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产业经济学PPT--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产业经济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需要指出的是,产业组织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这里所指的商品同一性,主要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必须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由此可见,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给出最优解决的组织形式,它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自由竞争的力量来自于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亚当·斯密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由于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济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转移。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尽管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论述,但最初把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马歇尔在与其夫人共著的《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这一第四生产要素,并专门设章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马歇尔意义上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认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种极端又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生活的现实生活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手段。但是克拉克没有解决有效竞争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后来,许多产业组织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2.比较完整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的。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梅森将有效竞争标准归纳为两类:一类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为市场结构标准;另一类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二分法。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市场结构标准:⑴集中度不太高;⑵市场进入容易;⑶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市场行为标准:⑴对于价格没有共谋;⑵对于产品没有共谋;⑶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市场绩效标准:⑴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⑵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⑶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⑷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⑸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方法标准评价:⑴缺陷三分法标准存在不少缺陷,如市场结构标准基本只是放宽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不太高”这类的标准尺度也都是一些含糊不清表述。⑵三方面作用:①不再将不现实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②注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基础。③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柱梁按照三分法标准,哈佛学派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梁。1、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⑴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决定市场结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进入壁垒高低。⑵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基础,所采取各种决策行为。包括定价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发和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⑶市场绩效:指在一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配置效率,利率水平,消费规模等等。2.结构定义:SCP根据所依据: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效益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大学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因而信奉哈佛的人为认为“结构主义者”。3.“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如果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增加的话,整体经济就会受到垄断弊病的侵害,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市场秩序。4.政策取向动态效率技术获利能力结构策化绩效行为需求销售能力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5.衰退80年代开始,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原因如下:⑴美国传统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冲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后因之一。绩效对技术和结构也会产出反馈影响,动态效率创造了有效的技术,盈利能力决定了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大小,对市场结构具有动态效应。⑵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公司前后诉讼13年,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10亿美元。⑶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力批判。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一、芝加哥学派1.形成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2、观点⑴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⑵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效率主义者)。⑶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⑷施蒂格勒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成本,因此,在芝加哥学派看来,除了政府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⑸坚信只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3.政策取向⑴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⑵除个别部门,是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法。他们认为,大企业形成和生产集中是通过企业内部或外部增长来实现的,企业内部增长这无非表明这些企业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如果对这种大企业进行分割,就等于破坏了效率增长源泉。二、可竞争市场理论1.提出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2.观点⑴解释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的概念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沉没成本,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市场不能收回的一部分。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无论固定费用有多大,只要能够回收,就不是沉没成本。⑵保持市场进入完全自由3.解释——“打了就跑”策略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而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这种形成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因此,即使是独家垄断的企业,也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以防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与其发生竞争。4.政策取向在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存在关键是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PPT--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3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