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重庆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第1页共18页重庆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摘要:目的:研究重庆市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李娟等人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CMHI-E)对主城区300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论:重庆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水平,重庆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心理健康状况在原职业、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层次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有固定职业老年人新健康水平高于无固定职业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层次越高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CMHI-E【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ongqingUrbanMentalHealthoftheelderly.MethodsTheInstituteofPsychology,PsychologicalResearchCenter,LijuanDengelderlypeopleagedestablishmentofMentalHealth(CMHI-E)ofthemaincityof300elderlypeopleforinvestigation.ConclusionsThementalhealthofoldercitiesandtownsinChongqinghigherthanthenationallevel,Chongqingurbanelderlybettermentalhealthstatus.Mentalhealthinthesameoccupation,educationlevelandincomelevel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s,withafixedlevelofoccupationalhealthofolderpersonshigherthanthenewregularemploymentelderly;highlyeducated,higherincomelevelsoftheelderlymentalhealthhigher.【Keywords】elderly;mentalhealth;CMHI-E第2页共18页1.问题提出1.1研究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2%,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数的6.96%;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总人口达到1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1.01亿,占总人口的7.7%;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12亿,以这种发展趋势预测,21世纪将是我国老龄化的高峰期: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51~2100年将达到3~4亿,老龄化形势相当严峻。重庆市1994年底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5年,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05年底,全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429.8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4%,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47万余人,占老年人口的11%;2009年我市60岁以上人口达到513万,占全市人口的16.32%,比全国平均水平12.5%高出3.82个百分点。目前,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第六,四个直辖市中老龄人数居第一,而重庆经济底子在四个直辖市中最薄弱,养老保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目前面临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重庆未富先老这个问题,为此,中共重庆市委在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专题研究了民生工作,提出了“民生十条”,其中第五条就是:“老有所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老年人在社会上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在增加,其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健康的概念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但是目前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疾病和养老问题,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第3页共18页还远远不够。所以研究重庆市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于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很有必要。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本研究旨在对重庆市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解,并初步探讨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原因,验证之前的类似研究,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相关数据。1.2.2实践意义了解重庆市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并提出现阶段重庆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提高重庆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1.3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研究1.3.1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内涵老年期,一般指60岁至死亡这一段时间,这是人生历程中最后的阶段,颇具特色的然而又是相对较少研究的时期(林崇德,2002)。老年期人格特征比较稳定、成熟、且可塑性小;自尊心强、衰老感以及希望做出贡献传于后世是其人格倾向的表现;人格中的消极因素主要是自我中心、猜疑多虑、刻板性强,不易听取意见(菲利普•津巴多,2008)。老年人随着生理的老化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心理也会产生相应的一些变化,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其特点。国外学者曾经根据老年人心理特点制定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包括(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9)有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10)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第4页共18页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5个主要方面:(1)性格健全,开朗乐观;(2)情绪稳定,善于调适;(3)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4)有一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5)认知功能基本正常(吴振云,2003)。吴振云、李娟等人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老年心理健康问卷,证实了此论构想(李娟,2009)。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一般指老年人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具体来说应该根据老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和训练,凭借家庭和社会的良好影响来维护老年人已确立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使老年人在学习、生活和各项社会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1.3.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评估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测量多采用自陈式问卷。国内已有的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多采用国外引进的问卷,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康奈尔医学量表(CMS)、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测查等,然而这一类问卷主要用于临床症状鉴别,不太适合于心理健康的调查;且这些问卷题目相对较多,老年人做起来可能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国外引进的问卷也不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国情(吴振云,2003),因此,从国外引进的一系列问卷不适用于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也有一部分研究采用反映单一问题的评估工具,如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进行研究,结果反映的都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了解不够全面;还有的采用自编的问卷,信、效度有待于检验,能否真实地反映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有待考证。总之,这些问卷都不能够良好地测量和反映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编制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专门用于老年人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MHI-E)。本问卷编制的课题组自1995年起便致力于编制简短有效、适合国情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完成问卷的编制和常模的建立。问卷从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自我认知、第5页共18页情绪体验五个维度进行编制,涵盖了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几个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测试后最终形成了65道题目的问卷,经过信度、效度的严格检验,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信效度资料见研究工具部分)。1.3.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众多,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室吴振云、李娟等人的研究可以将其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主观因素:主要为各种满意度和幸福感,如:生活满意度、经济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家庭中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满意度以及主管幸福感等,这些均为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是对自己生活各方面的评估,形成对生活的整体性、概括性的综合评价;主观幸福感则表现的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代表认知成分)和正负性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标的评定既有客观性,如对生活中物质条件的调查;又有主观性,满意度受到自我认知的影响,调查当时或者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心境等会产生认知偏差,影响到满意度,所以在具体调查研究中必须引起重视。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一些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等,还有健康状况、患病数、生活事件数以及其他的社会因素,如家庭、经济情况等。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高国武、王新,2001)中得出,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的有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职业、受人尊重、社会支持、参加活动等。此外,在西安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张兰君、马武玲,2006)中得出教育水平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关,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生活环境、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支持对情绪的影响较大。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吴振云,李娟,徐淑莲,2003)表明,城市老年人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村老年人,第6页共18页男性老年人在快乐感上低于女性老年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等因子上均高于女性老年人,所以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还有性别、居住地(城乡)和养老方式等因素。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表示身体健康程度是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方菲,2003)中得到证实,研究中还得出经济情况、家庭关系等因素也影响着老年人心理健康。由于年龄以及生理因素的改变,老年人对外界不良因素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一些突发的生活事件,如丧偶、伤病、离异、家庭成员的死亡或一些重大变故都会造成老年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雷茂林、杨华美,2003)。1.4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概况与进展我国近年来心理卫生工作发展迅速,心理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加上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有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影响因素的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模式固定为先抽取某个特定的群体,然后选用国外的问卷或量表,加上自编量表进行测量,再描述现象,分析相关因素。在这个模式的影响下,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具有一些特点,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同地区、同内容的研究大量存在,比如上海、广州等地的类似研究较多。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许多相关研究均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如退休老人、空巢老人等,涉及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较多,对文化水平低或者文盲老年人的研究少;对离退休老年人、退休干部和空巢老年人、独居老人、敬老院养老的老年人等特殊情况的研究较多,对普通老年人群的研究少;针对低龄老年人的较多,研究高龄老年的比较少;对生活水平较好的老年人研究较多,对生活条件较差的老年人研究较少。第7页共18页研究内容方面,发现问题的文章较多,系统解决问题的较少,实际应用性不高,多数文章只是浅显地描述心理健康的现状,并未深入地分析,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现
本文标题:重庆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9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