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
第五讲: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约公元190——265年,其间魏、吴、蜀三国鼎立)概况:父子三人齐名的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史称“三曹”、“建安三杰”一门三文豪——曹氏父子——多少故事读者心目中的曹氏父子形象三曹三曹: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与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产生深远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三曹”。曹操: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的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长于诗文,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其风格清通沉雄。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文学理论《典论·论文》等,《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洛神赋》一篇,代表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点。痛苦的乱世,离合悲欢、风云变幻中所滋生的文学家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历时共约四百年,史称“魏晋南北朝”(公元189——589)。的感受与对和平的期望,先后催生出这数百年战争频仍,动荡加剧,分裂割据日显(魏、蜀、吴,西晋、“八王之乱”、东晋、南北朝),现实问题繁多。严重的时候,“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广大民众生活居无宁日,命如草芥,痛苦不堪。文学同样经历了许多变化。复杂、深沉、痛苦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如:建安三杰——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文姬)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另还有晋代的陶渊明、左思、刘勰、钟嵘、庾信、江淹、鲍照、谢眺等等,集一时之盛。堪称“国家不幸诗家幸。”刘勰论“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慷概以使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三曹”与建安风骨所谓“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建安文学乃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经久价值。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怨愤,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清峻,通脱,华丽,壮大”——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第一节、一代枭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歌影响最大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省亳(音博)州市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后曹丕继位,尊父王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又称魏武帝。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曹操生平官僚家庭崭露头角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烈士暮年少年曹操传说1、逞强好胜,率性而为。少年曹操曾在大宦官张让的庭院中,当着张让的面,舞了一通手戟,尽兴之后便翻墙而出,全然忘记了自己在擅闯私宅。2、劫持新娘,胆大包天。看着别人家正在举行的盛大婚礼,曹操竟心生“歹意”,等到夜幕降临,大喊一声“有贼”,来了一个声东击西,在大家寻贼之际,曹操抽刀在手,劫了新娘就走。3、游手好闲,耍小聪明。曹操的叔父对曹操游手好闲、惹事生非,大为不满,经常向曹嵩告状,让他管束好自己的儿子。一次,曹操碰到叔父,假作中风。叔父赶忙去告知曹嵩。父亲匆忙赶来时,曹操已恢复了常态。控诉叔父的造谣中伤,父亲对叔父失去了信任,曹操便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自由。曹操的个性多才多艺:精通书法;深爱音乐特别是民间俗乐;喜好围棋,深谙酿酒技术和烹调技术,懂得养生及建筑设计。“多才多艺之士,于三国时仅得两人,一曰蜀武侯(诸葛亮),一曰魏武帝。”——清代学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酷爱文学,喜欢读书,雅好诗文。“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政治家·曹操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军事家·曹操让《孙子兵法》流传至今:曹操十分推崇《孙子兵法》是今存《孙子兵法》的第一个注本的作者。《孙子兵法》言简义深,一般人不易读懂其中道理。经曹操的整理与注释,方使《孙子》得以流传全今。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因精通兵法,谙熟《孙子》,著有《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书。并校正注释《孙子兵法》、《司马法》等。曹操注解的《孙子兵法》文学家·曹操曹操作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为建安文学之首。毛泽东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的传世佳作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碣石篇》)是他对人生观、价值观形象而生动的描述、真实而深刻的概括,掷地有声。曹操之死曹操患有脑疾,时有发作。时近晚年,脑疾发作异常频繁,经常痛得通宵难以入睡。当时的神医华佗就给曹操出过治疗的建议,但是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而且把世上唯一能够救他的神医给轰了出去。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是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曹操墓——考古确认原本陵墓位置一直是谜团,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确认,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带。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甫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2010年2月4日,高陵被增补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DNA寻找曹操后人曹操家族DNA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的研究成果,于2013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课题组经过三年研究,最终通过现代基因反推,再通过对曹操叔祖父曹鼎古DNA的比对,双重验证100%确定曹操家族DNA的Y染色体SNT突变类型为O2*-M268。该项研究成果也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相关论文于今年上半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发表,并已得到国际认可。分布全国曹操家族后人应在五百万以上曹操诗歌——悲凉慷慨《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诗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诗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诗歌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本课见解:悲凉慷慨,壮志难酬——曹操的文学风貌一、洋溢英雄壮士气概与顽强斗志:曹操戎马一生,“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志在天下恢复统一,他“登高必赋”,以乐歌见长,深刻影响并促进了建安时代文学慷慨耿直的风格形成与发展。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激烈冲突、消磨,困扰着他的心志,也激发着他的悲壮情怀,“伤时悯乱”,令其直抒胸臆,“缘事而发”,关心民生疾苦(如《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明钟惺评:“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慷慨悲歌,作品内蕴丰富深沉。古人评:“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三、他的作品具有鲜明艺术特色以及突出的时间的意识忧思,写出了宇宙的悲哀,人生时光短促,遗憾咏叹的意味深入人心。千百年来纳入中国经典文学,读者吟诵不衰。附第一节:涉及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学作品管窥记载与演绎汉魏三国历史与英雄传奇,三位四川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不朽之作。这就是——陈寿:《三国志》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以四川人为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雄才人辈出。我们四川人虽然多是蜀汉后人,但我们胸怀天下,以中华民族子孙为荣,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陈寿与他的《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在陈寿死后130多年,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引各家史籍达210种,注文超过原书数倍。这些史籍后来大部分遗失,赖有裴注,才得以从中见到概略。裴注兼容并包,光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例如曹魏屯田,马钧生平等
本文标题:曹氏父子与他们的时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3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