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产业经济学第三篇 第六章
第三篇产业结构第六章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七章产业关联第八章产业优化第九章产业布局第六章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内容:掌握产业结构的含义、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经济因素。•教学重难点: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经济因素。一、产业结构的涵义1.结构的定义结构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2.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3.产业结构的内容产业结构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二、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这里的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按照投入产出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前向关联、后向关联等,它们的量度指标相应为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等。•此外还有按照各种数量比例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资本占用关系、劳动力占用关系、产值比例关系、能耗比例关系、进出口比例关系、效益关系等,它们的量度指标相应为资本结构指标、就业结构指标(劳动力结构指标)、产出结构指标、能耗结构指标、进出口结构指标等。(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效应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产业关联理论三、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四、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五、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等人。•这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最初的实证分析逐步转到理论研究方面,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六、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等人。七、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1.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就其增长模型本身来说是完全将结构因素排斥在外的。(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1.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两种理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已经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认同。分析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内在联系方法的两种角度:(1)从经济总量的角度出发,把产业结构置于总量框架之内,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代表人物:库兹涅茨。(2)从部门的角度出发,强调部门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分析经济总量增长的规律。代表人物:罗斯托。2.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1)内容: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导致结构的快速演变。没有总量足够的变化,结构变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受到限制。(2)理论依据: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动直接拉动生产结构的转换,而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是和经济总量的变化直接联系的。同时,人均产值的增长率越高,消费者需求结构的改变也就越大。(3)结论: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又拉动了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3.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内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结论: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八、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产业结构是对应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四种规律性。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在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还较小。•在工业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不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在内代化的。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阶段。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2004年部分国家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印度21.826.152.2巴西5.217.277.7中国15.252.931.9•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上升0.8个百分点。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九、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一)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即配第一克拉克定律。中国GDP的三次产业结构图,1952—20010102030405060195219551958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一克拉克定律。•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按照发展经济学中与我国现时水平相关的划分标准,工业化阶段可以分为人均国民收入280~560美元、560~1120美元、1120~2100美元三个阶段。(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在主导部门或新部门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会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投入品产生新的投入要求。•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改善了自己供应给其他产业产品的质量,提供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条件。这样,主导部门产生了一种刺激力,促进需要其供应品的产业的发展。•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主导部门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务,甚至促进各种制度的变革。这样,新主导部门的出现常常改变了它所在的整个地区。罗斯托经济增长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主导产业是农业。2.为“起飞”准备阶段:这阶段主要有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3.起飞阶段: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质的飞跃。非耐用消费品,纺织业等工业部门发展较快,实现替代进口。4.向成熟推进阶段:工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重型工业和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善,如钢铁。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社会已经从供应方面转到需求方面,从生产问题转到消费问题和福利问题,这时耐用消费品有关部门,如汽车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发展较快。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济主导部门由工业转变为服务业和建筑业。(四)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提出3个阶段6个时期的划分:•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一时期—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第二时期—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结构向现代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化阶段:第三时期—工业化中期:制造业由轻工业向重型工业迅速增长转变,非农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即重化工业阶段;•第四时期—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由平稳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发达经济阶段:第五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第六时期——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消费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他根据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消费品工业占主要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2.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基本达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的50%左右(即霍夫曼比例为2.5∓0.5);3.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达到与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的状态(即霍夫曼比例为1∓0.5);4.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即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六)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三个阶段构成,战后发展为“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熟——返进口”的循环。•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
本文标题:产业经济学第三篇 第六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3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