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必修四哲学 唯物论(第四课 第五课)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张润丰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辩证唯物论考点展示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干构建自主落实时政热点核心突破研析考点内容索引课时作业主干构建自主落实—运动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⑦__________—人类社会也具有⑤__________—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⑥____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⑨_______—唯一特性:③___________—含义:不依赖于①_______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②________—运动是物质⑧_______________和存在方式—自然界是④_______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探究世界的本质网络梳理世界是物质的人的意识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客观物质性社会存方在式物质与运动物质概念变化和过程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认识和把握规律,并____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运动是⑩_______的、⑪_____的和绝对的—必须尊重规律,按⑳__________办事—物质世界是⑭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⑰_________为转移,既不能被⑱_____,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⑮_____的⑯_____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静止是⑫_______的、⑬_____的和相对的—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⑲__________方法论探究世界的本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无条件永恒有条件暂时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固有运秩动序运动与静止特点本质人的意志物质是运动的创造固有的规律客观规律利用核心突破研析考点核心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是物质的考点整合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因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物质的概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疑难解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命题探究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4·全国Ⅱ,21结合人类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等,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概念。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1、(2014·全国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2、读图,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说明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具有一致性②人类社会发展及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③古猿向人的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由古猿到现代人,劳动在其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说明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③④正确;①“具有一致性”表述不准确,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题干中没有涉及人类社会构成要素等,②不选。跟踪训练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①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物质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③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解析②错误,物质是永恒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③错误,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不能等同。核心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考点整合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1.哲学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与过程。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反对两种错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醒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命题探究命题揭秘高考常结合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成语故事、古诗词等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并常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结合起来考查。1、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住地变化,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与观念,故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③排除。本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④排除。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答案解析材料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故B符合题意。A错误,是唯心主义观点;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3、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B.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解析“水打荷叶”的景象,衬托出荷塘的幽静,即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题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5、“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题意强调人和沧海都在运动变化,不可能永远静止,C符合题意;运动是无条件的,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错误。核心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正确理解考点整合1.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⑦答案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④属于生物运动的规律,⑥属于价值规律,⑦属于社会发展规律。①③⑤⑧⑩均属于规律性的现象;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属于现象。故答案选D。对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有误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失分误区提醒(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特点)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必背)注意:①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③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④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⑤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⑥规律不能等同于定律、规则、法律、规定等,前者是客观的,后者都是主观的,是对前者的反映。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94页)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事情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醒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使人们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一问题也随之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常见设问方式:(1)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道理。(2)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说明自然环境恶化和各种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3)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人类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常用答题语言:(1)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3)人
本文标题:必修四哲学 唯物论(第四课 第五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5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