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高中政治 必修3 文化生活:1.2.2 文化塑造人生45ppt课件44
文化塑造人生课件2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2、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3、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4、辨析: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5、辨析:文化消费越多,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水平越高。1、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2、如何理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3、辨析: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4、辨析:一个人学历越高,其个人素质越全面。梁漱溟论人生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人类大意欲的表现。大意欲的具体表现营造为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推动人类进步。人类全部生命正是这种盲目力量的体现。正是这种意志——大意欲的个别具体化——和实现这种具体化时所遇到的障碍之间的争斗构成了生命历程。人一生之大意欲,也可分为三个阶段,三种意欲方向,三种“文化”类型(人在幼年时期,天真未凿,浑噩童蒙,故可以不计,不列一个阶段):青年时期——追求物欲的满足(生存需求),感官的刺激(生殖需求),重在向外部求索(求职求婚求功利位势)。充满骚动,如夏之炽热。此亦如同西方文化。故可曰西方文化是人类青年期的文化。中年时期——经过前一阶段的打拼追求历练坎坷,物欲已经满足,性欲也通过婚姻形式得到体验,蓦然回首,这才意识到需要抓紧时间充实后半辈子的生活。西人曰:“人生从四十岁开始。”中国的梁实秋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于是寻求精神的协调,生命的安详,重在内在的惬意,充满稳健,如秋之成熟。此亦如同中国文化。故可曰中国文化是人类中年期的文化。老年时期——经过青年期的向外(外宇宙)搏击、中年期的向内(内宇宙)调适,已经看透尘世,了悟人生,对名利场不再留意(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人寿短,七十已稀,今人寿长,七十后方为老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值此时期,自会思虑(思考,思索,忧虑,顾虑)人生的真谛,终极的关怀,生命的真正永恒的问题。老年沉潜着深刻,如冬之深遂。此亦如同印度文化。故可曰印度文化是人类老年期的文化。中、西、印三种文化的交融互补与时俱进,胎孕出新文化。新文化则是充满再生希望的春之文化,也如同人类的幼年期、生命个体的童年期。童年虽然天真未凿,浑噩蒙晦,但却是希望之所在,生长之开端。天候四季,周而复始,复归于春,而人生却不能周而复始,复归于幼。这是人生的大悲哀,也是无数哲人崇拜小儿的根因。老子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专气数柔,能婴儿乎?”易经曰:“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现代的丰子恺说得更明白:“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来源:《中华读书报》探究思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否矛盾?(1)发展是第一要务,要促进发展、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发展思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说的科学,就是要把人的发展而不是把物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也就是说,要摒弃以客体为中心的发展观,树立以主体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观。以客体为中心的发展观,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把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并把经济增长过程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因而在经济运行中“见物不见人”,人被视为实现物质财富增长的工具和手段,被设定为只知道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经济人”,从而把人的精神、文化和自身发展从经济活动中排除出去。这就必然造成人的素质的提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以及快速的经济发展与滞后的社会发展的矛盾,必然会引发贫富悬殊、消费畸形、道德滑坡、犯罪增加、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以“客体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一种片面的,以牺牲人的发展为沉重代价的发展观,是必须加以摒弃的。(2)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并不是否认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把经济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坚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并且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这种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维护和保障人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树立和落实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文化建设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提高及富有,才能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世界文化的竞争态势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二、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文化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不仅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而且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提出“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抗非典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投入。温家宝总理曾形象地指出,一个国家跟一个人一样,应该是协调发展。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肯定站不住、站不稳;一个国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站不住、站不稳,所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三、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先进文化的持久推动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持续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人口、资源、资本等都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文化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更加凸现了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之中,使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文化因素,正在丰富和扩充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资源要素的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文化环境是指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观念形态所构成的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总和。文化环境,其根本指向就是为了塑造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塑造人的素质这个角度看,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凝聚功能。所谓凝聚功能是指文化环境具有凝聚社会成员共识、保持社会成员认同、促进社会成员统一的功能。文化环境的世俗形态、理论形态和物质形态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从世俗形态看,节俗文化是世俗形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节日风俗像一剂强力粘合剂,粘合着处于同一文化圈中的每个成员,成为密切人际交往,维系人际情感的特殊的精神纽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属理论形态,是文化环境的核心。文化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观念在与其他观念的比较、交流中,会对其它各种观念起到整合和统一作用,进而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都遵循和接受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核心观念。其二,教化功能。所谓教化功能就是指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以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化和行为的规范。文化环境对人的教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教化。文化环境作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提供着人们关于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好与坏等一系列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社会教育和环境影响,内化为人们的正义感、审美感、羞耻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观念,从而形成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二是社会角色意识的教化。人从生下来就在社会中占据着一定的社会位置,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也有着不同的位置。文化环境通过特有的规范体系,使人们认识到在特定的社会位置上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所应尽的义务,从而形成人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个人的活动与社会的要求协调一致。三是个人社会生活技能的教化。文化环境中凝结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技能,通过文化教育,前人把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传给下一代。一代人在通过自己的实践补充、发展了这些经验、知识和技能后,再传给又下一代人。其三,定向功能。这是指文化环境通过社会共同理想的制约,来指导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方向。文化环境制约社会的共同理想。理想作为价值观念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定时期内人们最基本、最稳定和最持久的价值追求。共同理想则是—个社会最基本的主导价值观念,它规定和代表着该社会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和道路,是整个社会所有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的目的和奋斗目标,也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在—定的时期内共同为之奋斗的最基本、最稳定和最持久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作为主导价值观念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应是人的多向度、多样性的协调发展,即人性、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种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选择.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要培养独立个体;二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合作模式张老师政治网,都说教学资源好!。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政治还真不难;我看了又看,我记了又记,发现政治还真简单!(*^__^*)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 必修3 文化生活:1.2.2 文化塑造人生45ppt课件4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5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