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清史专题第一章明朝前期封建秩序的恢复第二节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一、明初四起大案明初对各级官吏实行严厉的控制,以防止他们贪赃枉法,朱元璋元末亲眼目睹了元末吏治腐败对百姓的危害,为了杜绝官吏贪赃现象,他下令官吏因枉法而贪赃的,一概发往北方边地充军,官吏贪污钱财六十贯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明太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叫做“皮场庙”。贪官被押到这里,剥下人皮,塞上稻草,再摆到衙门公座两旁,使继任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惕。1、胡惟庸案——对功臣的屠杀洪武六年由李善长的推荐,胡维庸由升任左丞相。胡惟庸与朱元璋一样是淮西人,任职后他专权用事,排挤非淮西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洪武十三年,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立即下令逮捕胡惟庸等人,以“专权枉法”罪名杀之,朝中凡是对朱元璋的皇权不利的人,都被罗织为胡党,处死抄家。此后,朱元璋又扩大打击范围,以胡维庸“通倭”“通虏”“谋反”的罪名,不断牵连扩大,持续数年仍不能结案。洪武二十年(1390)朱元璋再兴大狱,凡是被罗织为胡党的官员都被抄家灭族,受牵连和连坐而被处死的达三万人。2、蓝玉案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大军进攻蒙古,一直打到捕鱼儿海(贝尔湖),俘获七万七千余人,被封为凉国公。由于居功自傲,其手下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法行为,受到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告发蓝玉谋反。于是,蓝玉被处斩,诛灭三族,其手下将领也均被定为“逆党”,抄家灭族,被杀者一万五千余人。功臣朱元璋的侄子朱之正、外甥李文忠、开国功臣徐达、大将冯胜、傅友德均未能幸免。3、空印案洪武十五年(1382),明代财政制度,每年各布政司和府州都要报告地方财政收支情况。但户部审核时,遇有钱粮不合的地方,就要驳回,重新填报。为了减轻来回奔波的麻烦,计吏一般带有盖有官印的空白文册,遇有部驳,随时填写,朱元璋发现这一情况,认为其中必有舞弊行为,下令处死户部尚书及全国布政司衙门主印长官,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史称空印案。4、郭桓案洪武十八年御使余敏等告发北平布政司、按察使司伙同户部侍郎郭桓贪污舞弊,侵吞官粮。明太祖下令司法部门严厉追查,中央官僚机构尽被诛杀一空。二、大明律与大诰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李善长制定了《律令直解》,此后几经修订,编成《大明律》。《大明律》共三十四卷,四百六十条,以《唐律》为蓝本,内容比唐律简略,但量刑重于唐律。朱元璋制定《大明律》指导思想是“法贵当简,使民寡过”,但明代判案大多不依《大明律》而是依据《大诰》从而造成了明代司法的双轨制。洪武十八年,明太祖颁行《大诰》,此后还颁布《续编》、《三编》,汇集官民犯罪、惩处豪强和贪官污吏的大量案例共一万多件,严刑逼供,广事株连是其主要特点。三、特务政治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明太祖让他们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由皇帝亲自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管辖。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西厂是明朝中期明宪宗所设立的,也是特务机构。第一章明朝统治的确立及开国制度第三节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惠宗、成祖、仁宗、宣宗时期)一、建文帝(惠宗)的短暂统治1、诸王分封制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解决统治集团内部康再分配问题,一方面将权力(尤其是军权)分给随他打天下的“功臣”,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朱明王朝的万世一系,又对皇室子弟大加分封,并对“功臣”大开杀戒。为了保卫北部边疆,防止北部蒙古人的入侵,朱元璋将九个儿子分封戍边,形成藩屏,其中四子朱棣封于北京,称燕王。九王名义上不得过问地方事务,但却可以统兵,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一并调遣都司所辖军队。实际上成为了皇帝在地方上的军事代表,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一、建文帝(惠宗)的短暂统治2、建文帝短暂统治(1398-1402)建文帝朱允炆,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之子,朱标死后被太祖封为皇太孙。史称“仁柔少断”,继位后,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对自己构成极大的威胁,于是在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密议以后,决定“削藩”以根除后患。建文帝一、建文帝(惠宗)的短暂统治3、靖难之役诸王被削以后,于是燕王朱棣正式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地位争夺,史称“靖难之役”。建文三年(1402年),燕王军队渡江攻入南京。后宫起火,皇后等人死于火中,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最后用武力夺去了皇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藩王叛乱成功之例。朱棣入城后,对政敌实施了残酷的报复。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招数,被诛杀“十族”。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死于酷刑,族人皆被处死,妻女没入教坊司。朱棣登上皇位,定次年(1403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二、明成祖的统治(1402—1424年)1、迁都北京永乐十四年明成祖下令以北京原燕王府为地址,重建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改名京师。将原京师改名南京,定为陪都,形成北、南两京制。迁都目的:1、北京位于北部,迁都至此可以加强北部边防。2、南京位于长江边,当时的紫禁城已经出现了地基下沉、常年漏水等问题。3、北京是成祖“肇兴之地”,是他的根基所在。二、明成祖的统治(1402—1424年)2、北征蒙古(1)明初的蒙古局势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北伐后,北元政权瓦解。游牧于漠北和辽东的“兀良哈”部较早归附明朝,明朝于其地设朵颜、泰宁、福余三个羁縻卫所。原北元蒙古本部衰落后,明史籍称之为“鞑靼”,游牧于漠北地区;与此同时,游牧于漠西地区的蒙古别部兴起,明史籍称之为“瓦剌”。他们既彼此混战,又时常扰边,鞑靼和瓦剌成为明朝的主要边患。二、明成祖的统治(1402—1424年)2、北征蒙古(2)成祖对蒙族的战争永乐八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在斡难河打败鞑靼。永乐十年,瓦剌势力强大起来,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朱棣率大军三十万征讨瓦剌,于忽兰忽失大败之。二、明成祖的统治(1402—1424年)(3)修筑长城,设立九边重镇为了防止蒙古的入侵,明成祖开始调集人力物力重新修缮长城。至明中叶“土木堡之变”后更是大肆修筑,到嘉靖年间最终完成。在修筑的过程中,沿长城一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统以重兵:辽东镇(今辽宁北镇)、蓟镇(今河北迁西)、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大同镇(今山西大同)、太原镇(今山西偏关)、延绥镇(今陕西榆林)、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固原镇(今宁夏固原)、甘肃镇(今甘肃张掖)。二、明成祖的统治(1402—1424年)3、设立努尔干都司永乐七年(1409),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其境内有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族人民。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200千米。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二、明成祖的统治(1402—1424年)4、郑和下西洋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原姓马,小名三宝,人称三宝太监。燕王称帝后,提升为内宫太监,永乐二年被赐姓“郑”。他在永乐和宣德年间曾七次下西洋(永乐三年、永乐五年九月、永乐七年九月、永乐十一年冬、永乐十五年十二月、永乐十九年春、宣德六年)1/28/202020“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等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早八十多年。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往三、仁宣之治仁宗(1424、7——1425、5)宣宗(1425、5——1435年)仁、宣时期提倡节俭,重文臣治国,政治比较清明,改拓边为守边,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稳定,史称“宣仁之治”。明宣宗坐像明宣宗行乐图四、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1、明太祖提出“安养生息”政策“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妥在安养生息之。”——朱元璋元末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十分凋敝,尤以中原地区为最。明太祖大力推行垦荒、劝农的政策。他规定,凡在战争中荒废的土地,一经农民重加开垦,即归重垦者所有。一旦原主返回家乡,则由政府在附近拨给同样面积的荒地。原为荒地者,垦出后亦归开垦者所有,三年内免征田赋。他还积极推行军屯,命令“天下卫所,一律屯田。”边疆士兵三分守卫,七分屯田;内地士兵二分守卫,八分屯田。由政府发给种子、耕牛和农具。四、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2、移民屯田政策(1)将农民由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往宽乡进行屯田,这种屯田称为“民屯”,以区别于军户的“军屯”。这种屯垦通常由官府拨给种子和耕牛、农具,并为农民出路费。(2)商屯,明朝前期为了使边疆驻军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号召商人运输粮食到边疆,官府以盐引作为交换,这种做法称为开中法。一些商人为了更多的获利,节省运输时间,雇佣农人直接在边疆进行屯垦,将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形成商屯。
本文标题:明清史专题第一章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7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