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次第6.7讲章节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学时4教学目的要求理解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及结构。了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掌握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型。重(难)点及处理方法重点: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模型难点: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型授课方式和方法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及其发展一、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一)理论及其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提示方法(二)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是否有“一个理论体系”,是衡量一个专业能否成立且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其次,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解决案主问题能力的培养产生着重要影响。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回顾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早期(19世纪)的社会工作者,被称为“提供财物支持的人”。他们只是行动者,而不是思想者,也没有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只是当社会工作发展到专业化阶段,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才逐步被认识并得到重视。第二节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结构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21.按学科归纳2.按知识层次3.综合性归纳(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专业性、改良性、、操作性、客观性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从与社会工作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划分,不少学者倾向于将其划分为两大层次,但提法稍有不同。提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外借理论:是指影响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的外部理论,来自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一些社会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在影响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实施理论:用来直接实现社会工作目标的理论与行动模式,又叫“助人模式”。实务理论包括一系列的助人理念、评估、计划、干预和事后评价的方法,这些实务只要致力于两个目标:社会系统的变迁和人格系统(人际关系)的变迁,实务理论包括评估理论和干预理论。大卫·豪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两个层次。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事例高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中观理论:a)解释性理论b)介入模式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危机干预理论、任务中心理论等低实践理论自由联想法、批判式提问法等第三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31.弗洛伊德1923年:《自我与本我》,其理论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人格发展理论和精神治疗理论。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用于社会工作,直到60年代还在临床中发挥主导作用。盛行的原因有三个:(1)20年代社会工作方法不足;(2)儿童引导运动的推动;(3)社会工作者需要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深入的精神服务。自此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1.心灵的构成(1)意识(2)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3)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无所不在。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2.人格结构(1)本我(内驱力和欲望,快乐原则)(2)超我(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社会规范)(3)自我(意识和前意识,管理人格,现实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治疗的焦点在于强化自我3.焦虑、防卫与转移(1)焦虑: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2)防卫机制: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或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包括正向和负向的。44.性心理的发展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三、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个人的问题都源自内在的精神冲突,这些冲突与早期的经验有关,并潜藏在潜意识中。1.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个别化原则2.强调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契约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环境,以保证能够顺利地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受助人造成新的伤害。4.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受助人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四、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1.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治疗情境的建立①在治疗开始时,要与受助者签订合约。明确双方的角色分工、治疗计划和时间表。②还包括对受助者的态度,要保持专业、同理的态度,同时还要以中立的态度分析问题。(2)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者要与受助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这样,他才可能将痛苦讲述出来。(3)治疗性对话治疗性对话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①自由联想②治疗性倾听③诠释在处理一个母亲虐待孩子的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发现孩子的母亲在童年也被父母虐待。根据(),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探索母亲童年成长的情况。5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系统生态理论【例】社会工作者陈某在采用精神分析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服务对象是自己儿子所在单位的主管。面对这种情况,陈某应该()。A.利用此机会接近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的工作关系B.终止提供服务C.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后,将其转介给其他同事D.与儿子核实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第四节认知行为理论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1.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1)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精神分析学派分道扬镳。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一个基本取向是将心理与认知、行为分离,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内在心理变化。(4)斯金纳等又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1)行为受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改变人的认知。(2)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1.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2.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行动不假思索,许多错误的想法、非理性信念就难以察觉。63、埃里斯(Ellis):认知的“ABC情绪理论”4.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1)前置事件:是指环境中出现在目标行为之前的事件或其他相关行为。(2)目标行为:是指不想要的或或即将予以改变的行为。(3)结果:是指在发出行为之后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和事件。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一)实务原则1.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也是可以经由学习改变的。(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不仅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而且还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每个人的问题和处境都是独特的,这是正确界定和评估的前提。2.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3.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二)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为了使服务对象改变,一方面要协助他(她)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认知学派助人过程注重三个方面:71.确定评估重点:评估的重点应该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三者相互促进。2.专业关系的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关系,包括见面的次数、主题及目标等。3.助人者的角色(1)教育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助人者要做到教会服务对象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巧来检验自己的认知与行为的改变。(2)伙伴的角色:作为伙伴,助人者要陪伴他(她)一起探讨其思维方式,讨论应对其认知错误进行修正的目标与策略,并协助他(她)学习正确的行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三)助人的策略及步骤首先帮助受助人改变错误的认知,然后根据社会学习原理用正强化、负强化和示范的方式帮助受助人逐渐形成想要的行为,除去不想要的行为,并使受助人获得愉悦的体验,包括几个步骤: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3.探索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4.尝试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5.检验新的认知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四)结案和跟进1.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1)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2)也可以作为结案以后跟踪访问的依据。2.认知行为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认知、行为和环境关系非常复杂,很难分清三者的不同作用。(2)在面对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个体来说,其适应性就受到很大限制。高中生小丁缺乏学习动机,整天逃学,沉迷网络。如果运用认知行为理8论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是()。A.了解社会生态环境对服务对象的影响B.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能力以对抗外在环境的压力C.改变服务对象的意志和信念进而改变行为D.运用真诚、尊重和同感来帮助服务对象反思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例】认知行为理论是社会工作常用的重要理论,它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阿德勒的认知理论。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应该着眼帮助服务对象改变()。A.自己的看法B.情绪宣泄的方法C.在他人眼中的形象D.生活环境的。【例】小方平时说话流畅,但一到正式场合,面对众人说话时就紧张,结结巴巴。社会工作者小李通过与小方的交谈了解到,小方认为在正式场合说话必须完美无缺,否则会被人嘲笑。小李决定先让小方接受这样的观点:说话时难免犯些小错误,不必过分在意。小李的介人策略主要依据了()。A.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行为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存在主义理论第五节社会支持理论一、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1.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1)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2)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2.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1)发展因素:关键问题在于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其今后的社会生活,如何改变个人过去的负面经验或弥补个人生活经验的不足,以图改变个人问9题。(2)个人因素:指个人的人格因素,包括自尊程度、社会性和控制场域。低自尊对于建立关系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而高自尊者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3)环境因素: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封闭的环境中,利用网络的机会就比较少。三、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实务模式1.社会支持网络:正式的、非正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1)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2)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足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2.社会支持干预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2)是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3.社会支持网络评估包括:(1)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2)社会支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5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