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丁佩陈苗《奥赛罗》的渊源主人公奥赛罗是一个摩尔族的黑人英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伊阿古,是使奥赛罗陷人嫉妒、走向毁灭的始作俑者。伊阿古向奥赛罗的妻子苔斯蒂蒙娜求爱,遭到了拒绝,于是,伊阿古产生了强烈的嫉妒报复心理,并且制造一系列事件把奥赛罗一步步地推向嫉妒的深渊。他对奥赛罗说,苔斯蒂蒙娜是他偏爱的下级军官卡西奥的情人,奥赛罗在恼怒之下,同伊阿古用装满沙子的长袜勒死了苔斯蒂蒙娜。为了掩盖罪行,他们烧毁了房子。事发后法庭对当事人进行了判决:奥赛罗被驱逐出境,并且一直为自己的堕落行为感到痛苦,最终难逃被死去妻子的家人所杀的命运;伊阿古被拷打而死;卡西奥得以幸存。原著借助伊阿古和奥赛罗表现人类常见的爱情嫉妒行为类型:对已婚夫妇的嫉妒,并通过制造人际的竞争否定他们忠诚的强烈的毁灭情绪。目录•嫉妒的定义•精神分析学派嫉妒理论观•嫉妒心理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嫉妒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的心理因素•嫉妒情绪的特点•嫉妒心理类型概述•嫉妒心理学效应•嫉妒心理的危害•克服嫉妒的方法嫉妒的定义:1.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_____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2.嫉妒是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个人屈从于强烈的压抑并把压抑转化为潜意识的过程,在条件唤醒这种潜意识的情境中,常可能导致人格及行为上的迷失——弗洛伊德3.嫉妒心理是指某一个体对交往对象在能力、作用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强于自己时,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和憎恨感,这种现象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反映,同时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环境。——《社会心理学》(日本《广辞苑》、《牛津英语词典》)嫉妒和羡慕的区别在中国文字中,嫉妒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而羡慕则有敬仰、超出、依恋,思念之情西方普遍的观点认为,在语义上,羡慕主要指某种东西是别人的,自己无法或不可能拥有,然而却想拥有的一种反应而嫉妒则是面对我们拥有的东西将要失去的反应,无论这种失去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中的,一旦嫉妒产生,就意味着属于我的东西面临失去的危险。在使用范围上,羡慕是含义较广的概念,羡慕比嫉妒更复杂,嫉妒只是羡慕的一部分,羡慕可以代表嫉妒,嫉妒则不能代表羡慕。羡慕是嫉妒的催生剂,会使嫉妒更加炽烈。而羡慕并不一定非由嫉妒产生不可。精神分析学派嫉妒心理理论观精神分析学嫉妒理论对嫉妒研究的影响巨大,时至今日它的理论价值和治疗意义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嫉妒研究和治疗中。例如,1980年—1988年全世界嫉妒文献统计结果显示,在全部590篇嫉妒研究论文中,运用精神分析学嫉妒理论进行研究和治疗的论文数量多达176篇占论文总数的29.8%(一)理论建构和嫉妒成因精神分析学嫉妒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弗洛伊德将其理论观点建构在实际治疗领域的成功尝试之一。其理论建构渗透着许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念,如意识、潜意识、压抑、冲动、童年经验、本我自我、超我、伊底普斯情结、伊莱克拉情结等等在嫉妒概念上,弗洛伊德认为嫉妒是一种情绪状态,很像悲痛,如果它表现为一个人人格及行为的迷失,那么必定是他屈从于强烈的压抑,并且把这种压抑深埋于自己的潜意识之中。精神分析学理论始终把嫉妒看作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冲突。嫉妒既表达又掩饰了人类一些最深层的恐惧和欲望,嫉妒的这种动力特征能够解释那些难以理解的,加剧嫉妒者痛苦的心理和行为,如寻找最强烈恐惧证据的意像,将伴侣推向对立面的冲动。在嫉妒成因上,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嫉妒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童年的潜意识创伤经验的复现。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未被意识到的冲动欲望、恐惧和创伤性记忆。这些潜意识经验,常常是有意识行为的对立影像,成人的生活模式往往受其童年的潜意识经验支配,无论在人格定型上,抑或在伴侣选择上从来都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了满足他们在童年时代没有满足的情感需求。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在与童年创伤经验相似的情境下,才可能引发成人的嫉妒。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并不是事事嫉妒的疑问。(二)嫉妒发生于何时●嫉妒发生于性器官成为儿童的注意和快乐中心的生殖器崇拜阶段。这期间男孩和女孩发现他们的性器官外形不同,因此他们遇到的困惑也不同。女孩由于没有男孩明显的外部性器官而产生的“阴茎嫉羡”情结是女性嫉妒的原发因素●嫉妒主要根植于人的第一性欲时期的伊底普斯情结和伊莱克拉情结,大约在2~3岁。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孩子都会体验到伊底浦斯式或伊莱克拉式的痛苦。当儿童“陷入”这种最初的“三角”关系时,他们把对所体验到的悲伤丧失的痛苦、无能为力和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认识全都压在心里,形成潜意识创伤经验,在成人阶段一旦发现自己处于类似的三角关系时,潜意识中的相关内容被唤起嫉妒即被引发(三)嫉妒分类(1)竞争或正常嫉妒竞争或正常嫉妒指个体在竞争中失去了爱的对象,从而遭受到的一种心理体验。表现在:●失去爱的客体而产生的痛苦●自尊的丧失●对竞争者的忿恨●由人际交往失败导致的自责(2)投射嫉妒——来自于生活中男人与女人各自的不忠,或对不忠冲动的压抑。如果他或她把自己的不忠冲动投射到那些忠实的人身上,便可获得缓和——真正用自己的意识获得的缓和。这个层次的嫉妒既不在于澄清别人的清白也不试图揭示自己实际或幻想的不忠,它涉及治疗上的问题(3)妄想嫉妒——妄想嫉妒的产生机制是对同性吸引力的防卫动机,在对同性吸引力排斥的认可中,将其投射到异性身上,导致嫉妒产生。妄想嫉妒的根源也是压抑的不忠的冲动,但是这类嫉妒的主体和客体是同性的。妄想嫉妒的典型是离开导致它产生的同性,在一个人内心,当他试图防御可能产生的不适当的同性冲动时,可以归结为以下形式:“我不爱他,她爱他!(四)嫉妒容易发生的两种情境一是在三人的情感关系上,甲接近乙而疏远丙,丙容易对乙产生嫉妒;二是在两人作相互比较的情境中,如果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如果自己所厌恶的人强于自己,如果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强于自己,都容易让人产生嫉妒。嫉妒心理产生的条件及原因一.嫉妒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共同需要和个体差异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同个体,都有着相同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系列需要都表现为个体活动的动机。个体在行为过程中,自然都要达到自己认为应当实现的动机,以满足自己的具体的需要。但是个体能力又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就必然导致同样的动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不平衡是引发嫉妒的直接根源。此时嫉妒者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手段来中伤、诋毁被嫉妒者,并试图以此冲淡和抵消不平衡心理,以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二.嫉妒心理的社会根源:私有制嫉妒心理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嫉妒心理学史随着私有制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就没有嫉妒。嫉妒最早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或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解体之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私有制的建立,及阶级的对抗和国家统治机器的产生,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全面的根本的变革,随之,整个社会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为核心的社会意识便产生了。这样,以自私观念为核心的嫉妒心理也就随之而来。由此看来,嫉妒心理是私有制的产物。三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绝对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或平均主义是嫉妒心理滋生的思想根源。人们的理想是希望获得公平的物质分配,但是在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这就必然会产生一种似乎顺理成章的思想:当别人比自己大得多的劳动付出比自己大得多的成果是时,便产生了不平,有不平而到不满由不满而到中伤,由中伤而到攻击,由攻击而到诬陷。这实质上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嫉妒心理的滋生过程。四嫉妒心理产出的直接原因嫉妒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往往都是比较容易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一些内容,或是对切身利益有一定影响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嫉德、嫉能、嫉才、嫉名、嫉财、嫉情嫉妒心理产生的几种相关的心理因素•参与心理人们的参与心理,是指人们都有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中展示自己才能,不甘人后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极普遍的意识,男女老少皆有。如果参与心理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会滋生一种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有时就会滋生嫉妒心理,以达到一种变相的参与和满足•自我实现心理人们自我实现心理,是指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心理趋势。很多时候这种实现心理趋势只能是一种“水中月,镜中花”的形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比较难以实现。当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不满足感。这自然也是引发嫉妒心理的一种重要心理基础•投射心理所谓投射心理就是自己内心深处所想到的,或已经形成的,但又是不情愿的想法,投射给别人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意识推向其他事物,以此来逃避良好的谴责,求得心理平衡。这种心理常常发生在不便表达的情境中。投射心理在嫉妒心理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了引发的作用,具体来说是使嫉妒心理得到投射的假想即将嫉妒者自身的设想投射到了嫉妒者的身上。嫉妒心理的特点1.具有针对性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个体体验到自己与他人在某些他认为重要的方面(才能、吸引力)的现实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劣势,个体就可能出现嫉妒情绪2.具有持续性嫉妒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影响到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3.具有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如果别人成功他们就会不满足和愤恨,并可能用极端的手段诋毁报复别人4.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会体验这种情绪。当然这种情绪也是可以克服的。5.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种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6.不易察觉的伪装性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嫉妒心理的类型•正常的嫉妒与反常的嫉妒•慢性嫉妒和急性嫉妒•投射性嫉妒和妄想性的嫉妒•良性嫉妒心理和恶性嫉妒心理•事业型嫉妒心理和生活型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学效应所谓“心理效应”,就是在特定的情绪、环境或其他条件下,某些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具有规律性和一般概括性的反应马太效应由美国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就是指荣誉会带来更大的荣誉,成功会产生更多成功的增值效应。马太效应也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人们在各个领域的行为中都有所表现有嫉妒心理学的人一般说来只嫉妒与自己不平、状况不相上下的人,而绝不去嫉妒比自己高出许多的名家,这本身就是一种马太效应心态的反映。千方百计地进行挑剔、挖苦,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其实就是嫉妒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马太效应心态在一些人心理中的不正确反映以为自己有的只能越来越多,别人没有的只能永远没有下去,马太效应的负向心理作用,如果不得到应有的及时控制,是很容易为一定嫉妒心理提供和可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心理学学者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奥克学校曾作了如下心理实验:他们随意抽取了部分学生,请教师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要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进步快很多。在人际关系中,如果能以较高的期望来对待别人,把别人的进步和收获看成是自己的进步和收获,那么关系就自然融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就会将别人的进步和收获,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误以为别人超过了自己就是自己退步了,或是失了面子,不光彩,那么,就自然会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晕轮效应嫉妒心理的形成本来就是因为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满情结,如果再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将其扩大化或泛化,就会使本来并不一定成形的嫉妒心理成形,换言之,晕轮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说会促进嫉妒心理的形成。当因某种怀疑心理而转化为嫉妒心理时,就更是如此。但是晕轮效应并不总是起到泛化或扩大化嫉妒心理因素的作用。当嫉妒心理因素遭到思维怀疑时,晕轮效应也同样可以对“怀疑”进行泛化或扩大化
本文标题:嫉妒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5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