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第一章 人际关系1.1心理效应与人际交往规律lin汇总
第一章人际关系概论一、概念、构成三、人际吸引规律二、人际交往的几种心理效应人际关系概论四、人际发生过程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情感为纽带的相互联系。在中国,关系起源于儒家思想。(二)儒家文化与人际关系儒家文化——终极目标追求的是一种理想道德人格仁、义、礼、智、信(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爱亲敬长隆师亲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关注生活中的社会层面,人的存在,具有一种群体性,受社会习俗的控制,同时处处顺应社会习俗。我们关心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中国人思想的终极关怀就是社会关系。人格是中国思想的精髓中国人人格现代化的转变自卑依附——自主独立消极服从——积极创造私情人治——契约法治内耗避责——诚信守责保守封闭——开拓创新盲从冲动——科学理性(非常“90”后)(三)人际关系的分类分类标准:交往的频率、持久性、多样性、影响力的方向性及影响力度家人关系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四)人际关系功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是生活、学习、事业良性运转的重要保证。1、增加生存的机会人类比別的动物晚“独立”,在出生的最初数年中,更需要長者照顾,亲子关系更为重要,成長中亦可能面临許多狀況發生,必須依賴他人的扶助,才能順利成長。2、促进工作的成效在专业分工的社会里,任何工作都需靠团队合作完成,所謂“三个臭皮匠胜過一个諸葛亮”,汇通协调順利会添加許多力量,所以“和為貴”、“协调社会”是发展的最重要條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滿足情感的需求人是群居的动物,這不仅是身体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心理上情感情的根本需求。在互動的過程中,皆由付出、奉獻及對方的回馈,可以得到莫大幸福与滿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人分担的忧愁,不叫痛苦;有人分享的快乐,叫做幸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设防心理社会刻板效应刺猬法则二、人际交往常见的几种心理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一)首因效应心理试验表明若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品质。首因效应的实验:两组被试者同看一张照片。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让两组被试者看完后分别描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结果:甲组的人异口同声地描述道,照片上的人眼睛深陷,隐藏着罪恶;额头高耸,表明他是一个死不悔改的惯犯。乙组的人则赞美道,他目光深沉,表明他聪慧睿智;高耸的额头,正是科学家拥有坚毅性格的体现。首因效应人际交往应用一方面,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为他人留下美妙的第一印象外;另一方面,还要克服第一印象给认知带来的障碍。观其言、察其行,考其绩(二)近因效应指的是人际交往中他人的近期表现会在印象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这是因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原来的印象逐渐淡忘,当有新信息进入视野时,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从而形成最新的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怒责之后莫忘安慰”“近因效应”人际交往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近期的表现,保持多年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与老朋友交往中,我们对每一次的交往都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因为自己一次出格的行为,毁了多年培养起来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发生矛盾和争吵时,要等到彼此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坐到一起促膝而谈,倾听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避免多年的友情毁于一旦;在朋友临别之际,给予他美好的祝福,即使你们曾经有过嫌隙,也会在这一刻冰释前嫌。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此外,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泛化到其他特征并推及到总体的心理和行为品质。“情人眼里出西施”“品牌店清场全场29元起”“爱屋及乌”(四)设防心理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与生活。“佛心自现”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吟诗作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十分开心。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五)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他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六)“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法则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达到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伤害的程度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七)社会刻板效应对某一类人或事持有固定不变、概括笼统、简单评价的现象。“疑人偷斧”(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典出:《列子·说符》)“三岁看老”“优等生”“差等生”人际交往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设防心理社会刻板效应刺猬法则三、人际吸引(一)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友谊(依次递进)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的动力。(二)人际吸引的规律1、时空接近性/熟悉性2、魅力吸引性3、态度相似性4、需求互补性5、交互性与增减性1、时空接近性/熟悉性:时空距离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就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克在1968年曾经进行了交往频率与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他将被试不认识的12张照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2张,按以下的方式展示给被试:第一组2张看1次,第二组2张看2次,第三组2张看5次,第四组2张10次,第五组2张看25次,第六组2张被试从未看过。在被试看完全部照片后,实验者再出示全部照片。要求所有被试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成顺序,结果发现一种极明显的现象,照片被看的次数越多,被选择排在前面的机会也越多。实验二:个人的正像与镜像(梅塔(T.Mita))可见,彼此接近、常常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时空接近性或者熟悉性不仅专指真实的时空接近性,也会在个体心理上产生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如:人们的民族、国家情结、同乡情结等。2、魅力吸引性外表和容貌才能个性品质外表和容貌研究表明,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对漂亮女性的照片关注的时间比不漂亮的女性的时间长。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人际情感上起很大作用。人们喜欢美的东西。这是一种自然倾向。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印象,人们很容易“以貌取人”。外貌美可以产生一种光环作用,即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人生中也应该是一帆风顺。实验:戴恩等研究者给大学生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一个外貌漂亮,一个相貌平平,一个是相貌丑陋。然后要求被试估计他们三人未来是否幸福,结果发现,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回答。辨析中国传统论断——“红颜薄命”的心理学因素才能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有才能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才能这一吸引力是相当复杂的实验:阿伦森等研究者让被试听四个人的讲话录音,这四个人是:A:一个能力超凡的人;B:一个犯过错误的能力超凡的人;C:一个平庸的人;D: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的人。对四个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评价:结论: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但是“有才无德”则是另一种情况个性品质:是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外表美是一时的,而心灵美是经久不衰的。比起容貌和才能,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且这种吸引力持久、稳定、深刻。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人格品质最受欢迎的品质:真诚和诚实最不能接受的品质:虚伪和说谎3、态度相似性相似性包括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人格特征等)、年龄、性别、职业、经历等的相似,其中态度的相似是最具吸引力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割袍断义(管宁割席)”“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与谋”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实验:研究者让互不相识的17名大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对他们的亲密化过程进行了近4个月的追踪研究,实验前调查了他们的态度,然后调查哪个跟哪个结成朋友。结果发现,在见面初期,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态度相似的人逐渐成为了好朋友。4、需求互补性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支配型与被动性、急性人与慢性人、爱说的与爱听的需要的互补;——更适合于爱情婚姻间的相处原则实验:心理学家克切霍夫等人研究了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过程中不同的人际吸引因素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刚开始时,距离因素、外貌因素及社会资源(如经济地位、职业、学历、文化背景等)都是构成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结交后,两人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相似显得更为重要;在友谊和婚姻阶段,双方在人格特质上的互补,在需求上的互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对25对结婚有一定年限的夫妻中,夫妻之间需求的互补性是婚姻关系得以持久的基础。互补性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如高雅和平庸、庄重和轻浮等。所以,在某些方面互补一些更好,在某些方面相似一些会更好。5、交互性原则与增减性原则一个心理实验案例助手——对四组实验者评价:——降低评价/肯定评价/否定评价/提高评价最后让被实验者对“助手”的受欢迎度进行打分助手(实验中的活动组织者)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先认同一直认同一直否定先否定后否定后认同(降低)(肯定)(否定)(提高)让被试人员给“助手”评价对其的喜恶程度——第一组的得分是+0.87,第二组为+6.42,第三组为+2.52,第四组为+7.67。原因:人际吸引中的“交互性原则”,即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人际吸引中的“增减性原则”,否定的评价增加了对肯定评价的需要,当最后肯定评价终于来到时,使得肯定的评价更具有奖励的性质,或者说它的价值会更大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
本文标题:2第一章 人际关系1.1心理效应与人际交往规律lin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7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