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梦令两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游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绣特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液化死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时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说时无人寄也。回文织锦、雁足传书,诗词中滥熟故典。易安在这里无意于用典,不过拈取现成辞藻写入句中,习用故不觉耳。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部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词的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六之景,时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幄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新已笼罩深愁,此情句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答: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答:揣摩关键字,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答:运用联想法,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总结词风: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小组成员:组长:梁慧文组员:李文昭、林琳、曾菊
本文标题: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5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