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文化生活历届高考试题
•(11广东)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11广东)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权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答案:•(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2分)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2分)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2分)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1分)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早于发展先进文化。(2分)•(10广东)3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答案:A•(10广东)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采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答案:(1)①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文化创新要注意运用新的表现形式,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文化表现形式;③文化创新要融入时代精神。文化创新需要立足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07广东)39.(11分)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种文化。•1)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先进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危害人的进步。•(3)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立意:考查考生对文化内涵、文化对人的影响、发展先进文化等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文化现象的能力。•(10分)看漫画,取之不尽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07广东多项)31.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经济利益•C.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D.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32.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A.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B.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BCBC•(07广东)19.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D.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20.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包容性C.民族性D.地域性•2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CBC(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08广东)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l)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分)(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8分)•答案要点:•(l)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17.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人们有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18.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CC•19.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20.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C.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D.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BD•21.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B.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C.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22.某些旅行社会以“超低价”、“零团费”、减少旅游点、增加购物点等方式进行服务欺诈。这表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应该•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②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③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④以诚实守信为重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CD•(多项08广东)31.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A.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B.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C.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D.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32.北京奥运会得到我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申奥宣传片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诠释以及中国人民热情与真诚的笑脸征服了世界。这表明•A.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文化盛会•B.奥运会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C.北京奥运会可以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D.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A.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B.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C.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D.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ABABCDCD
本文标题:文化生活历届高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8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