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认知语言学作者简介:李福印,男,1963年11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与实践;应用认知语言学等。主要讲授语义学、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与实践、心智哲学等课程。代表作有《认知语言学概论》,《语义学概论》,《语义学教程》等。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第1~5章)1.阐释认知语言学发展历史。2.从分支领域等学科角度总括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内容。3.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三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论文,得出热点议题。4.介绍贯穿整个认知语言学的普遍原则:象似性原则。5.分析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在哲学假设上的分歧。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第6~19)章6.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7.介绍对范畴研究有巨大贡献的色彩研究。8~9.介绍范畴研究两个重要的理论: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10.介绍框架语义学。11~12.介绍认知语言学两个亮点: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13.在批判吸收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应用。14.对第11、12、13章的综合对比。15.关于认知语言学体验基础的热点话题:意象图式理论。16.“理想化认知模式”对认知模式的总结和概括。17.认知语义学核心议题:一词多义现象。18.讨论以Talmy为代表的空间关系理论。19.体验性假说。第三部分:认知语法(第20~28章)20.认知语法的概念分析基础。21~22.讨论结构式及结构式如何整合成更大的构式。23.讨论构式语法。24.论述焦点和背景理论。25.介绍认知参照点。26.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解释主语,话题和所有格27~28.聚焦概念化的特性:动态性,主观性及主观化。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第一章: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1.1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1.2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197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举办的语言学夏令营中的一系列演讲(基础)1976年Langacker开始认知语法研究,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Lakoff发表“Linguisticgestalt”Talmy发表“Figureandgroundincomplexsentences”Lakoff&Johnson合著MetaphorsWeLiveBy(2)认知语言学的确立时期(1986~1995)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种范式和独立学派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在国际上得以确认。标志:认知语言学领域基石性著作的出版。1989年德国学者ReneDirven邀请Lakoff,Langacker等学者参加Symposiumoncognitivelinguistics。这次会议被认定为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在这次会上,创建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并确定要出版刊物,次年Cognitivelinguistics得以正式创刊。(3)认知语言学成熟发展,并成为全球性学科趋势阶段(1996至今)认知语言学研究在世界各地迅速展开;英,日,德,法,俄,中相继建立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著作特点:1、大部分综述性质较强,适合充当教科书。2、认知语言学迅速向相邻学科扩展。•1.3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1)概括性共识(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的普遍原则的共识)(2)认知共识(认知语言学家必须对来自一些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结果做出回应)古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寻找符合认知规律的,具有心理真实性且具有高度概括的普遍规律。•1.4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哲学假设(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2)语法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1.5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Driven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于现象学的研究认知语篇研究Talmy的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原型理论词汇网络理论概念隐喻体验现实主义概念转喻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认知诗学衔接的认知语篇研究认知词汇变化研究认知意识形态研究文化认知模型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语言学意象图式的心理真实性隐喻性语言理解基于使用的语言使用模型词汇网络的发展2.2其他学科的影响•语言学领域内的学科:语用学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领域外的学科:认知心理学,哲学。•(1)认知心理学:对认知语言学影响最大的的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表示统一的,具有意义的整体。•原则:格式塔原则•(2)哲学: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论及发展前提。•以现象为对象,研究人的意识,研究各种体验,行为相关项。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现象学对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一次变革使格式塔心理学取代了构建主义,第二次变革则使人本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3)语用学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和方法论上①认知语言学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并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工具对这些研究领域进行考察。②这四个学科丰富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也为这四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理论工具。第三章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1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1)原有热点研究领域基本保持稳定。包括隐喻,概念,概念化,范畴,原型,空间,时间,意象图式等。•(2)新的热点不断涌现,热点研究领域有扩展的趋势。如语篇分析,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手势语等各方面。•3.2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法•(1)内省加理论分析•(2)语料库和对比研究及试验法•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第四章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语言的理据性与象似性致力于分析解码语言结构形式和人类认知之间的重要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绝对任意的。4.1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概念:“非任意性”,“可解释性”表现:在词形层面,复合词表现了突出的理据性。如“看到”是动作和结果的结合。在语义层面,概念转喻是理据性的表现。如“一把手”。语言形式“手”与意义“人”之间建立了转喻关系。在语法层面,句子结构也是有理据的,各种形式的象似性就是其表现。4.2象似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概念:象似性这一术语源自符号学中象似符概念。象似性是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更为具体的理据关系。象似性是理据性的一种表现。语言象似性最典型实例是象声词和象形文字。如“tick-tock”表现形式:象似符可以分为影像符(“看起来”或“听起来像意义,是对意义的简单模仿。如象声词),隐喻符和图示符(形式与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如“囚”)。象似性的三条规则:①数量象似性: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就越多。他很懂事他很懂事,也很聪明②距离象似性: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离也近。JohnkilledBill.我妹妹,我老乡JohncausedBilltodie我手,我汽车③顺序象似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述的事件的顺序。Icame,Isaw,Iconquered.4.4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①象似性概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夸大。②理据性研究亟待系统化,规范化,象似性与理据性的概念有待澄清,要明确其研究范围的外延。第六章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Tamly认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形式的研究。认知语义学的四个哲学假设:①概念结构的体验性概念结构是我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固的知识体系。体验性假说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因此,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从本质讲来自人体和世界的互动,来自体验,因此概念结构具有体验性。②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属于抽象层面,而语义结构属于具体层面,是概念结构的语言形式。③语义表征的百科观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百科全书式的,词汇的意义只是引导我们通向和该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知识领域的一个起始点。④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第八章原型理论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8.1范畴理论发展简史(1)经典范畴理论(亚里士多德)①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②特征是二元的。③范畴具有清晰的边界。④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2)Wittgenstein的范畴研究通过对游戏的描述,指出一个范畴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未必有共同特征,有些是整体上的相似,有些则是细节上的相似。他将这些相似性命名为“家族相似性”。(3)Rosch的范畴研究Rosch用“原型”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Kay研究中的“焦点”一词,避开了“焦点”暗含的“中心位置”之义。原型效应就是范畴成员之间的不对称性。8.2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1)原型的定义:一.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二.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是从各个实例和各种次范畴的特征中抽象出来的。(2)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有“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②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渗透。③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成员共有特征最少。④范畴成员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⑤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的中心结构。(3)影响范畴原型的主要因素①范畴原型取决于语境。②文化差异也是影响范畴原型的重要因素③个人因素(4)专家范畴和民俗范畴专家范畴:具有一组人为强加的,严格的范畴成员判断标准。民俗范畴(自然范畴):基于人们日常对事物的观察,感知,传统观念,甚至迷信等的范畴。8.3原型理论的应用语义学:一词多义现象。语法学:英语语法中的“时态”和“语态”。语音学:音位变体,音节结构,语调。形态学:后缀多义现象(英语中的指人后缀)第九章基本层次范畴范畴可以从横向的平行关系和纵向的垂直关系两个层面来考察。横向关系是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并列关系,纵向关系是垂直的所属关系。在纵向关系中,从最具概括的范畴到最特例的范畴形成一个类似菱形的结构。9.1上位范畴上位范畴最大特征就是缺乏具有普遍的整体形象,它也被称为寄生范畴化。9.2下位范畴下位范畴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细化。9.3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基本层次范畴具有文化性,地域性以及历史性。它还具有最显著的认知特点。原因:第一,通过基本范畴,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事物间的不同。第二,基本层次范畴具备完型感知功能。第三,我们通基本层次范畴上的物体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上位范畴的特点:①上位范畴是辅助性的,因为它们必须以基本范畴为基础来获取完型和大部分的特征。②上位范畴的确包含了一个或者几个整个范畴都适用的特征,这些特征也适用于各个基本范畴。③具有聚合功能,即集合了大量的下位范畴。第十章框架与框架语义学10.1框架的本质“框架”为语义理解和描述提供所需概念背景。对框架中任一概念进行解释通常会涉及该框架内的其他相关概念。视角是指说话人看问题的角度。视角的选择遵循凸显原则。10.2框架对语义现象的解释(1)一词多义现象词汇具有可替换性框架。(“质量”)(2)近义词的语义差异某些概念似乎指称同一事物,但由于其“框架”不同,也存在语义差异(land和ground)(3)评价尺度的选择对于同一情景,若选择不同的框定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事实”(5)词汇搭配问题强调语言单位的意义必须依靠其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中的背景信息。10.3框架语义学的应用(1)语篇中的框架当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按照惯例与特定框架相联系时,该语篇就唤起了某一语义框架。同时还可解释语篇的连贯问题。(2)句法中的框架Lakoff反对单纯从句法角度解释并列结构限制现象,认为可利用语义框架
本文标题:96认知语言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7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