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一、人格心理学定义的类型罗列式定义、整合或完形的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的定义、区别性定义。二、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1、精确性: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2、可检验性: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3、概括能力: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理论的功效越高。4、简洁性:理论包含的假设、概念少,对现象的解释比较简明。5、逻辑一致性:知识体系的连贯,其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吻合且相互印证。6、有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二、主要研究途径1、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2、相关研究,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一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和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各种研究方法潜在的长处和局限性潜在长处潜在局限性个案研究和临床研究1.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1.导致非系统观察2.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2.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3.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3.变量间的关系纠缠不清相关研究和问卷调查1.研究众多变量1.建立的关系是联系性的而不是因果性的2.研究许多变量间的关系2.导致自我报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实验研究1.操纵具体变量1.有很多现象不能在实验室研究2.客观记录资料2.人为情景限制了发现的推广性3.建立因果关系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1、意识由人能清楚觉察的主观经验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现实性。2、前意识检查作用3、无意识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人类早期经验、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否定、怀疑成分;非现实性;多变性。二、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并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2、自我: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从本我那里得到能量,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3、超我: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由两个方面组成:自我理想和良心。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三、自由联想法自由联想法是从谈话疗法中演化出来的,谈话疗法就是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经验和事件尽情吐露出来。弗洛伊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自由联想法。自由联想法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它构成精神分析论的一种方法。四、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显像有三个来源:感觉刺激、清醒时的所思所想、本我冲动。梦制作的机制:压缩、转移、转化、反向作用第四章新精神分析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1、追求优越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追求优越的两重性:激励个体追求更大成就促进个体心理成长;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需要。2、生活风格及其类型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中寻求表现、标志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不同,分为: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二、艾里克森自我心理学1、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个人同一性,他指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这是一个要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三、神经症需要神经症需要敌意和焦虑导致了更深的恐惧感和痛苦,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从10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反对他人、逃避他人。四、社会性格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社会性格的基本特性:1、它是群体心理;2、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3、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第五章特质论一、人格特质的特点: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二、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因素分析的条件是需要大量有关个人人格的科学数据。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生活记录材料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个人行为的记录。问卷材料来源于人格的问卷调查。客观测试材料主要是考察被试进行行为测验时的反应。三、因素分析法存在的问题1、数据的来源问题因素分析法也依赖于其数据的质量,如果数据来自不可信的测试或设计,那么因素分析结果便毫无意义。2、方法的客观性问题在因素分析的某些阶段研究者需做出决定。这种决定往往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3、人性的本质问题临床心理学家批评说,从因素分析中抽取出的因素,似乎很少与临床分析出的特质相符合。人本主义者对因素分析的批评是,因素分析破坏了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基本的人性,得出来的仅是各种没有人性意义的孤立因素。4、行为的复杂性问题因素分析的核心是相关概念。但是两种同时变化(增加或减少)的相关行为,情况是十分复杂的。第六章交互作用论一、心因性需要默里并不关心个体的本能需要,相反,他的全部工作都集中于对心因性需要的理解,这种需要类似于早期人格理论家们所描述的那些特质。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二、压力压力是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情境势力。默里区分了两种情境:一种为现实情境,即α压力,意指那些实际的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它们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来描述;另一种为虚拟情境,即β压力,它是个体在该情景中所觉察到的环境压力。β压力又可分为两个亚类,即个体的β压力和双方认可的压力。前者指每个人对当时环境所持的独特看法或感受,后者指一群个体对同一环境所持有的看法或感受。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型一、原型荣格研究最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自性。人格面具: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异性的原型,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阴影:是同性原型,它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到与其他同性的关系。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一个核心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吸引到自己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二、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也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持下来。三、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第八章行为学习论一、强化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按照强化的性质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可将强化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二、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三、挫折和攻击尽管挫折和攻击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必然的,但挫折是引起攻击行为的一个必要前提,而攻击也是挫折所带来的诸多后果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攻击:以伤害某一有机体为反应目标的行为。四、童年的四个关键训练期喂食情境、排泄训练、早期性教育、愤怒-焦虑冲突五、行为预测理论BP=f(E&RV)BP:行为潜势E:预期RV:强化效价心理情境六、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是一种直接强化,而对于观察学习者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1、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人的主观体验。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二、需要层次论马斯洛人格动力理论。他把人类的动机称为需要,一是生理需要,一是社会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而获得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需要尊重需要: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要认知需要:对己、对人及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围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要,即达到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要。高层次需要的特点:(1)高层次需要是一种在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层次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2)高层次需要是个体发育过程较迟的产物。(3)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更长久地被推迟,这些高层次需要也越容易消失。(4)生活在高层次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健康。(5)高层次需要较不易被察觉,容易因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他需要混淆。(6)人们往往认为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的价值,它们才能产生令人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感。(7)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8)需要的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自私成分更少。三、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是实现的潜能的过程,没有时间和质量限制。它意味着充分的、生动的、全神贯注的、没有自我意识的体验,形成一体化的、和谐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你自己就是自我实现的实质涵义。四、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马斯洛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是因为他们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限制。1、从外部条件来看,自我实现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来满足其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2、从个人主观内部条件来看,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够自我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主观的问题与缺陷导致的。自我概念的缩减,即人们可能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潜力看法比较保守。固着于现有的自我概念。自己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成功恐惧。五、现象场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感知。六、价值的条件条件的价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7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