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剖析
第八讲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一、世界热议“中国模式”二、“中国模式”的合理性三、“中国模式”的实质四、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五、中国现代化道路任重道远一、世界热议“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由来国内热议“中国模式”的原因国外热议“中国模式”的背景1、“中国模式”的由来在西方的研究著作中,有许多用来形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词汇,比如市场社会主义、权威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后社会主义。近些年来,在西方学者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中,最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BeijingConsensus)。1、“中国模式”的由来2004年5月11日,雷默发表题为《北京共识: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的研究报告。1、“中国模式”的由来“北京共识”具有三个特点(核心要素):第一,创新以求引起变革和持续不断的试验;第二,拒绝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惟一的进步指标,应同时考虑持续性发展和平等要求;第三,自主和自决,并抵御强权的干涉。通常将这三个特点称为关于“北京共识”的三条定理,即“创新、可持续和平等发展、国家的自主”。1、“中国模式”的由来雷默在研究报告中还提到了“中国模式”,他说:“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不只是中国的模式,而且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北京共识”是与“华盛顿共识”相对而言的,被认为是对“华盛顿共识”的一种反冲,然而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1、“中国模式”的由来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呢?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机构在华盛顿召开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由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完成《华盛顿共识》,基本主张包括: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这些思想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古典自由主义一脉相承,被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1、“中国模式”的由来雷默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以至于形成了所谓“中国模式现象”。5月20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的文章,称赞中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5月27日,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一个强有力的选择。1、“中国模式”的由来2004年底,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撰写的长文在《远东问题》第5期发表,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理论避免了社会主义危机,提出了解决中国国内和国际发展之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不同文明冲突的最佳模式。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009年以来,“中国模式”成为国际媒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MartinJacques,2009约翰·奈斯比特,2009赵剑英,2010邹东涛,20102、国内热议“中国模式”的原因从国内的视角看首先,“中国奇迹”和“中国问题”一起构成了中国模式热烈讨论的现实动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是举世公认的。与此同时,另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基本事实是,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需要攻克的难题。2、国内热议“中国模式”的原因第二,改革开放所开辟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形成的基本经验是中国模式获得肯定性意义的理论前提。十七大总结: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面旗帜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作了深入全面的概括,提出了“十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这无疑为深化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2、国内热议“中国模式”的原因第三,走什么道路问题始终是一个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争论性话题,“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中国模式成为焦点问题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来,民主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多种社会思潮都明确表达了影响中国道路方向的政治意图。讨论“中国模式”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提问。3、国外热议“中国模式”的背景从国际的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就的取得吸引了国外众多关注的目光,从而凸现了中国道路的比较意义。经验借鉴: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并努力从中国的实践中借鉴经验,探索加快本国发展的途径。价值冲突: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模式更多是一种价值问题。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责任论”,无论是善意的赞扬还是妖魔化的诋毁,所依据的大都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念有关。2009年,法国人马丁·雅克(MartinJacques)在其《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说,中国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的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西方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3、国外热议中国模式的背景西方国家一些媒体提出中国有两种制造:一种是“制造物质产品”,这个没有什么可怕的;还有一种是“制造发展模式”,这一点最为可怕。中国的崛起让很多西方人感到不安,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崛起必然导致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西方的一些媒体认为如果中国硬实力的崛起,那么美国和欧洲十分欢迎,但如果中国的软实力崛起,那么美中之间将可能发生直接的全面的一些冲突。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在2009年12月7日发表了4篇集中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均对“中国模式”这一提法表示一定程度的异议,显示出官方或准官方竭力在保持一种谨慎态度。李君如:《慎提“中国模式”》;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邱耕田:《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国内学界,对于中国模式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是否实际地存在着中国模式?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是否明智?概括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存在两派迥异的观点:一部分有影响力的学者如徐崇温、俞可平肯定中国模式的存在,认为应当强化中国模式的研究;另一部分学者却质疑中国模式的存在,认为应该慎言中国模式,甚至不主张提中国模式。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在近几年涉及中国模式的讨论中,质疑和否定中国模式提法的至少有以下八种情况:第一,通过质疑中国“渐进改革模式”的政治后续力来否定中国模式;第二,通过质疑中国“投资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来否定中国模式;第三,通过批评中国贫富差距的“拉美化”来否定中国模式;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在近几年涉及中国模式的讨论中,质疑和否定中国模式提法的至少有以下八种情况:第四,通过批评中国政府强势干预市场而有悖于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来否定中国模式;第五,批评中国模式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是以民族主义、阶级属性拒绝和解构普世价值及人类文明;第六,认为中国模式远未形成,至多是一个“进行时”,现在谈论中国模式为时过早;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在近几年涉及中国模式的讨论中,质疑和否定中国模式提法的至少有以下八种情况:第七,认为将一国的发展经验模式化,容易使人把它当作可以照着都去做的标准形式;第八,主张用“中国特色”、“中国案例”、“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来取代“中国模式”的提法。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上述质疑和否定中国模式的观点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三种:“未完全定型论”“凝固僵化论”“误读误导论”“未完全定型论”“未完全定型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探索,中国模式的提法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科学。徐崇温认为:“在客观上是否存在中国模式,这并不取决于它是已经完成还是正在进行,因为中国模式只是表示它是为实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所作抉择、所走道路、所用方法;在发展进程中,这种抉择、道路、方法可能会发生变化,那是这种模式的发展变化的问题,而不是这种模式在客观上是否存在的问题。”“凝固僵化论”“凝固僵化论”是指一些学者担心,一旦形成了所谓模式,就会固守现行模式,就会保守不前,这将导致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从而削弱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模式本身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变化、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中国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与时俱进,它决不会凝固不变,也不会停滞不前。中国人的思维:易问题不在于模式本身,而是对模式的态度“误读误导论”个别专家认为,所谓中国模式不过是一些短识者、短视者误把阻力当动力,误把刹车当油门,误把缺点当优点,进而导致本末倒置、似是而非的论调误导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什么是中国模式的比较优势?“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不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只能导致对这个模式所包含的缺陷的忽视或漠视。只有承认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才能对这个模式加以认真研究,找出其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进。郑永年:“中国模式”并非是一个审美对象,事实上,如何改进中国模式,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中国模式这个概念能不能提,需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这个概念反映的客观事物和过程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那么这个概念就是虚假概念,当然根本不能提;第二,从使用这个概念的作用上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是弊大于利,就要慎用;第三,从概念被接受程度上看,是易被接受还是不易被接受,如果被接受度很低,那就不能用。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用以上标准来衡量“中国模式”,首先,这一发展模式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特点,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可以使用“中国模式”这个反映当代中国实际情况和发展经验的概念。其次,“中国模式”概念具有简明性、鲜明性和通用性。“模式”这个概念是国内外使用率很高的概念之一,具有很大的国际通用性,有利于促进国际对话。用“中国模式”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十分简洁,非常鲜明,有利于进行国际对话、扩大自己的影响,应该说是利大于弊的。最后,总体而言,学界对“中国模式”一词的认同度相对较高。因为较之前几年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给人的感觉更中性,而且学术厚重感更强。二、中国模式概念的合理性问题在上海社科院国家重大项目《中国模式问题研究》开题会上,李忠杰认为,现在国外学界和舆论界对于“中国模式”的存在几乎已成共识,所以,对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模式”的概念,至少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话语平台。三、中国模式的实质公众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核心要义和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社会主义1、公众如何看待“中国模式”2008年12月,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了“你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专题调查,该问卷调查共有4970人参与。此外,人民论坛记者还随机调查了192位社会人士,共计5162人。1、公众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理论界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验的一种概括,那么民众是否认可“中国模式”的提法呢?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55%的受调查者认为有“中国模式”,其中认为“‘中国模式’还是在探索中的发展模式”占受调查者的60.25%(3110票),认为“‘中国模式’已经成型”的占受调查者的14.3%(738票)。1、公众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网民的评论“中国模式就在我们身边。深圳模式、浦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华西村模式,等等,这不就是中国模式的缩影吗?!”“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苏联模式、东亚模式都不同,我们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出来的,当然有!”“30年来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可以说已经成型。”“你认为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2918票,占总57.46%)“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发展战略”(2424票,占总47.74%)“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2276票,占总44.82%
本文标题: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39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