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7/2020InequalityandHeterogeneity:APrimitiveTheoryofSocialStructure《不平等和异质性》〔美〕彼得﹒布劳PeterMichaelBlau1/27/2020《不平等和异质性》作者:彼得﹒布劳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1/27/2020作者生平彼得·布劳[PeterMichaelBlau1918.02.07-2002.03.12]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维也纳,后移居美国。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获学士学位。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出任过1973-1974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后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27/2020内容总括:该书努力去构筑一个系统的社会结构理论。作者试着根据社区和社会中人们在变化着的社会位置结构中的分布去解释他们的社会交往模式。这些解释都采取这样的简单说明形式,即揭示人们的二人对称交往在结构花方式上的差别都能从有关社会位置结构的定量属性的分析命题以及作为有关特定趋向的基本假设以及先行衍生出来的定理的那些综合命题推演出来。该书是通过一下几个步骤进行的:1.解释有关对象的概念2.提出中心术语3.阐述和澄清概念4.利用相关知识进行命题演绎5.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理论命题及其彼此关系1/27/2020结构框架第一章“社会交往的结构”,是对研究的理论基础的阐述。第二章“规模与数量”,是对最简单的结构术语--群体规模的差异的位置占据者的数量差异的分析。第三、四章论述的是两种一般分化形式--不平等与差异性,其中第三章是对交往中的不平等含义及影响不平等的条件的定理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分析由单一参数所描述的异质性和多个参数所描述的复合异质性第五章“复合参数”是对复合参数及其与社会交往的冲突和结构变迁的相关关系进行全面论述。第六章“亚结构和交换”,集中讨论内群体交换。第七八九三章分别就生态结构、工作组织和权力分配三种特定分化形式进行论述。第十章也是最后一章,即“理论提要”,作者集中列举了推导出来的所有定理。1/27/20201/27/2020序言本书所要阐述的是一种论述社会结构的宏观社会学理论,他的基础就是社会学结构的定量概念,即由人们在社会位置(它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的分布所描述的那个概念。社会结构的定义就是由下述这些基本要素所确定的:不同的社会位置,社会位置占居者的数量以及位置分化对社会关系的作用。本书所论述的主要实质性问题是社会分化对社会整合的影响。社会分化就是人们在社会位置上的分布。不平等与异质性是分化的两个一般形式,他们是由人们的位置分布所决定的,这种分布是一种等级序列,如:社会经济地位和权力,也可以呈现出无序状态,宗教和性别就是如此。社会结构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异质性相交叉的程度或是各个方面的社会差异发生相关的范围。1/27/2020社会结构基本决定了社会各个部分的整合强度。本书力图去创建一种论述社会结构的演绎理论,其中的定理是都直接或间接地从两类原始命题中推演出来的分析命题:界定了结构的性质,如不平等和渗透性分化。综合命题:他们之所以被断定为真,是因为他们以逻辑基础和经验基础为依据,如:人们相互接触的次数和机会决定了社会交往程度。定理的特点:自明性(由术语的定义所确定的)与非外显性(从自明性定理中推演出来的)作者将主要感兴趣集中在社会结构形式的定量特征上,这些特征是由国模差异和规模分布所表示出来的。他认为社会各部分的整合取决于其社会成员之间的实际交往和不同群体、等级阶层的人们的社会交往,而不仅仅取决于共享价值和功能互赖。作者对于不平等与一致性的所持的意见是:不平等越强,异质性并不一定越大。写作背景:作者受邀与芬兰高级研究所,并作为1975-1976年度研究协助组成员,为作者写下这本述提供了机会。1/27/2020第一章社会交往的结构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就是它的社会性——人不能离群索居,他需要和其他人发生交往。本书旨在阐明对社会结构的研究,其注意的就是人们在不同位置上的分布及其社会交往。社会结构的概念就是从社会交往模式中抽象出来的,因为这些模式是分化了的社会位置和角色关系的抽象结构的经验基础。(一)结构和过程布劳认为社会结构是指可观察到的社会生活方面,而不是论述社会生活的抽象理论。有关社会结构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的一个重要歧义就是这些概念的实质性焦点不同:微观社会学理论的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中形成人际关系的社会过程上;宏观社会学理论的焦点集中在解释分化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上。布劳采用的是宏观社会学理论,他认为社会结构就是指人们在不同方面的社会位置中的分布。讨论社会结构也就是讨论人们的社会分化,因为社会结构根植与人们在彼此的角色关系以及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差异之中,这些社会差异进而引起角色和位置的差异,这一切反过来又影响随后的社会交往。结构和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互动和交往过程不仅体现出分化了的社会位置的现存结构,而且这些结构很可能原来就是从这些过程中产生出来的。1/27/2020(二)参数社会结构是由它的参数来描述的:参数是结构参数,指区别人们并体现在他们的角色关系上的所有特点。它们是多维社会位置空间中的坐标,蕴涵于人们在其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差异之中。类别参数的基本类型有:性别、种族、宗教、种族联盟、氏族、职业、工作地、住所、工业、婚姻状况、政治联盟、国籍、语言……等级参数的基本类型有:教育、收入、财富、声望、权力、社会经济背景、年龄、行政权威、智力……(三)理论框架本书力图根据所勾画的概念框架去构筑一个演绎性的社会结构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结构分化。结构分化被概化为由各个参数表示的人口分布,它包括两个一般形式,及异质性和不平等。这一理论力图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条件如何抑制特定的心理倾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不平等和异质性怎样影响群际交往和阶层之间的交往?社会流动对社会交往和结构变化有什么影响?等等。1/27/2020第二章规模与数量本章所要讨论的对象是:结构条件对社会交往过程的影响,结构条件对社会流动过程的影响,通过在社会结构中引起变化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这一结果。主要内容:一、群际交往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三、特色与歧视四、流动1/27/2020(一)群际交往本节所阐述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群体会比其他群体有广泛的群际交往呢?作者认为应该用经验研究来回答该问题,如:婚姻与交友。运用一个假设来指导研究——即研究什么群体属性会造成群际交往程度上的差异,或者至少可以用来解释该研究结果。作者分析了犹太教徒比基督教徒更容易与其他宗教群体通婚的原因,作者认为其原因既不是在宗教上不够虔诚,也不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他认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它们所拥有的人数要少于与之相对的那些群体。由此得出定理T-1:小群体的群际交往率必然超过大群体。三个推演定理:T-1.11参与群际通婚的群体成员比例是群体规模的一个反函数。T-1.12平均的群际交往朋友数是群体规模的一个反函数。T-1.13群际交往所占用的平均时间量是群体规模的一个反函数。这四个定理——T_1从它那里推演而来的三个定理——都是关于群际交往率上所存在的群体差异的决定论命题。而不是或然论命题,尽管这样的交往率对于个人来说自然只具有或然性。这些定理实际上是同义反复的,都具有推演出它们的那些定义来确定。T-1.2不论所有的小群体是单独的存在还是彼此联合,他们与大群体的群际交往多于大群体与它们的群际交往。T-1.21小群体的通婚率高于大群体T-1.22小群体的平均群际交往朋友数多于大群体T-1.23小群体在群际交往上花的平均时间量多于大群体T-1.3大群体里的大多数成员与小群体的成员并没有亲密交往。T-1.4两个群体在规模上的差异越大,那么它们在彼此的群际交往率上的不一致就越大。T-1.5对于那些由一个特定类别参数来区分别的群体来说,群际交往率可能会随着群体规模的不断减少而增加。1/27/2020(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社会交往;是指两个人(不管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性质如何)之间的实际互动。第一,社会交往涉及的排他性朋友(一个人仅有一个排他性朋友),还是非排他性朋友;第二,考虑的交往朋友数,还是交往上所花的时间量。夫妻就是排他性朋友交往中的主要类型;另外一种排他性交往朋友就是最知心的朋友。这样两个维度产生出群际交往的第三个方面。群际交往的第四个方面是对其他三个方面的补充,它就是一个群体与群体接触的相对隔离,正如没有任何群际接触的群体成员所占的比例表明的。对于个人来说,隔离就是指群际交往朋友与群际朋友在一起所花的时间的绝对最小量——零各群体的隔离程度取决于四个条件。第一条件就是参数的特色。一个很有特色的类别参数就会给社会交往设置很强的群体障碍,这就意味着,在全部或大多数群体中,有很大比例的成员没有参与群际交往,在其他群体中没有交往朋友的群体成员所占的比例也取决于群体规模,正如有广泛群际交往的群体成员所占的比例取决于群体规模一样。因此一个大的群体规模就是使普遍的隔离成为可能的第二个条件。一般来说,小群体的群际交往率要高于大群体,但并不是说,小群体的群际接触的成员所占的比例就一定比大群体低。因此,不管具体情况如何,群体成员在群际交往的范围上的差别就是影响隔离的第三个条件。1/27/2020(三)特色与歧视特色指的就是群体的成员资格对于人们的实际交往所具有的重要性。而不是个人对群体的心理依恋、情感或价值评判。除非这些都体现在他们的交往之中。类别参数的特色被定义为内群体交往的优势。内群体交往越是比群际交往普遍,那么这个参数就越有特色。歧视:歧视在这里指的是禁止与某一个群体的成员进行社会交往,而不是指在作出有关他们的那些决定时所持的任何有他偏见。特色的变化对于群际交往的影响取决于群体规模。例如,假使美国的社会生活中民族的特色因同化而减弱,那么小民族群体的族际交往增加的趋势要大于民族群体,同样,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教育特色的增强,那么大学生与受教育较少的人的交际范围要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在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更大地缩小。各群体的相同算术属性就解释了这一差异,因为这种算术属性是造成小群体的群际交往率高于大群体的原因。什么样的结构条件促进参数特色的减弱并因此促进歧视的降低?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社会流动。1/27/2020(四)社会流动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其一,人们与自己的群体和不同的群体的其他成员交往;其一,他们更多地与自己的群体或社会阶层中的其他成员的交往。第二个假设现在很明显是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来介绍的。处于相同社会位置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以及相似的属性和态度,这一切促进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社会流动不仅影响群际交往,毫无疑问,它反过来也要受到群际交往的影响。与其他群体或阶层的交往推动和促进向这些群体和阶层的流动。社会流动促进群际交往。这一定理并不依赖与PA—3,而是取决于A-1和A-2。如果人们更多的与自己群体的其他成员交往,如果流动的人们更多地与先前群体的其他成员交往,那么就可以说高流动率会增加群际交往率,然而,这里意含着平均群际交往较率较高,这里仅由流动的人们与先前的群体成员的交往率特别高所产生的,如果那些自己不曾流动过并且也没有流动的交往朋友的人们,其群际交往的范围并没有任何变化的话,PA-3意含着流动对群际交往产生很广泛的影响,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人。1/27/2020第三章不平等(一)概念与测量不平等是一种垂直分化,是指由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分布。测量不平等的公式:2∑sipi(pbi-pai)/2∑sipi其中si指i类别中平均地位,pi指i类别所占的人口比例;pai和pbi指其他地位各自低于或高于该类别的人口比例,而总和则表示I’s.不平等的自相矛盾之处就是,权力、财富或者其他地位资源的集中反而包涵着广泛的平等的意思。(Blau,17)1/27/2020(二)地位距离与交往地位就是指所有不构成类别范畴而按照等级变化的社会位置。因此,地位
本文标题:不平等和异质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5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