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一讲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
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二〇一〇年三月教学导入大学生最不能逃避的课程(五个必须回答的问题)1、我是谁?--2011届毕业生!750万分之一。2、我想做什么?--出国?升本?公务员?大城市还是小地方甚至西部?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自主创业?3、我能做什么?如果和我想有差距,如何弥补?4、我了解的就业形势和政策?5、我的资源、环境、人脉能提供我做什么?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相关就业政策,熟悉不同类型、性质企业的用人观,掌握基本的求职、面试的内容、方法和技巧,培育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教学内容1、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2学时)2、求职渠道与方法(3学时)3、企业用人观与简历制作(3学时)4、面试技巧与礼仪(3学时)5、劳动力市场及劳动保障制度(3学时,含实践1学时)6、签约与协议书管理(2学时)7、求职面试模拟与实践(4学时)教学考核课程成绩考核方式课堂考勤(20%)123简历制作(40%)求职面试模拟与实践(40%)第一章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第一节就业形势分析第二节就业政策盘点与解读前言: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尤其是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并积极做好就业准备,是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教学目标:1、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大家能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增强求职的紧迫感;2、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大家能十分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3、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大家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求职进行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4、通过本讲的教学,在同学们中开展基层意识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第一节就业形势分析一、全国就业形势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三、我校毕业生近几年就业情况一、全国就业形势全国总体就业形势是严峻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我校招聘会现场(1)我校招聘会现场(2)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的就业形势发展趋势: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2005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未就业的有2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仍未再就业的多数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困难群众,大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同时,到2008年,国有企业关闭破产涉及到360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按70%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200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农村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900万人。(一)、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各高校也想尽办法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竭尽全力联合用人单位为学生们创造就业机会。2010年,全国将有630万的2010应届毕业生,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近千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2002-2010年毕业生人数及增幅一览表年度毕业生数增加人数增幅(%)2002145万27万22.82003212万67万46.22004280万68万322005340万60万21.42006413万73万17.72007490万77万18.62008559万69万10.912009611万52万8.512010630万19万3.2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某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在农展馆举行。800家用人单位进场提供就业岗位17000多个,吸引了3万多名研究生前来求职1、大学毕业生身份由“精英”走向“大众”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因此,与英才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和“精英”,大学生就业不再统包统分,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趋向于市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3、就业去向多元化趋势国家公务员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业就业岗位与专业偏差越来越大(三)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利弊分析1、有利方面党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度重视我国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体系不断健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社会需求持续增长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学校整体重视就业,投入加大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趋于理性2、不利方面:毕业生人数的急速增加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学科专业上:工科类需求量大,农林、文史、地矿和理科的部分专业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学历层次上:对重点院校、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地区之间上:京、沪,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求相对较大。用人政策和制度的限制或阻碍(某些单位论资排辈、学历要求等)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毕业生自身因素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近十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毕业生自身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国家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同时并存。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金融、贸易、法律、IT类是我国目前人才最紧缺的行业,人才缺口都在百万以上,但在高校专业就业情况中,这几个专业又是就业率较低的。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2、选人用人,缺少标准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更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开始重视和建设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我国大学生一般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3个月。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目前国内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其就业的理念存在五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五是“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基层、西部一套房”。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毕业时,出现了能力危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近几年,在学校领导的周密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得成绩,连续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超过93%,稳居同类高校前列,并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表彰会上被授予了“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三、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年度毕业生人数就业升学(出国)待就业就业率(%)20055665430690045991.90200670615615100843893.8020074687363580624694.75200849413487112433093.32200993.08近几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统计表第二节就业政策盘点与解读一、劳动法和合同法主要内容及法律效力二《就业促进法》解读三、国家鼓励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四、我校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措施五、对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一、劳动法和合同法主要内容及法律效力(一)、《劳动法》对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第十六条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第十七条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第十八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第十九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一)劳动合同期限(二)工作内容(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劳动报酬(五)劳动纪律(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七)违
本文标题:第一讲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4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