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Fiber分類1.ferrule形式:不鏽鋼陶瓷2.connector形式:LC,MU1.25SC,ST,FC2.5STSCLCMUFC3.接头顏色:綠(APC),藍(PC)4.研磨面差別:APC:θ=8°,6°,4°PCCeramicCore研磨面StainlessθAPC斜角5.Core核心直徑(傳播模式)SingleMold:纖芯幾何尺寸與撥長相差不大,光信號以一種模式進行傳播,一般5μm至9μmMultiMold多模光纖纖芯幾何尺寸遠大於光撥撥長,光信號以多個模式進傳播,纖芯一般在50-65μm6.外包jacket形式:黃色,藍色,橘色(二)量測參數1.BackreflectionMeter有Insertionloss和ReturnlossInsertionlossPowermeterOpticalsourcePM光源從PM得到P0值,假設P0=1dBFiber加測試物測得P1值PM光源Fiber待測物那麼Insertionloss=P0-P1(dB)ReturnlossP2P0PMOSFiber待測物直接測得Returnloss=P2意義:表徵測試物抗反射的能力應用OpticalCoupler測量OpticalReturnLoss的觀念操作步驟1.將光源、光耦合器、光功率計,以如圖一的方式連接。此時,我們令光源本身的強度為Ps;在Port3看到的光功率強度為P13。2.將光源移至Port3,光功率計移至Port2,以如圖二的方式連接,此時在Port2的光功率計的數值,即為另一個參數P32。3.把光源重新接回Port1,並且將可抑制反射信號的終端器件(OpticalTerminator)接到Port3,如下圖三所示。令此時從Port2之光功率計得到的數值為P0。4.把圖三內的OpticalTerminator拿掉,換成我們真正要執行測試的被測器件,即如圖四所示。此時在Port2上的光功率計讀值,即為PR。從以上的四個步驟當中,我們得到了幾個計算OpticalReturnLoss時必備的數值:Ps、P13、P32、P0、PR。根據ITU-TG.957當中的定義,OpticalReturnLoss的公式如下:OpticalReturnLoss=10㏒P13×P32/Ps(PR-P0)要注意的是:上式之中每一個參數的單位,都是uW或mW。上式的OpticalReturnLoss若要以dB來表示,則可簡化為:OpticalReturnLoss=K13+K32-Ks-K(R-0)2.偶合效率η•由上測試值計算得出•η=P1/P0(%)(三)Transceiver•Transceiver機種規格命名說明•例:OPT—155BXMX產品名稱,如OPT,LC,LCPBIDIDaterate:155,622,1250等傳輸方式:B-Single單模,core9μmA-Multi多模,core50/65μm傳輸距離要求:M-40Km,H-2KmJ-15Km,Q-10Km轉接頭代碼:1-SC,4-ST6-MU(四)Receptacle結構驗證(兩件式偶合)•第I代結構形式緊固+鐵件+光顯頭+鐵件sleeve入上圖序:裝配好receptacle問題:由於是緊密配合,鐵件壓入後容易變形,使光纖芯偏離,偶合效率低(1)sleeve(2)鐵件++第II代結構形式++緊固解決了因鐵件擠壓而造成的纖芯偏離問題(五)SC,LC,PlasticTOSA比較分析(六)封裝方式介紹•FP,DFB,LED,Vcsel,APD,PP•FP:VBRCPKReceiverTransmitterλ=1310nm(PD)λ=1550nm(LD)PrincipleofBi-DirectionalTRxModule•单模光纤:SINGLEMODEFIBRE/monomodefiber•单模光纤是在指定波长下只可能传播一种模式的光纤•多模光纤:MULTIMODEFIBRE•在特定的波长上能传播两个以上束缚模式的光纤••多模传输距离近,一般在200M-2KM••单模的传输距离比较远,范围可以在10KM-70KM••多模光纤纤芯要比单模光纤纤芯粗••单模光纤可以传输的数据量比较大••多模光纤的光波长为850NM••单模的有1310NM1550NM两种:其中1310NM更适于远距离传输••多模光纤是可见光,光源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单模是激光什么是pon和eponpon无源光纤网络的英文缩写,与有源光接入技术相比,PON由于消除了局端与用户端之间的有源设备,从而使得维护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而且能节约光纤资源,是未来FTTH的主要解决方案。随着PON成本的逐步降低,不但在FTTB/FTTC场合PON有了一定的应用市场,而且利用PON来实现FTTH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PON技术主要有APON、EPON和GPON等几种,其主要差异在于采用了不同的二层技术。EPON。APON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ITU和全业务接入网论坛(FSAN)标准化的PON技术,FSAN在2001年底又将APON更名为BPON,APON的最高速率为622Mbps,二层采用的是ATM封装和传送技术,因此存在带宽不足、技术复杂、价格高、承载IP业务效率低等问题,未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为更好适应IP业务,第一英里以太网联盟(EFMA)在2001年初提出了在二层用以太网取代ATM的EPON技术,IEEE802.3ah工作小组对其进行了标准化,EPON可以支持1.25Gbps对称速率,将来速率还能升级到10Gbps。EPON产品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商用,由于其将以太网技术与PON技术完美结合,因此成为了非常适合IP业务的宽带接入技术。对于Gbit/s速率的EPON系统也常被称为GE-PON。在EFMA提出EPON概念的同时,FSAN又提出了GPON,FSAN与ITU已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其技术特色是在二层采用ITU-T定义的GFP(通用成帧规程)对Ethernet、TDM、ATM等多种业务进行封装映射,能提供1.25和2.5Gb/s下行速率和所有标准的上行速率,并具有强大OAM功能。在高速率和支持多业务方面,GPON有明显优势,但成本目前要高于EPON,产品的成熟性也逊于
本文标题:Fiber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48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