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别赋(南朝)江淹作者介绍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少帝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作者逸事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记载了一个故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後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个故事试图解释江淹晚年作品质量下降的缘由,但是可信度终究有限,只能当作一种传说。《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其中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一天晚上梦见有个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不行了)。另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同的是结果“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就是说没有“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江郎才尽文学成就:(1)文学成就表现在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2)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江淹的《恨赋》、《别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佳作。(3)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背景简介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总体描绘分别之况。分别总是痛苦的,谁不希望彼此朝夕相处,但由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分离。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之时,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很自然的一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就带出了七种离别之痛,缕述了八种饮恨之悲。富贵别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这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顶级娱乐宴会,贵宾云集,锣鼓宣天,笙箫罗列,歌声动人,歌女美丽,盛装鲜艳。尽管送别的宴会如此的豪奢,送别的声势如此浩荡,送别的歌乐如此美妙,送别的歌女如此迷人,可还是阻挡不了离别人的伤感之情,仍然是帐饮无绪。“造分手时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宴席一散,黯然失色,泪眼相别,可谓是良辰美景虚设。游侠别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从军别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前两句点出因边事祸乱,亲人背弓带箭从军离家的事。•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乱年代,从军之别无异于生死离别。不同于游侠之别的是这是迫于无奈,故而感伤的气氛更为浓郁。绝国别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绝国”在今天看来应指边疆,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状况下,“绝国”岂非是天涯海角。这里的“怨复怨”“去复去”每句重沓用了两个相同的动词,两句连用两个“复”字,含有时间乘以空间无限远的意思,给人以“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的没有期限再见的离别之感。夫妇别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一年四季,极言离别时间之长。•侧重写闺阁的寂寞与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方外别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要想脱凡超俗,总不是很容易的。即便是得道成仙的方士对尘世也是依依不舍的。“高处不胜寒”想来没多少人愿意离开喧嚣的人间而忍受孤独。离别的人是在华山修仙准备羽化上天的道士。这是一种成功通向理想境界的飞黄腾达的诀别,是无须担忧的志满意得的诀别,这种诀别是在亲人庆贺自己庆幸中参合了一些淡淡的依恋,轻轻的离愁的诀别。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以春情秋思表现了恋人的思念,即相逢、相会、相约、相爱的缠绵。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在描写了七种不同的离别后,作者以“別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概括全文。同样的哀怨惆怅,表现的方式确实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对于使人失魂落魄,甚至撕心裂肺的离别,人类是无奈的。人与人的思想意识不同,所以没有谁能说得尽人世间不同的“别离”的情状。内容述评别赋通篇都贯穿着一个字——“别”,通篇体现着一种感情——“凄凉”,从开头到结尾,始终都沉浸在这一感情中,整篇文章显得相当紧凑,涉及到了富贵之别、剑客之别、从军之别、赴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求仙得道之别、热恋男女之别,将种种离别之情集于一体,使文章感情相当集中,使离别之情更加突出。文章开篇点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点睛之笔为文章增色不少,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一个“别”字将离别之苦,分别之痛发挥的淋漓尽致,作者也由此想到许多许多…………文章结尾作者又写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将整篇文章之“别”作了一个总结,使各种离别之行犹如再现,使各种离别之愁跃然纸上,为文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别赋》并非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而是对人间种种别离作类型化的刻画。行文结构•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总起数句,且为全文的主旨;•第二段又由“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一句转而描绘各类分别的场景。•最后一段,以“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决之情者乎!”作结。•全文结构紧凑,前后呼应。本文体现的一些骈赋(六朝赋)特点•(一)讲究对偶,句式以四言和六言为主,且全篇主要由四字对和六字对组成。但文中也夹杂着七言的句子,藉以舒畅文气。而七言的句子,往往中间镶以“兮”字,使音节纡缓。•四字对:“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韩国赵厕,吴宫燕市”,“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六字对:“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二)典故入句•(三)在句式上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不拘于字数。•本文用“故”、“至若”、“乃有”、“或乃”、“至如”、“又若”、“倘有”、“下有”、“至乃”、“是以”等词连接句子。•(四)押韵•(1)换韵比较慢,往往五个韵脚以上才换韵。•《别赋》第1、2、8段有换韵,其余段落均一韵到底。•(2)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一致;段落内部换韵,则在内容上亦有所转变。•(3)偶句押韵,隔句押韵;除全篇首句和换韵的头一句外,奇句不押韵。•(4)韵脚不一定在句末。若句末为语气词,往往在语气词前面押韵。今点评古摘录1.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取诸目前,不雕琢而自工,可谓天然之句。(杨慎《升庵诗话》卷三)2.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观之如明霞散练,讲之如独茧抽思。(谢榛《四溟诗话》)3.《别赋》曰:“盖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实即恨之一端,其所谓“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讵非《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而他赋之于《恨赋》,不啻众星之拱北辰也。(钱钟书《管锥篇》)4.《恨》《别》二赋音制一变。长短篇章,能写胸臆。即为文字,亦诗骚之意居多。余每私论江、任二子,纵横骈偶,不受羁靮。若使生逢汉代,奋其才果,上可为枚叔、谷云,次亦不失冯敬通、孔北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江醴陵集题辞》)5.一气呵成,有天骥下峻阪之势。(许梿《六朝文絜笺注》)6.其赋别也,分别门类,摹其情与事,而不实指其人,故言简意赅,味深而永。(陶元藻《泊鸥山房集》)江淹赋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色1.江淹赋的悲情审美内容“繁文寡情,味之必厌。”江淹的赋尤以写悲情而著称。《恨赋》、《别赋》是其抒发悲情的代表之作,此外还有《泣赋》、《去故乡赋》、《哀千里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伤爱子赋》、《伤友人赋》等等。以其凄清的笔触抒发了人生历程中仕途的坎坷多艰、流放的失意孤独、思乡的哀切绵长,可谓情远怨深,哀思感人,既悲婉又苍壮,既深沉又真挚,深情地抒发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人生、社会的种种感情体验。赋中的悲情,超越了自我得失、穷通的个体情感局限,蹊径独辟,深人拓展到一般性的情感世界,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写出了过去和现在的人都共有的感情体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种集中的对普遍悲情的展示,在江淹前的作品中是少有的。怨恨和愁思是他着力刻画的两个主题,给人一种涤荡性灵、动人心弦的审美体验,这种悲情是那个绚丽而纷乱的时代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之后迸发出的火花,是“物不得其平则鸣”时的真实流露。2、江淹赋悲情内容的产生江淹赋中悲情内容的产生,是有它广阔的社会背景,也与历来的文学传统、个人阅历、个人才情相联系。江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纷乱的时代,敏感的文人们更感生命危在旦夕之间,他们深深地感到生不逢时和世事的艰危。“遭乱流寓,自伤多情”。江淹把这种深深的痛苦便如水泻般地倾诉在自己的赋作之中。江淹赋对悲情的集中抒发与当时人们以悲为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接受心态是一致的。稽康说:“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认为哀以思的亡国之音比安以乐的点缀升平之作更具震撼力量。如陆机《叹逝赋》、潘岳《寡妇赋》、谢晦《悲人道》、夏侯湛《秋夕哀》、鲍照《芜城赋》等,都有着敏感,易于动情,以悲为美的特质。产生这种审美接受心态和表现心态在于,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人们认识到自然是无法更改的,个人是渺小的,“寒往暑来而不穷,哀极乐反而有终。社会笼罩着优生磋世之叹,便大都有了对自身,对周围人、事浸润着悲哀的审视,从而反映在了审美需求上。3、江淹悲情美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其一,江淹的悲情艺术表现:首先在于赋作结构组织安排得新颖别致。它已全然
本文标题:第六讲 别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0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