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1-7月份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资料
1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十七大精神)(2009年1月12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以来,各地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注意研究和解决一些典型问题。一、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系统工程,而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本。近年来,大多数地方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错将建设新农村当作建设非农化新村,在工作中重村镇建设、轻产业发展。这种认识需要加以纠正。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上,要警惕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防止出现轻视粮食等种植业的现象。应根据各地农业的优势和特点,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既确立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充分用好宜农耕地,又积极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二、在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上,统筹处理好转移富余劳动力与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关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需要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基础。在良种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收割技术、运输工具的支撑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离农离村,实现非农化转移。这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2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过程。应加强对离农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培训,使他们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更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农民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技能。三、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上,注重引导企业厚待“三农”,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落到实处。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推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出现了以企带村、村企结合的可喜现象。进一步提高工商企业支农扶农的实效,需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全面加强引导、服务、监督和管理。应在推动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全过程中坚持完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要以为把投资者引进来就算完事,而要继续完善环境和服务,做好后续工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推动和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既调动工商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重视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事前,要按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审核支农项目,严防离农圈地、以租代征行为;事后,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有些工商企业以支农扶农为名行占用土地、无序发展非农产业之实,侵害农民利益。四、在农村居住区建设上,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地推进。建设相对集中的农村居住区,是解决农民分散居住所导致的土地浪费问题的需要,是土地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需要。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别,村民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也不尽3相同,因而建设农村居住区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能搞一个模式。在这个问题上,因地制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方法。必须制止一些地方大拆大建、过急动员农民集中居住的做法。进一步教育和引导村镇干部深化认识,本着承认区域差别、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更加注重新村建设的实效,及时纠正脱离实际的偏向,避免走入“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窘境。五、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进一步发扬务实作风,让广大农民看到实效。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城乡差别最突出的表现之一。着力加强这一薄弱环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直接关系广大农民早日过上文明、健康生活的大事。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有些干部至今仍然在思想观念上只把经济工作看作硬任务,而把社会事业看成软任务。因此,要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就必须进一步促进广大干部更新观念,改变忽视社会事业以及重眼前政绩、轻长期效果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和机制,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真正取得实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2009年1月23日)一、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4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二、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三、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5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北粮南运”、新疆棉花外运协调,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四、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6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以“五保六提升”为重点加快发展(2009年2月12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切实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要继续深化“工业平台建设年”、“旅游产业推进年”活动,大力实施“三个天台”战略,以“提升发展”为主线,以“五保六提升”为重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一、天台县需把握五方面要求:保信心。就是要增强干部的工作信心、企业家的发展信心、群众的消费信心,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保生存。就是要积极帮助企业应对挑战,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保增长。就是要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活力。就是要增强全县发展的活力。保稳定。就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二、天台县今年重点要做好六方面工作: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一是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二要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三要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集约发展。着力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加快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一要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二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三要全力以赴抓好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转变农村经济发7展方式,在推动农民创业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二是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在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一要强化城市规划。二要完善城市功能。三要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一要发展社会事业,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二要发挥文化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平安天台”建设。着力提升干部服务水平,加快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要优化工作作风。二要增强服务能力。三要强化执行落实。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干部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三个天台”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放思想引领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素质促进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保障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好形象推动发展。应对危机,根本在转变发展方式(2009年2月27日)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也面临巨大的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前者对后者造成了来自外部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本身就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前者存在的缺陷,也在后者身上有所反映。中国经济体系深层的问题根源,在于它的经济发展方式。8中国原来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两个力量推动:一是大量的资源投入,二是大量的出口需求拉动。这种过分依赖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式未能及时转变,就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积累率愈来愈高,消费不足,投资回报下降,货币超发和金融体系问题积累;二是外汇结存大量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加大。为了抑制本币升值速度,中央银行就要大量收购外汇。这又会造成货币超发、信用膨胀和流动性泛滥,一旦受到外部冲击,本身的经济体系就可能出现虚拟财富蒸发、资金链断裂一系列问题。应对危机,除了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来稳定市场外,根本出路还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但是,转变发展方式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不论是“破旧”还是“立新”,都存在体制性的障碍。从“破旧”方面说,各级政府仍然掌握较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少数官员投入大量土地、资本来营造“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实现所谓政绩目标。从“立新”方面说,主要的障碍在于,由于改革未能完全到位,有利于创新的法治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为了实现产业提升,一方面需要限制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现有的产业。现有产业的提升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即从简单加工尽量向研发、设计、品牌销售、售后服务等附加价值高的服务性业务的方向延伸;二是发展服务业,包括知识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9除此之外,中国还应该发展出产业链更为完整、含有更多自主技术的新产业。有人说中国技术人才不足,中国人创新能力差,不具备增加值的比较优势,产业提升还不现实。我不赞同这种意见。虽然中国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高,但我们人口基数大,现在技术人员的绝对数早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技术人员的自主发明为数不少,其中有些已经走到了主流技术的前沿。但这些发明的产业化却步履维艰。障碍在于目前在许多重要领域存在阻碍技术转化的种种制约因素,抑制了创新,阻碍新产业的发展。总之,中国要转变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有赖于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进程将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地实现转型,并促使我们摆脱世界金融
本文标题:1-7月份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3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