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统民宿与现代乡愁——关于民宿规划与设计的思考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陈国忠2016年4月一、民宿的基本定义关于民宿的定义台湾《民宿管理办法》第三条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目前大陆的认识:凡是开发利用乡间民居(住宅)进行乡村旅游接待的场所。对民宿的基本认知民宿作为一种基本的乡村旅游业态,是进入乡村旅游时代民居功能的延伸而非替代。民宿的灵魂在文化、功能在生活,万变不离生活功能、不改文化灵魂。民宿与乡村酒店、度假村相比,永远具有自身的基本特质。民宿规划与建设就是打造一个留住乡愁的空间、再现一座寄托乡情的家园。台湾民宿的基本特点•私人住宅:为自用住宅租给游客短期居住。•房间数量:5间以下,最多不超过15间。•文化指标:当地生活、地方自然环境。•体验方式:景观、艺术、餐饮、休憩。•经营形态:兼业民宿(自身有工作)、副业(从事农业生产以外而经营)、专业(以民宿为主要收入)•餐饮类型:早餐型、一宿两餐、自炊型二、民宿的基本特质认识和界定民宿的基本特质,是解决民宿发展五大问题(建筑、文化、业态、文化、场所)的关键所在。1、乡村性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性,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其乡村性同样突出,主要体现为民居为载体、农民为主体、乡村为背景、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为功能。其根源是悠久的农业文明及其传统的传承:•乡村风光(景观自然性、人文乡村性)•乡村文化(传统与古老、个性化)•乡村产业(以农为本、耕读渔樵)•乡村生活(农业传统、乡村记忆)•乡村环境(非城市化、非工业化)•乡村居民(经营主体)2、传承性“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费孝通村落是从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走到今天的,她始终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延续着自身的生命。民宿是从中国传统乡村住宅演化和功能发展的产物。民居是其主要的原始模板。3、功能性满足乡村休闲度假游客的住宿和怀旧需求为主要功能,具备吃、住、闲、修、劳、养等功能。4、场所性——文化空间•民宿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而是乡村场所的再造和重构村子、院子、房子是民俗场所的三重空间场所,这些空间包括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信仰空间、公共空间和自然空间五个方面。“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的本原意义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它主要来源于法国都市理论研究专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等人有关“空间”的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通过人类主体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从景观学分析,景观空间结构表现为“斑块——廊道——基质”分析框架的具体化。范少言、陈宗兴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与区划方面,可以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对其特征进行研究。乡村文化空间的构成•“农村公共空间”,指的是农村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是村民交流信息、人际交往、消磨时光的自由开放空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农村社区内的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文化生活的公共场所,例如场院、集市、水井(塘)边、寺庙、戏台、祠堂、茶馆、村头林荫树下,等等;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着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5、在地性民居的地域性决定民宿的建设和分布的在地性特征,民宿具有鲜明的地域标志性,反映在用材、布局、设施、场所、绿化以及文化氛围的营造院落的布局6、家庭性•主客互融的休闲、游憩、度假空间,从独乐到共乐,回家的感觉•台湾民宿具有“独栋建筑+庭院+居家生活空间”的基本型态,并特别提出与到访者必须同乐的要求。家庭性的功能解读•居住,是基本的需求功能•居家,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居所,是空间的基本定位总体的要求——诗意地栖居“家”是民宿的基本空间单元7、开放性•民居是以家庭为主的内敛式私密空间——主客分明(客人是临时的主人,但是真正主人的私密空间是独享的)•民宿是主客交融的同乐式共享空间(多元化的主人构成,客人在滞留阶段具有一定的主人身份)8、产品性(经济性)民宿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的综合性产品和基本业态而产生的,从简单的住宿功能到休闲、体验等功能的延伸,都是这种产品性质的体现。因而民宿具有价格、质量、服务等一系列的产品特征。民宿建筑是产业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业态。乡村旅游升级趋势•经营酒店化——乡村酒店群的兴起•居住民宿化——与乡村文化一体化的模式•开发聚落化——整体开发,规模效益•消费度假化——乡村旅游与度假一体化•产业庄园化——以特色、专业化种植、养殖为基础的庄园成为主流三、民宿设计的基本要求解读1、民宿的场所精神民宿营造的场所是让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情感空间,形成不同的情境体验台湾浮水印民宿的一首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五觉境界——民宿的环境载体构建•五觉境界: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人文生态环境的特色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形成生态化的五觉境界: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自觉•三境空间:环境:是人感知的第一空间情境:是心灵感知的主体空间意境:是人从环境感知到精神感知的升华,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是具有情、理特点的“意”与具有形、神特点的“境”的统一。乡村的境界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洞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弯如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曹文植《西递》乡村空间的政策性定位•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乡村戏台——村民与游客共同的公共空间民俗学的空间构建•自然场所:村口、街头、(老)树下、河边、渡口、广场、桥边、院坝、晒场、池塘等;•经营场所:茶馆、酒馆、饭店、杂货店、理发店、磨坊、水井等;•精神场所:祠堂、会馆、书院、庙宇、教堂、合作社、村委会、村小学等;•群体民俗活动场所:各种乡村民俗节庆、婚丧嫁娶等仪式场合。翼云石头部落整体空间保留2、注重民宿的在地性•建筑材质和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性•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参与性体验:•民宿规划的者的“他者身份”。一个村落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其原真性的建筑风貌、生活习俗、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常常把物质性的文化与非物质性的文化融为一体,形成聚落文化的活的灵魂。沂蒙山区的烙煎饼习俗3、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与保护农民利益诉求•把乡村历史功能、现代功能、未来功能三者合一•将传统古村落与现代乡村两种空间体系、•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两种文化模式•传统乡村生活与现代乡村休闲两种生活方式•乡村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中,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的有机分隔和联系。保护活态文化活态文化的开发保证了文化传人的培养,乡村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建筑来展示,但是乡土记忆、乡村手艺、乡村文化、乡村情感却要完全靠人来展示、传承和保护。石碾是沂蒙的活态文化留存4、乡村民宿文化空间的有机协调空间体验——民宿的交流功能•与人的交流——主客互动•与历史交流——时间镜像•与环境交流——天人合一•与内心交流——自我观照城乡文化空间环境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贵州梭戛民俗村博物馆•梭戛苗族社区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1998年中挪合建,完整展示长苗的生活、生产和文化信仰。村落的公共空间及其交流场所四、民宿旅游发展的思考基本定位•民宿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升级的主要载体•民宿建设作为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民宿发展作为乡村扶贫开发的重要突破口•民宿作为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渠道措施建议1、立规引导,立法管理,推进健康发展•尽快出台民宿发展规划,目前存在政策真空•制定民宿旅游发展管理办法•结合乡村规划提供民宿旅游的发展空间•有组织的为农民开发民宿旅游进行培训•鼓励艺术家、建筑师参与民宿设施和建设2、制订标准,经营许可,推动有序经营•技术标准:规模、建筑、设施、特色•文化标准:乡村文化氛围、主人好客度、饮食、乡村活动(日本与欧美先进开发国家十分重视法治、安全风险及环境维护,因此即使偏远地区的简易民宿都采取许可制,营业须先取得执照,禁止非法经营,故都有各种立法条款来规范。)3、部门统筹,加强保护,实现文化传承•确定乡村文化的保护要求•对乡村三大空间的有机保护•乡村文化的整体性保护4、科学设计,强化服务,满足游客需求•与乡村规划协调统一,营造科学的乡村空间•制定乡村民宿旅游服务接待规范与标准,提升民宿的软环境质量5、规范投资,协调利益,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统筹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农民行为•建立乡村民宿发展基金或者小额贷款支持制度•鼓励新农民下乡经营民宿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开发的第一主体,应该是村民,只有建立政府、村民、资本三位一体的合理结构模式和利益协调机制,乡村旅游才真正具有活力,旅游开发与乡村聚落保护的完美结合才真正能够实现。五、乡村旅游空间构建的案例(一)竹泉古村——一个沂蒙山区乡村文化空间保护建设的模式旅游区规划理念(一)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树立旅游区域形象(二)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打造特色景观系统(三)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构建生态产业链条(四)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开拓多层旅游市场三个元素:绿竹清泉乡村乡土特色乡村记忆乡土活动旅游空间规划思路总体框架与核心景观空间布局——基于中国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的空间模式宝山为靠,朱雀来朝,青龙左护,白虎右抱龙泉献瑞,凤阁纳祥,双水环璧,九水归塘青龙左护,白虎右抱宝山为靠,朱雀来朝水系空间的布局与建设空间景观格局构建与布局竹泉十二景:龙泉献瑞、凤阁纳祥、东篱花海、田畴绿浪、竹寺晓钟、松林鹤舞、荷塘月色、梅苑疏影、篁林石径、兰湖秋水、宝山呈黛、翠溪含烟空间置景:篁林石径、茅屋涌泉、青石枕流、岸柳成烟空间景观的时间节律安排四季置景:春吐嫩绿、夏呈荷芳、秋现姚黄、冬浮暗香布局结构一条文脉主轴,六大空间,三街六巷十二大空间节点(二)翼云石头部落——一个鲁南山乡古村民宿的规划与设计梵隐云巅,天翼展翅――体现山与古村合一的空间理念云谷栖息,林野逍遥拓展休闲产品,打造度假新区山水一体,动静结合――完善空间格局,铸造全域景区打造“两区一轴”的总体空间格局突出石头景观•动静结合,山水一体休闲度假,世外桃源街巷肌理民宿院落家庭客房共享空间景观意境构想枣庄北境,犁来城东,有翼云部落。绿树掩古村,巨岩叠嶂似龙隐;青山展云翼,群峰次第如雁行。云溪三合,负阴抱阳汇坎地,荫地脉,养真气;石径双环,接地通天绕艮岭,入云路,逸闲情。石居山中生,岩作墙,板构瓴,层叠栉比,错落纵横,古藤小院含春意;白云岫里出,浅作雾,稠化雨,细流涓滴,飞溅高下,荷花石塘隐古风。炊烟袅袅闻鸡犬,石如字、街作句,古巷俯拾皆为赋;暮色淡淡迎归耕,夜如幕、月似纱,农家闲谈即成诗。桃李吐艳戏春水,石塘生荷遮夏阳,东篱菊影摇秋意,高阜古松展虬枝。峦林蔽日,孤木干霄,老树盘根,长藤错节,时有凤来栖桐枝;泉隐石隙,云藏深涧,浅溪低吟,飞瀑高唱,偶遇青鸿留泥爪。石居石径石阶石门,锁住童真记忆;乡亲乡邻乡风乡情,唤回人间真情。逐闲云,不曾问鱼已知乐;放野鹤,未达北海自逍遥。隐高贤,无须世外桃源;避尘嚣,此为终南捷径。谢谢
本文标题:传统民宿现代与乡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1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