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老舍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老舍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作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老舍名字的由来“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以姓作名,舒字拆开来,是舍予,意思是‘无我’。我很为自己的姓名骄傲,从姓到名,从头到脚,我把自个儿全贡献出去。关键是一个舒字,舍什么,舍的是‘予’。我写书用的笔名老舍,也是保留一个‘舍’字,不是老‘予’。以姓为名,以名构成姓,都是围绕这个意思,这是我一辈子的信念。”其实,老舍的一生,就是舍掉自我的一生。无论抗日战争中,他舍掉自己的小家,参加抗战工作,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还是新中国成立,舍掉国外的优裕生活,参加新中国建设;直至最后,面对造反派的污辱,为维护人格尊严,毅然投身太平湖,舍掉了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的诺言:“我至死守着这个‘舍’字,我的名字象我这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老舍及其创作老舍的生平及创作老舍的创作个性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系列短篇小说《断魂枪》和《月牙儿》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清贫的童年生活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从小生活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在大杂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老舍原名舒庆春,于1899年2月3日诞生于北京西城的小羊圈胡同,按农历算恰是腊月二十三,就是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所以家人给他起了一个喜庆的名字——“庆春”。那一年按中国传统纪年,叫“戊戌”年,“戊戌变法”或是“戊戌政变”就发生在那一年。按农历说是狗年,腊月是在年根儿上,所以姑母又给他起了一个不太好听的小名——“小狗尾巴”。他的父亲属“正红旗”,是镇守皇的旗兵,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死于战乱。据说他的父亲死得很惨。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弃城仓皇西逃的时候,部分清兵和义和团凭借着土枪大刀还在与侵略军进行艰苦的巷战。这场战斗实力悬殊,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天一位逃亡的士兵在一家粮店里发现了庆春的父亲,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挣扎着想爬回家去,但已经不可能了。他把自己的一双袜子和裤腰带托那名士兵带回家中,报个信儿。从此,庆春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他的童年是在清贫与寂寞中度过的。那窄小狭长的胡同,凸凹不平的肮脏空地,枝干扭曲的老树,灰皮剥落的矮院墙,便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也造就了他自尊自信、刚毅敏感的个性。对于母亲、对于童年,他自己曾说过:“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老舍的母亲•“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袜子,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北京小羊圈胡同剪影“小羊圈”狭窄的胡同口通向喧闹的新街口大街。就像老舍《四世同堂》中描述的,胡同口“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这是老舍巨著《四世同堂》中描述的祁老人的院子,即现在的“小杨家”胡同八号院。这里是老舍的出生地,与他在小说中的叙述无丝毫偏差,“它没有格局。院子是东西长而南北短的一个长条,所以南北房不能相对;假若相对起来,院子便被挤成一条缝,而颇像轮船上房舱中间的走道了。”院子里还有一棵枣树。对于自己在贫穷中度过童年的地方,老舍怀有至死无法割舍的感情,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小羊圈胡同的影子,更有一些作品几乎完全是把小羊圈胡同作为地理背景和活动舞台,比如30年代写的小说《小人物自述》、40年代写的小说《四世同堂》、60年代初写的小说《正红旗下》等等。在他的心中与笔下,小羊圈胡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一段历史,一段人生,一种感受,一种挚情。小羊圈胡同给他留下的印象是那么深,他就是闭着眼睛也能仔仔细细地说出它的模样儿来。“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目中,我敢放胆的描绘他。它是条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波波的鱼儿来”“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目中,我敢放胆的描绘他。它是条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波波的鱼儿来”勤奋的学生生活受刘善绵支助,老舍得以完成它的学生生涯,1913年考入北京师大,毕业后即从事小学中学教员。青年阶段,老舍没有变成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当时的反帝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思潮对老舍影响很大。“反封建使我体会到做人的尊严,人不应成为礼教的奴隶,反帝使我感到做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应再做洋奴。”老舍在伦敦1924年老舍受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赴英国伦敦大学等方学院任华语教师,授课之余,为学英语而阅读英文小说,读但丁,读狄更斯,受狄更斯幽默文风的影响,从1925年到1929年,老舍连续写出三部长篇小说。1924年老舍在英国伦敦大学任教时的照片写于英国伦敦的三部小说1925年《老张的哲学》1928年的《赵子曰》1931年的《二马》老舍前期的小说在艺术风格上长于幽默诙谐的笔法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题材上长于刻划下层市民的世态人情;创作手法上,善于从平凡场景、日常生活细节中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老舍与胡挈青的恋爱•1931年胡絜青的毕业照胡絜青的父亲官拜参将,按清朝官职表中应为正三品,家中广有房产,仅在白塔寺一带便有百十间房。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青年人都想上大学。,胡挈青也向母亲表达了上大学的愿望,母亲非常吃惊,因为当时的大姑娘要求去大学学习的简直为凤毛麟角,尤其是身为正红旗后裔的家庭中,大姑娘更没有上大学的先例。胡求去大学学习,在她三番五次的请求下,母亲终于迁就了女儿,1930年初春,北京师范大学的音乐老师带着胡絜青到西城烟筒胡同找白涤洲先生。来这里有两件事情要办:一、胡絜青想自力更生,自己闯天下,不再麻烦家里,她想通过白先生找点兼课的钟点工挣点钱;二、胡絜青与几位女同学成立了个文学团体,取名为“真杜”,听说老舍从英国取道新加坡回国、住在了白先生先生家,胡絜青见到了坐在书房里的老舍。胡絜青来之前,也没想到能遇上老舍,只想通过白先生传个话,表达一下“真社”的愿望,仅此而已。既然见到了,胡絜青望着黑瘦的老舍说,请老舍去座谈,老舍居然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说:“可以。”匆匆一面后,与老舍定下座谈日期,胡絜青就告别老师,回到家中。进了母亲的房间,母亲问:“见到老舍了吗?“见到了。”“什么印象?”“又黑又瘦,看样子身体不健康。”直到结婚,胡絜青才知道,这次见面是母亲托胡絜青的二哥张罗婚事,二哥找到他的朋友罗莘田(罗常培)精心设计的。母亲看见女儿在大学果真不与男同学交往,怕姑娘为了上大学耽误了婚姻大事,便为她相中了老舍。“我们连吃了三顿饭,也没听见你说什么,你是个铜嘴葫芦。”信中提出了几点希望:“倘若说我们俩人将来能够共同生活,头一样,你要能吃窝头;第二样,你要能刻苦;第三样,我这一辈子绝对坐不上汽车。”他又写道:“我的身世特别苦。”以胡絜青的出身,正三品参将,绝对不可能与出身正红旗护军的老舍接触,家庭环境反差太大。老舍也明白这一点,他对胡絜青讲起自己的品质:“我最孝敬父母,你从小刻苦,自发愿意上大学,而且念到毕业,我般配不起你。可现经朋友介绍,你是最坚强的人,我也是坚强的人,将来共同相处,必定和和睦睦,不吵不闹。和美的家庭才是真正的人生。”老舍又进一步对胡絜青讲:“我不能像外国人,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如同一个跟包的;也不会像有些人,在群众面前把你捧得高高的,回家打你一顿。我们都是正红旗人,生活习惯、风俗相同,我觉得比别人更优越。我们有共同语言,各有各的专长,我们能够生活在一起。”读到这封信,胡絜青明白自己与老舍已深深地陷入初恋的日子里。1930年4月29日(阴历四月初四),罗莘田先生找到胡絜青,对这位女大学生说老舍很高兴这门亲事,如果胡絜青也同意,他就把准备好的礼物送来。当着二哥朋友的面,胡絜青并不害羞,她大方地说她也同意。于是,老舍托罗莘田送来了结婚戒指、两个双鱼银瓶、一个大银盾。另外还有老舍穿戴整齐的八寸大照片一张,下面知识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才华,读懂了老舍的内心世界。见到老舍后,胡絜青关心的是平等,她追求家庭中的男女真正平等,而不是那种做给外人看的假平等,对于这一点,老舍已在信中极精彩地表达了这在今天有不少家庭也极难做到。胡絜青不打算结婚后成为家庭主妇,她也要出去工作,用六年大学生活学到的知识为国家服务,这一点,在来往飞鸿中老舍也极表赞同。在胡絜青母亲与众多朋友撮合下,他们举办了婚礼。新婚之后的第二天早晨,老舍起床后,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还没说呢,平常日子,你只要看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你千万别理睬我,我那是在构思,绝不是与你闹别扭,也没有什么不痛快,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希望你别来打扰我。”1931年老舍与胡絜青在北平结婚老舍的主要作品1929年老舍经巴黎回国,途经新加坡,写成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1933年:《离婚》、《猫城记》、《月牙儿》、《断魂枪》1936年:《骆驼祥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1937—1939年:《四世同堂》、《鼓书艺人》解放后,创作戏剧《龙须沟》、《茶馆》。被授予杰出的语言大师和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初版书老舍之死解放初,老舍从美国回到北京。他写了很多歌颂党和新社会的诗文,但他一直没能入党。1966年,“文革”爆发,那些诗文也没有能救他。8月23日,他去北京市文联上班,被红卫兵批斗并被打得皮开肉绽,走不动路,最后被拖到了附近的派出所里。有人打电话通知胡絜青去接老舍,但只说是西单牌楼,没说具体地点,害得她雇了辆三轮车,到处转悠,最终才在派出所里找着老舍。他穿着血衣,躺在地上,惨不忍睹。胡在三轮车里,搂着一动不动的老舍,颠簸着回到家里。不久,老舍恢复了点精神,就对胡说:“你睡你的,我该休息了。”胡谨记洞房之夜的那个约定,没有再打扰他,但离开老舍的卧室时,生怕他寻短见,把他房间里剪刀、裁纸刀等利器都带出门外。第二天早上,她去给他换衣服,清洗伤口,劝他别再出去了。但老舍还是走了,而且永远走了——那天傍晚,天刚刚擦黑,在太平湖边读了整整一天《毛主席诗词》的他投湖自尽了。老舍遗像老舍遗像怀念老舍老舍先生来到这个世界,走南闯北,带来一部中国文人的传奇。老舍先生的辞世遗恨绵绵,留下一段悲怆的历史。老舍先生的一生,无论是生还是死,引起我们无尽的追思和回忆,我们怀念您,老舍先生,中国的脊梁!二、创作个性及其探索1.对市民人生的文化观照A中西比较中的“改造国民性”思考B北京市民社会的风俗民情、文化心态2.鲜明的“京味儿”“老舍作品最引人注意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人文景观的展示以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的体现从取材的角度:全方位铺写北京市民生活。“老舍聚集起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杂院、四合院、胡同,些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时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世俗生活画卷。揭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帝辇之下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老舍善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三头与老舍作品的
本文标题: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老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3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