精準炸彈比率大幅提高。非軍事任務一、恢復科威特政權。二、油田滅火。三、鼓勵富比士500大企業進入科威特重建經濟。四、國際分攤戰爭經濟耗損。五、建立聯合國武檢小組確保科威特免受伊拉克軍事威脅。一、建立伊拉克民主政府。二、重啟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談判,以緩和中東國家對美伊戰爭不滿情緒。三、防止伊拉克庫德族人趁機獨立。四、冀求國際社會合作重建伊拉克經濟與民生設施。五、人道援助。一、戰爭目標:﹝一﹞第二次戰爭本質,雖在手段與範圍上,是有限戰爭,但在目標的追求上,是一場無限戰爭。﹝二﹞第二次戰爭所追求的目標較為抽象,使得對「戰爭所應投入資源」之計算不易。二、投入兵力:﹝一﹞第一次為「多兵追求小目標」,第二次為「少兵追求大目標」,顯示出聯軍非常自信於軍事科技。﹝二﹞聯(美)軍越戰後獲得經驗,當年「兵力逐次投入」為最後挫敗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越戰後,在各個國防指導文件、準則中加入「嚇阻不成,以絕對優勢軍力擊滅敵人」文字。第二次波灣戰爭開戰迄今,許多人質疑聯軍用兵幅度不足,致次第從國內增兵,是否重蹈當年「逐次用兵」覆轍。三、戰略(術)差異分析:﹝一﹞戰爭目標不同,致作戰縱深不同:1第一次戰爭戰略目標:「驅逐伊拉克軍隊、恢復科威特政權」,作戰縱深短淺,陸、空作戰階段明確分隔,可兼收「作戰效果連貫」與「指揮管制簡單」之利。2本次美伊戰爭戰略目標:「解除海珊政權武裝、終結海珊政權」,作戰縱深長達五百公里以上,若循「明確劃分階段」將喪失軍事作戰「同步」之利,令敵有整補、規復戰力時間。三、戰略(術)差異分析:﹝二﹞「空戰」的認知層次不同:1第一次波灣戰爭全程階段劃分:第一階段:空中攻擊伊境戰略目標。第二階段:空中攻擊科威特境內伊拉克空軍。第三階段:地面作戰消耗共和衛隊戰力;孤立科威特戰區。第四階段:地面攻擊包圍科威特境內伊軍。2作戰進入第三階段時,第一階段仍繼續進行,因此,第一階段之「空戰」實為戰略層次空中戰役,而不能視為地面作戰之前導作戰。3本次美伊作戰首日空襲至今,其作戰目標明確定為「首腦份子(LeadershipLevel)」等「隨機目標」,故應視為追求戰略目標之空中作戰,與地面攻勢無直接(立即)關聯。三、戰略(術)差異分析:﹝三﹞傳統「作戰階段劃分」為垂直線形概念,「先」、「後」明確分割,與古代「擊鼓進擊」、「鳴金收兵」作戰管制手段,其階段劃分之簡單明確,均不脫「目標」、「手段」分析模型:1目標:傳統作戰一次戰役所追求目標之距離較短,「階段明確」不但指揮、管制容易,亦無損於作戰效果之連貫。2手段:傳統指揮、管制技術較不發達,無法遂行複雜指管功能。因此可以說聯軍在本次空陸非線式同步作戰中的指、管作為(技術),為一新的突破嘗試。現代作戰型態下「網狀結構」之「作戰階段劃分」已現雛形,「作戰階段」被用作指揮、管制重要手段之原始功能,短期內應不致產生重大改變。三、戰略(術)差異分析:值得我銘記於心,作為戰場用兵參考為:「空戰」「陸上作戰」之階段劃分,由於科技愈益發達(手段),使得所追求作戰目標更形複雜,作戰型態不同於傳統,作戰階段分隔將不若以往「一刀兩斷」,「黑白分明」。四、科技第一次戰爭的科技優勢仍然存在。第二次戰爭則在第一次戰爭的科技優勢載臺上再強化整合能力,更增作戰效果。五、高難度的非軍事任務「光復科威特」和「重建伊拉克」是本質上的差異。六、歸納聯軍本次出兵,因內外相關因素至掣肘,壓縮美國戰略決策空間,並直接轉化成野戰用兵限制:(一)為減低對非軍事目標損害,聯軍大舉使用精準武器,對野戰目標選擇亦趨謹慎,相對於伊拉克「不對稱」作戰方式,以「全民戰爭」方式擴大戰爭面,使得聯軍作戰,始終無法遂其初衷。在目標的選擇和手段的運用上,相對於伊拉克,行動自由受限。(二)土耳其等國對美國出兵支持態度不明確,終致陣前被迫調整部署,損害作戰效能。六、歸納(三)第一次美伊戰爭,聯軍嚴格管制各階段作戰,逐步削弱伊軍指管能力後,迅速以優勢地面作戰獲致作戰目標。本次美伊戰爭,聯軍以「速戰速決」作為用兵指導。聯軍雖冒高度風險,快速追求軍事勝利,作戰過程中各界對用兵幅度、用兵方式等議題亦招致多方異議。惟不論最終戰況如何,「用兵」是一種藝術,「穩紮穩打」或「速戰速決」實各有利弊。戰場上指揮官必須在「大膽」及「謹慎」之間作選擇。許多人以為戰爭理論教導我們應取後者,實為謬誤。最後的決心仍取決於指揮官之勇氣、專業素養及自信。軍事家之所以偉大,實繫於其過人之勇氣。六、歸納(四)美軍在「避免誤擊」的課題上,累積許多經驗與研究成果,不論在訓練、科技,或對戰場誤擊避免方面,均著力甚深。然而儘管美軍裝備精良、訓練嚴格,仍無法免除「友軍誤擊」一再發生,因此「武器精良」、「科技發達」是否能穿透「戰爭之霧(FogofWar)」,免除軍事作戰「摩擦(Friction)」的發生,實發人深省。波斯灣戰爭症候群波斯灣戰爭自1991年2月27日結束至今已超過11年,當初凱旋而歸的戰士們在戰爭後,陸續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症。這些病症不只發生在身赴沙場的戰士,也包括後勤人員。影響所及,甚至是士兵的眷屬及所生育的小孩。這些疾病的傳播似乎會在人群中不停的擴散,其影響力也不會隨戰爭的休止而停止,種種症候的病因實在太複雜了。在戰後的早期研究中,多著重於病症來源的探討,如生理或心理的,也包括環境因子的影響。最近的研究則著重於探討:波斯灣戰後症候群是否為一獨立的症候群?抑或這種症狀皆會存在於每一次的現代化戰爭中?波斯灣戰爭症候群英美聯軍因911事件進軍阿富汗,一場反恐戰爭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戰後是否又會有一些特殊的病症產生?而衛生單位能否從先前波斯灣戰爭症候群(Gulfwarsyndrome)的研究中獲取一些經驗與資訊?正是我們所欲得知並加以探討的重點。何謂波斯灣戰爭症候群?1991年2月27日,一場為時不到一年的波斯灣戰爭結束了。然而從隔年開始,就有退伍軍人陸陸續續因特殊的疾病而就醫。隨後在美國全國性的調查中,發現69萬7千個參與波斯灣戰爭的軍人中,有將近3萬人罹患了「奇怪的疾病」。許多學者也紛紛投入這項研究。何謂波斯灣戰爭症候群?基本上,這些「疾病」通常只有一些主觀症狀,卻沒有確切的病因,甚至在檢驗數據上也沒有異常發現,根本不能以單一病因的模式來解讀。這些「疾病」包括:(一)生殖系統的疾病:不孕、流產、停經、畸胎。(二)肌肉骨骼的症狀。(三)精神症狀:慢性疲勞、憂鬱、睡眠障礙、記憶力喪失。(四)呼吸道症狀: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道感染增加。(五)腸胃道疾病:腹痛、噁心、嘔吐等。(六)免疫系統的疾病。波斯灣戰爭症候群是否真的存在?這個問題曾被廣泛的討論著。如果說答案是肯定的話,則需要立即展開一系列的研究,包括症狀、生理、心理的深入探討。近年來有許多的流行病學研究,針對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盛行率及引起的原因分別加以探討。1997年Haley等人的研究顯示:波斯灣戰爭後退伍的軍人有嚴重健康問題的盛行率高達70%,其中最明顯的症狀為意識知覺虛弱、精神失調及關節肌肉疾病。另外,Macfarlane等人進行波斯灣戰爭症狀研究中,發現波斯灣戰爭退伍軍人的死亡率,較同時期的退伍軍人高,而主要的死亡原因為意外事故;Kang及Bullman的研究亦呼應了這個結果。波斯灣戰爭症候群是否真的存在?這是否意味著意外事故發生的原因,是由戰後精神症狀的干擾而引起?這個關連性仍有待商榷。Proctor及Reid分別針對美英的退伍軍人所做的研究指出,科學界雖然對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獨立存在與否仍存有異見,但是,一些無法解釋的病症卻不斷的出現,例如: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fatiguesyndrome)及多重化學物質敏感症候群(multiplechemicalsensitivitysyndrome),而經由相關的研究分析,似乎病因皆指向中樞神經及免疫系統的異常。波斯灣戰爭症候群是否真的存在?由於以往的研究多仰賴一些間接影響因子的分析,所以很難明確的定義這些身心不適的症狀,是否為一種獨立的症候群。根據Ismail等人的研究分析指出,在波斯灣戰爭後的軍人身上所產生的症狀與流行率,並未與其他未參與波灣戰爭軍人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對此一症候群的存在仍持存疑態度,未來將有待更大型的流行病學研究找出此一致病因素。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病因到底為何?波斯灣戰爭期間的環境暴露資料,及不尋常的症候群,到目前為止仍存有許多的疑點。有些人的症狀是無法以生理性的異常來解釋的。他們可能是遭受感染,或因暴露於毒性化學物質中所引起的反應。這些臨床上主觀的症狀卻無法從生理或檢驗數據中得知其異常結果。目前官方資料認為主要的罪魁禍首為油井燃燒所產生的有害物質、農藥及生化武器解毒劑的暴露等。然而根據非官方近10年來追蹤資料的推測,則包括更多因軍事行動所衍生的危害。茲簡述如下: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病因到底為何?1.感染:這包括了生物戰劑曾被使用與否的疑問,或是原本是人煙罕至的地區,由於戰鬥部隊進入而造成未知疾病的散布。2.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亦有多方面的推測與假設,包括戰前為預防多種疾病感染所施打的多種疫苗,例如:炭疽菌(anthrax)及臘腸毒桿菌(botulinum)減毒疫苗。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病因到底為何?3.短時間內多種疫苗注射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在Hotopf等人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在波灣戰爭期間注射的多種疫苗,可能與之後的一些臨床症狀有關;雖然各種疫苗本身似乎沒有立即可見的害處,但在波灣戰爭中因摻入龐大的精神壓力因素,這是否會是構成健康危害的重要輔助因子,亦是值得探討的要素。相同的結果也顯現在Cherry等人的研究中,油霧和殺蟲劑的暴露,與戰後的一些症狀則較無重要的關聯性。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病因到底為何?4.毒性物質的暴露無論是英國或美國,在戰後的研究中皆有明確統計數字指出,參與第一線作戰的軍隊,在戰後罹患慢性疲勞和多種化學物質敏感症候群的比率有非常顯著的增加。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出是何種物質所引起,但是由各項研究分析看來,殺蟲劑和神經毒劑解毒劑的使用占了很大的部分。有些患者在臨床上所表現的慢性神經毒性,可能只是低劑量的化學武器暴露所引起。從文獻上已知,瞬間暴露於高劑量的有機磷類神經毒氣中,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嚴重破壞。而倖存者仍然會具有慢性神經毒害的癥狀存在。至於暴露於低劑量的神經毒劑中是否會有慢性神經毒性的表現?是否有延遲性的影響?則沒有明確的證據。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病因到底為何?5.神經系統的異常1998年Kaufer等人的研究指出,「壓力」和「乙醯膽鹼酉每抑制劑」可能導致波灣戰爭症候群之神經心理病徵。已知在急性
本文标题:钱尼比较两次波湾战争赞叹军事科技进步神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0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