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哈该书(天道圣经注释)
哈該書(天道聖經註釋)唐佑之總論復興先知之著作在舊約中,復興時期的先知為哈該、撒迦利亞及瑪拉基。他們是在被擄歸回的時候,向以色列傳揚耶和華的信息。哈該與撒迦利亞是同時期的,約在主前520年,他們信息的重點,在於重建聖殿,憧憬復興的前景。瑪拉基較遲,可能在以斯拉與尼希米的時期,聖殿早已重建,但宗教狀況不佳,以色列人對神復興的應許發生懷疑,缺乏信心,在敬拜上只是外表的禮儀,先知再加以警戒,耶和華是公義的神,祂是輕慢不得的。(一)復興的背景(二)聖殿的意義(三)彌賽亞預言(一)復興的背景在被擄以前的先知,以色列民族的敗亡,已經是朝不保夕,急速地將被擄掠。雖然他們仍懷盼望,深信耶和華最後必得勝利,但在目前的困境中,是有極端的危險。這些先知成為當代的守望者,警戒將至的災難(耶四5;結三17,卅三4;何五8,八1;珥二1;摩三6)。從阿摩司起,以色列北國與猶大南國,都得接受災難的信息。火必焚燬耶路撒冷(摩二5),撒瑪利亞的結局已將臨到(摩三15,八2)。以色列人好似獅子吞食中的掠物,被撕碎,遭肉食,無法逃脫(何五14,十三7、8)。光已經熄滅了(賽五30),地土必然荒涼(六11),洪水氾濫、已經漲到頸項(八7、8)。雖然猶大在希西家王的改革下,已從頹勢中挽回。但瑪拿西暴政的統治,又淪落在迷信與罪惡之中,直至約西亞王再次的改革,從表面看,這是更澈底的革新。但實際上罪惡的積習太深,曾幾何時,人民又深陷於異教的惡行裏。在約西亞於戰場下陣亡之後,國家的衰敗每況愈下。終於在587年聖城陷落,聖殿被毀,國家就此敗亡了。從舊約的歷史看,從摩西至基督,有無限滄桑的經驗。出埃及時,神曾恩慈地向以色列啟示。以後似乎一直有衰落的現象。改革是有的,常無法持久。在整個的悲劇中,重復看歷史的因果:被揀選、蒙福分、背聖約、叛逆神。南北二國相繼淪落敗亡,一蹶不振,在神的審判之下,再也無法恢復民族獨立自主的尊榮。他們好像野葡萄一樣,長得很不正常(賽五2;耶二21),這樣的樹木一定倒下(賽六13)。以後災殃頻仍。聖城另一次浩劫,是在主後70年,再遭擄掠,又預言末時最後的審判(太廿四章)。被擄的事,對以色列與猶大,真是「耶和華的日子」。聖城的浩劫是在597年開始(所謂第一次擄掠),至587年被毀(第二次擄掠)。還有583年因巴比倫委派的基大利被殺,釀成第三次擄掠。在以色列人的感受中,民族的生命完全死亡了。他們已成枯骨,希望也已消失殆盡了(結卌七11)。從人的觀點看,他們再也沒有甚麼可依據的盼望,但是以西結卻看見一幅復興的異象,復活竟然成為必有的現實。耶和華要再造祂的子民,並將分裂的兩國再度聯合起來,在大家的領導之下,聖殿重新建立(結卌七章)。揀選與聖約,在以賽亞書第二部(四十至四十八章)早有預言。這位偉大的救贖主,要將以色列當作祂的僕人,雅各是祂所揀選的(四十一8),所以他們不必害怕。祂為自己的緣故,要塗抹他們的罪污(四十三25),計劃他們歸回故土,重建聖殿(四十四28)。波斯王古列雖為外邦人,也可被耶和華用作他的受膏者,為成就祂的目的。他們突然發現這位無比的神可以饒恕他們過去的罪惡,實現他們現在的救恩,並且預示地們將來的榮耀。天地都要見證:耶和華愛他們(賽亞四十八14)。這就是先知的信息。以色列歷史展開新的一頁,就是在539年,古列經過二十年的征服列國的生涯,以新世界帝國君王之尊,凱旋進入巴比倫大城。巴比倫在562年尼布甲尼撒王離世之後已在衰敗中。六年之後,他的繼承者被尼布尼多逐出,而奪取了王位,引起許多反對的勢力,使他在552年規避到亞拉伯,由他兒子伯提撒沙來當政。那時波斯王室中的古列,不僅在本國獲取了王權,也趁瑪代內部之分爭,而輕取那國的政權。從此,瑪代波斯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他的權力擴展至亞美尼亞(Armenia)與革巴多西亞(Cappadocia)。他征服了整個小亞西亞及希臘,更向東到達百底亞(Parthia)與阿富汗(Afghanistan)。事實上,版圖之大在當時是空前的。甚至以攔(Elam)以及亞述國都已向他降服。巴比倫完全是孤立的地位。終於在539年10月,為古列的帝國所征服。這樣的局勢以後果然影響猶太人,記載在以斯拉記第一章一節至四章五節。照第一章二節所說,古列承認:「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哉,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在「古列紀念柱」(CyrusCylinder)上的文獻,可看出這樣的說法,記述他征服巴比倫之後,重建聖殿,恢復別族的信仰:「求諸神因我恢復他們的聖所,垂聽我每日禱告而施恩……」1其實他只是為政治的目的而給予宗教的贊助。但是對猶太人來說,確是一項鼓勵。他們可以返回故土,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並且收回一切被尼布甲尼撒擄去的器皿。以斯拉記列出歸回者的名錄(二章)之後,即重修祭壇(三1-6)。獻祭的事竟然在聖殿的廢墟上恢復。以後又得古列王的准許,運來許多木材(三7),重建聖殿的事終於開始了(三8-13)。可惜重建的進度太慢。有些混雜的人,他們想與猶太人合作共同建造,以爭取政治的便利。當時猶大的領袖所羅巴伯與約書亞立即拒絕妥協,因為若不抗拒,無疑接受宗教的背道與道德的墮落。於是敵對的情形足以阻止重建的工作,聖殿仍是一片廢墟,直到主前520年(參閱拉四1-5)。古列於530年在戰場上陣亡,他正與野蠻民族來東北的進犯,那時他還未曾完成交通建設,軍隊調動的系統還不完善,但是他開明的作風確實甚負盛名。根據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的著述,古列為波斯的國父,因為他以慈悲為懷,專為人民謀求福祉。2他的兒子康比西斯(Cambyses)卻是個暴君,十分顧忌對他王權威脅的勢力。結果他還是被他兄弟巴底雅(Bardiya)刺死,(有一說,他是被逼自殺的)因為這位兄弟甚得民心。康比西斯最傑出的成就,是征服埃及,併入波斯帝國的版圖。在522年,在他從衣索匹亞(或埃底阿伯Ethopia)回來的途中,聞說冒充他兄弟巴底雅的人篡奪王位,發生在東部。細節不甚清楚,有人甚至以為是他自殺身死。當時既無直接的繼承人,大利烏原是書珊的省長之子,是在康比西斯手下的將領,隨即就奪取了王位,那時康比西斯的軍隊正好途經巴勒士坦,掠去許多財物,造成貧窮的現象,可能就是哈該所指出的(一6、9,二16起)。康比西斯死後,許多叛變的事就應運而生。大利烏王首先要除盡巴底雅殘餘的勢力。在522年9月,在各地仍有戰事,從伊朗到東部,從小亞西亞至西部,從埃及到南部,這些都記載在石碑上,在伊朗的畢希斯登山崖(Behistuncliff)可以發現,在左邊有大利烏王的像,腳踏在加大瑪(Gautama:pseudo-Bardiya)俯伏的身上。3究竟甚麼時候才止息這些叛亂,有不同的說法(參閱亞一11)。但大利烏建立他的王朝,是在520年左右。那時哈該與撒迦利亞,奉耶和華的命傳信息。這兩位先知對當時時局的感應怎樣,殊難臆料。但在他們以前的先知常在歷史的危機發言,那麼波斯的情勢是否也在這兩位先知的意念中呢?有的學者認為如此,4但他們應該在十八個月以前發言,因為那時的情形更為重要,實在從他們的信息中,並無任何跡象。但是列國的紛擾只有使猶大更警覺神公義的審判。波斯國的不妥,也許引起人們想起阿摩司時代的大地震(摩八8及九5)。耶和華在萬民中施行審判,是否引起先知的願望,大家的政權還要恢復。如果這位彌賽亞要來,聖殿必會歡迎他。先知以西結曾看到這盼望,聖殿必須重建,現在就得採取行動。但是在幼發拉底大河那邊的總督省長們,他們是親波斯政權的,就強調古列批准的重建計劃,向大利烏來建議。有一項文獻,在伊克巴德那(Ecbatana)發現。內中記載的,大利烏非但不可禁止,兩且應積極地給予物質的援助(拉五6-六12)。大利烏對這事一定十分重視,因為他常感到任何對本國的政權有所威脅,就不可任其發展,看來他並沒有懷疑猶太人,對尼希米在耶路撒冷所為的,並不反對。關於所羅巴伯以後的情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似乎以後沒有繼承他的人,是否波斯政權對他有所顧忌?至少猶大人對他的期望太高,引起波斯的猜忌,也未可知(參閱該二21-22;亞四6起)。但是無論如何,聖殿還是繼續地在重建的過程中,最後於516年完成,似乎沒有遭受波斯的反對,沒有歷史的資料足可稽考,但聖殿建成卻是事實。5從聖殿建成之後,一直到以斯拉的時代(515-458B.C.),只有兩件分開的事件,記載在以斯拉記第四章六至廿三節。那是在大利烏王時代的一些有關國際關係的。首先,他曾組成建築公路的工程,使王家旅行的路程可減少很多(好似撒迦利亞描述馬隊巡邏遍地一段)。第二,大利烏面對希臘權力的興起,使世界首領們的注意力轉向西方,果然希臘繼波斯之後成為強權。那時希臘與近東已有貿易的交往。事實上,主前二千年就有這樣的貿易,但以後發展更多。但是波斯與希臘的衝突,確將大批的亞洲人帶到希臘本土。所以那時已經提到希臘,在聖經的書卷中出現,就不足為奇了(參閱亞九13)。猶太的歷史總是與強國有關,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自主。主前第五世紀時,撒瑪利亞的官員向他們徵稅太重,超過他們的收入(尼五4),又向他們個人徵稅(五15)。他們又屢受控告,說他們當地的政府太集權,這是在亞哈隨魯王(拉四6),亞達薛西王(四7-23)的時候。猶太人既無法自行申辯,只感到他們十分無助。他們對將來不敢寄以希望,民心低落,宗教與道德的情形都差,尤其是在瑪拉基書中反映出來。先知並非沒有給他們看到一幅光明的畫面,其實他們所給予的,是一種久遠的見解,一直向前展望。甚至在新約,仍看見這榮耀的盼望。基督終於降世,兩且祂還要再來,實現祂最後的國,指甚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只是需要詳細察看這些事(參閱彼前一10-12)。1J.Pritchard,DocumentofOldTestamentTimes,1955,93,94,AncientNearEasternText,315,316,J.A.Thompson,TheBibleandArchaeology,1962,174-180.2HerodotusIII,89,214(PenguinClassicEdition)3J.Pritchard,TheAncientNearEasterninPictures,plates,1954,249,250.4J.Bright,HistoryofIsrael,1960,355.D.WintonThomas,Haggai,Interpreter'sBible,VI,1039.5P.R.Ackroyd,ExileandRestoration,1968,165.(二)聖殿的意義哈該與撒迦利亞基本的任務,是在鼓勵人民重建聖殿。這就引起一個問題,在當代他們的信仰思想是甚麼?先知的工作,本來不是為發動建造聖殿的事。先知拿單當時曾准許大的繼承人建殿(撒下七12),在拿單的眼中,耶和華的顯在,聖殿還不如帳幕那麼具體,因為帳幕可以移動,更有自由表明神與人的關係,神可常在會幕和帳幕中行走(七6)。至於禮儀方面,在會幕與聖殿,是沒有甚麼分別,雖然聖殿是固定的建築,並不因此影響敬拜的性質。關於獻祭的價值,常引起人們的研究。在第八世紀的先知信息中,強調赦罪的恩典不是在於禮儀,而在於悔改歸主,有良善的行為(參閱賽一11-20)。獻祭的只能對付外面的罪,而不是內裏的罪。以色列人只是以禮儀的外表,看到從外表至內裏切實與神和好的經驗。6個人得赦罪的恩典,並非一定要有獻祭的行動(撒下十二13,詩卅二5)。有些詩篇甚至認為獻祭並非神所要求的(詩四十6,五十一16、17)。先知在被擄時特別強調,耶和華並不只在聖所,甚至在被擄之地(耶廿九12-14;結十一16)。但是聖殿的重建,最基本的原因,不只在禮儀,如果參閱詩篇第五十一篇十六、十七節,可有這樣的答復。在舊約中以色列人的觀念,錫安是一個重要的地名,有很豐富的涵義。這個地名首次出現在大攻取耶路撒冷事件的記載中(撒下五7)。錫安山成為大王權的象徵,大的王位是永遠的,因為他的朝代永久不衰的(撒下七16)。這就與彌賽亞盼望有所連貫的。當耶和華揀選錫安為祂居所(詩一三二12、14),這聖所要永遠分別為聖(代下三十8)。錫安山是神所愛的,祂
本文标题:哈该书(天道圣经注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7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