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中國古代史期末複習資料一名詞解釋1侨州郡县:东晋政权在其辖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州郡县。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多聚族而保持原有籍贯,东晋政权在北方流寓人口多的地方,用他们原籍区域名称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主要用于安抚管理北方南迁人口,以保持北方士族的封建特权。土断施行后,侨州郡县数量减少,隋朝统一后,完全废除。2高平陵之变: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内部司马氏集团向曹氏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氏集团首领曹爽等人陪同魏主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氏集团成员一网打尽。这次事件是曹魏灭亡司马氏代位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3六条诏书:是西魏宇文泰为改革内政而颁布的汉化改革措施。其内容为“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该诏令的颁布实施,巩固了西魏北周的统治,为后来北周战胜北齐统一北部中国提供了了良好条件。4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他原为东魏降将,投降梁朝后,于公元548年叛乱,叛军攻占建康、广陵、吴郡等地区,烧杀掠夺,对南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虽然叛乱在552年被平定,但南方政权的统治由此大大削弱,北强南弱的对峙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5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越,大大威胁了李建成的地位。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结党营私,斗争愈演愈烈。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动政变夺权,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被迫交出实权,李世式即位,是为唐太宗。此次事变,为封建国家挑选了一个优秀的统治君主,对唐朝国家强盛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6甘露之变: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朝官反宦官斗争的重大政治事件。唐文宗太和六年,宰相李训,舒元舆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人密谋以皇宫内金吾院松树天降甘露为名,诱使宦官头目前往,以谋诛杀,事情败露,宦官率禁军血洗南衙。唐后期宦官势力达到极点,形成垄断朝政的腐败局面。7输庸代役:一种以缴纳绢布代替徭役的赋税制度。唐代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服役,拿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以绢布代役的赋税称作“庸”。“庸”产生于隋朝,普遍实行于唐朝,它的推行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安排农业事务,对促进农耕生产发展有积极作用。二简述题1南朝门阀氏族衰落原因。(1)门阀士族自身的僵化腐朽必然使其衰落a自我封闭,自我孤立,使门阀士族无法注入新鲜血液,无法扩大发展其阶层基础;b氏族弟子能力下降;(2)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3)阶级斗争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2试述南朝寒人庶族势力的上升发展。1参与政事,控制兵权;2担任中枢舍人,形成“寒人掌机要”的局面;3出任州镇典签,控制地方实权(职微权重)。3简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随着北魏统治区域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旧都平城因地理位置偏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平城寒瘠,交通运输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受到北方柔然的严重军事威胁;政治上:北魏统治需推行汉化,以加强同汉族地主的合作,迁都洛阳有利于汉化政策的推行。4简析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断北语,说汉话;禁胡服,服装依汉制;改籍贯,用汉姓;定族姓(分甲乙丙丁四等级,官员从四种族姓弟子中选拔);鼓励与汉人通婚;改官制。这样一来,“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确立了,“胡”、汉贵族进一步合流,民族矛盾下降,但是,阶级矛盾却上升了。5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的民族大融合。途径:生产方式;阶级斗争;统治阶级的改革措施;婚姻关系意义(1)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使相当一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成为汉族大家庭的成员,把汉族共同体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3)民族大融合的完成使北方长期其存在的胡汉民族矛盾消失,为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扫清了民族关系方面的障碍;(4)民族大融合的完成促进了后来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6试述淝水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背景:北方:统一中国的条件不成熟。(1)北方尚未具备统一南方的成熟的政治条件,北方民族大融合未完成,南北政权带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对抗性质,前秦用兵东晋,必然遭到来自民族关系方面和民族心理方面的巨大障碍;(2)军事:北方尚未具备统一南方绝对的军事优势,前秦是一个强权军事联合体;(3)北方不具备统一南方的强大经济基础。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战乱,东晋方面避免一场大破坏,但东晋没能力收复中原,形成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均衡状态。7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及对唐代社会的重大影响。爆发原因:a: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受破坏,土地关系出现新变化:人口增加,受永业田的人越来越多,政府控制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正常维持;土地兼并;b府兵制瓦解,“内重外轻”军事格局遭受破坏,出现府兵逃亡情况;c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局面形成;d统治集团的腐败堕落加剧了天宝年间的危机。影响:a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b唐王朝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c形成地方藩镇割据;d造成中央宦官势力的急剧膨胀。8唐代割据型藩镇的特点。(1)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自己拥立;(2)军事上:各自蓄养甲兵,建立私人武装;(3)财政上:截留本镇赋税收入·,拒不上缴中央;(4)法律上:不尊朝廷法度,自专司法大权。9唐代宦官专权表现及朝官集团反对宦官集团的表现。宦官专权表现:(1)侵夺皇权,操纵皇帝废立;(2)干预朝政,侵夺朝官权力;朝官集团反对宦官集团的表现:①顺宗时,发生了“永贞革新”。宪宗时,发生了“八司马”事件。整个事件也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②文宗时,又发生了以李训、郑注为首的反宦官专权事件。三填空题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江统提出“徙戎”主张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及其族兄王敦功劳最大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宋武帝),国号宋南朝寒人势力兴起途径1)参与军事,掌握兵权2)担任中书舍人,形成寒掌机要的局面3)出任典签东晋南朝纺织业中出现了鸡鸣布太延五年(439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534年,高欢迁都邺,史称东魏(534~550年);535年,宇文泰都长安,史称西魏(535~557年)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何晏与王弼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建元开皇隋时,台湾称流求。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令朱宽到达流求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实行两税法《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刘知几《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作者是杜佑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草圣—张旭茶圣—陆羽塑圣—杨惠之书圣—王羲之(魏华先、刘开军部分)一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3海上之盟:中国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遂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重和元年,徽宗派马政自山东登州渡海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宣和二年,北宋派马植赴垒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连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并纳燕京租税look万贯,金才答应变还燕云六州度燕京。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掳掠一空而去,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改燕京为燕山府。4靖康之难: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不成。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全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全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北宋灭亡。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5绍兴和议: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6程朱理学: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7《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1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