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第一章 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黄丽玲Email:huangliling-sun@sohu.comPhone:18201042929守时安静认真做好课堂作业手机调成振动模式Requirements成绩计算=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60分(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40)期末成绩40分按时出勤课程考核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概念特征、体系构成(生态旅游者、资源、生态旅游业)、相关组织机构、经典案例、国家公园、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分区管理、游客管理概况、解说系统设计等课程介绍课程介绍•第一章生态旅游概述•第二章生态旅游地简介•第三章世界重要环保组织、生态旅游组织介绍•第四章生态旅游管理案例探讨•第五章生态旅游地分区规划与管理•第六章生态旅游地环境容量管理•第七章生态旅游地解说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第八章生态旅游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第九章关于生态旅游的思考(1)了解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2)了解目前最新的环境议题(了解环境目前的特性,有助于从保育的角度出发,关注永续观光发展的议题)(3)如何进行生态旅游管理,了解需要注重哪些层面(4)最终能够自觉关注环境本课程目标DavidWeaver著,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DavidA.Fennell著,张凌云译《生态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PalfBuckley著,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案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钟林生等《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田里、李常林编著《生态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杨桂华等《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建萍著《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李俊清,石金莲著《生态旅游学》中国林业出版社李俊清,石金莲著《生态旅游资源》中国林业出版社参考书目第一章生态旅游概况•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及其同其他旅游方式的关系•主要生态旅游项目•生态旅游的悖论•生态旅游者(行为方式、人群构成等)回顾大众旅游的产生…(3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交通运输、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观光所描述的是一种休闲活动,首先出现在1811年的英文词典上,罗马时代,有钱人到温泉度假,到欧洲、地中海等异国之地探险早期的观光通常结合了朝圣、科学研究、地理探险、文化及人类学研究等1841年,托马斯库克(ThomasCook)率先组团到英国中部观光工作形态的改变及运输形式的更新,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如何运用、以及到哪里消磨其休闲时间较好的教育程度、休闲、娱乐开始成为个人计划项目生态旅游的产生?世界环境大事件•1930年,马斯河谷事件,一周内死亡60多人,数千人患呼吸道疾病。(人类环境的第一次重大事件)•194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造成数千人死亡•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前后造成12000人死亡•……•1970年代末,南极上空臭氧含量明显降低,1985年,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2011年10月,《自然》杂志刊登文章,北极臭氧出现空洞,面积最大时相当于5个德国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0年代,科学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不断增多,气温有上升威胁•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又单纯的工业污染转向“酸雨”、“臭氧层空洞”、“气候变化(气温上升、极端气候现象)”以及生态环境衰退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伦理观念的产生世界环境的重要会议•1970年4月22号,美国环保人士发起第一个“地球日”,他们呼吁政府、保护地球。•1972年6月,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并确定6月5日“世界环境日”。会上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人类环境宣言》,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反思工业社会发展模式•1987年,该委员会提出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1世纪议程》,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直至20C末,环境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2002年,南非世界永续发展高峰会议,指出了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巨大危机。•2009年,哥本哈根,第15次全球气候会议。2002年世界永续发展高峰会议主题:WEHAB•水和卫生:2025年,全球近一半人口面临缺水;世界上30%的流域损失了3/4以上面积的原始森林;•能源:17-20亿人无电可用,20亿人缺乏足够的电能;•健康:10亿人呼吸不健康的空气,300万人/年死于空气污染、疟疾、寄生虫;•农业生产力:2/3的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管理:全球经济的50%以生物制品及其加工为基础,20%的淡水鱼灭绝或受严重威胁;50%的湿地退化;1/3的珊瑚礁严重退化;24%的哺乳动物以及12%的鸟类受到严重威胁……其他环境事件•1961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在瑞士成立,后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1962年,蕾切尔·卡逊在美国出版《寂静的春天》,引发关于DDT及其它化学物质污染的大争论•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一项综合的、研究性计划全球变暖加剧中国北方城市沙漠化,如甘肃民勤气候变暖令中国最美湿地渐成幻影曾经的扎龙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六大湿地之一,但如今却是湿地消退的样本中国七大淡水湖泊遭遇蓝藻污染,如太湖•安徽阜阳,淮河支流颍河被白色泡沫覆盖,河水颜色呈褐色中国煤炭污染,黑金背后的罪与罚经济生态交锋,中国雨林砍伐严重,西双版纳州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但认为开发的破坏程度超乎想象中国垃圾焚烧排放,70%不达欧洲标准垃圾焚烧带来的二恶英排放,正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主要公共环境挑战喜马拉雅冰川消融,敲响亚洲气候警钟印度是受全球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国家,恒河三角洲面临着全球变暖带来的巨大威胁海平面上升带来系列危机,诸多岛国面临灭顶,如马尔代夫全球高温干旱,导致多国山火爆发,如澳大利亚全球极端气候频发,飓风几欲摧毁美国美国卫星报告显示,2040年北极冰盖全面消融世界工厂为珠三角环境问题增压工业革命成碳排高峰,伦敦遭受污染死万余人,1952年,12000余人生命代价换回治理煤炭、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问题低碳城市成国际热门,丹麦欲建零碳城市,其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已成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事件•雾霾,PM2.5•2013年1月北京持续25天雾霾天气。•截至2013-11-07,杭州已出现今年的209个雾霾天。•中国四分之一国土现雾霾天气约6亿国人受影响。2013年初以来,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据统计,受影响雾霾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入冬后雾霾天气会怎样???推荐影片•《后天》•主要讲述了未来世界由于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骤降,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有消息称,影片题材源自美国国防部提交给白宫的一份“秘密”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研究员参与了这份报告的编译工作,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向记者介绍了这份报告的大致内容:全球气候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发生突变,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届时,因气候突然变冷,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将锐减,并因此引发大规模的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报告中提到的我国气候变化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罗勇对记者说。该报告称,在2010年前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将可能出现连年干旱,北方出现频繁暴雨。也就是说,从年代际尺度上看,目前我国夏季降水的“南涝北旱”分布型将可能转变成“北涝南旱”型。罗勇认为,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无法完全排除未来10-20年发生气候突变的可能性。不可不知的两部作品•《瓦尔登湖》(1854)(美)亨利.梭罗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原荒记事》(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本书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副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北美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厉尽沧桑,人类有意无意地扮演着大自然的破坏者和保护者的双重角色,而大自然的法规却亘古不变。本书不仅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伦理观,而且激发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投身到自然保护的事业中。——作者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生态环境伦理的观点(一)强调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二)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三)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四)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一、基本原则(一)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公正。(二)实现代内间的利益公平。(三)实现人—地,也就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公正关系。——可持续发展一、大众旅游的“影响”(一)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现场的(on-site),也有非现场的(off-site)。1、对土壤的影响(1)植物消失,土壤裸露面积增加(2)随着踩踏压力增加,土壤板结度增加,水分渗透率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增加(讨论:98年洪水带来的启示?)(3)因土壤被压实,土壤厚度减低(4)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层被践踏,造成有机物质大减,土壤肥力降低2、对植被的影响(1)植被稀少的面积增加(2)植物高度降低(3)草地密度减少(4)植物多样性减少(5)植物结构变化,即正常种属被耐磨踩物种替代:柳兰、车前草等(6)野营砍伐幼树改变了植物群落的年龄结构(7)植物的活力降低(8)植物的再生长能力降低3、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不可恢复的破坏性负面影响占用林地、砍伐林木作为建筑材料,造成永久性的破坏(2)可控的但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旅游过程中的生活污水、废气、垃圾以及废弃物对生态旅游区内的空气、水体、土壤等带来污染,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到森林的生长(3)可控的且完全可以消除的负面影响游客的破坏受人为干扰4、对动物的影响游憩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动物多样性的减少。如外来动物的引入造成当地故有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甚至造成某些濒危珍稀动物种类的灭绝5、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另一大影响是对目的地内的大气、水质等的干扰和破坏。旅游开发对湖泊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排入水体的生活垃圾和旅游船只排放的油污和重金属。地球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作用。(推荐观看《巴拿马生态》,体会生物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加深理解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二)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1、正面影响(1)促进交往,增进了解、友谊、和平和社会进步(2)激发民族自豪感,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延续(3)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2、负面影响对当地文化的冲击(举例):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商品化消极影响:1、过度开发2、不均衡开发3、环境污染4、外来强势文化经济入侵等5、大部分的收益并不是留在地主国,对于观光地的社区而言只是获得低阶薪的利益,如服务生、司机等结果:1980年,发展中国家反对立场开始变得明显,并由宗教领袖在马尼拉会议上宣告,马尼拉宣言“观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与社会所造成的伤害是大于助益的”生态观光专家HectorCeballos-Lascurain在国际自然及保护联盟(IUCN)所说,许多景点衰退的原因是未受管控的大众旅游所造成的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旅游方式),哪几方面最为重要?负责任(旅游者、旅游企业、管理部门等)关注当地社区的发展Jafari提出旅游发展的4阶段倡导阶段(50-60年代)警戒阶段(70年代)适应阶段(80年代)理性阶段(90年代后)出现替代性旅游理想旅游模式思想较为极端《旅游:祝福还是毁灭》(Young,1973)《旅游胜地循环模式》(Butler,1980)科学与规范管理的生态旅游负责任的旅游公众意识转变背景下的旅游发展宏观进程意识层面上的影响西方人本环境论绿色意识有选择性地综合了科学因素的绿色意识5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产生微观
本文标题:第一章 生态旅游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5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