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埃里克森(1902)埃里克森是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长期以来,在心理学界人们更多地用“后弗洛伊德派”来称谓埃里克森,并认为他的人格心理观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补充和丰富。但在对自我的认识上埃里克森更加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与弗洛伊德的差异二.发展危机理论三.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四.评价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超我自我本我超我社会发展本我人的内部发展自我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与弗洛伊德的差异二.发展危机理论三.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四.评价二.发展危机理论埃里克森把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且每个阶段相互依存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即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与弗洛伊德的差异二.发展危机理论三.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四.评价三.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1.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1.5岁)基本的安全感,能够依靠外部力量不安全、焦虑2.儿童期:自主对羞怯(1.5~3岁)获得独立感,能控制自己身体进行某些活动对于自我以及外部事物的控制感到无力3.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对于自己主动探索创造感到有信心感觉缺少自我价值4.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掌握基本智力和社会技能,开始形成成功感,能融入同龄人缺乏自省,有挫败感5.青春期: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且为社会所接受的人,并感到欣慰自我概念不完整,变化多端6.成年早期: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有能够和他人建立亲密和忠诚关系的能力感觉孤独孤立,拒绝亲密关系7.成年期:繁殖对停滞(30~60岁)关心社会、家庭和后代,不止关心自己自我放纵,不考虑未来8.晚年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有一种完整感,对人生感到满意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感到失望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1.5岁)1.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该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照料,依赖性很大。如果父母等人能够爱抚儿童,并有规律地照料,以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就会使婴儿对周围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求没有满足,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儿童期:自主对羞怯(1.5~3岁)1.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2.该阶段儿童学会爬、走、拉和推等,而且他们学会了把握和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外界事物,也同样适用于自身控制排泄大小便。儿童能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具有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限制过多、惩罚和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并对自己能力产生疑惑。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1.发展任务:获取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2.该阶段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炼,想象更为生动。他们开始对未来事件的规划。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那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会以缺乏自信心状态离开这一阶段。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1.发展任务:获取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2.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大都上小学,儿童的主要社会生活环境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如果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会使他们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青春期: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1.发展任务: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2.该阶段儿童必须死开所有他掌握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策略。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或心里社会同一感。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该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不同的同一性。成年早期: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1.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而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2.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而一个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担心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离群索居,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而有了孤独感。成年期:繁殖对停滞(30~60岁)1.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2.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他们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和儿童发生交往,或产生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晚年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1.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以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2.前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无惧死亡,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自我是整合的。而过去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则体验到失望,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过去只是连贯的不幸。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与弗洛伊德的差异二.发展危机理论三.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四.评价四.评价1.埃里克森修订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为心里社会发展理论。2.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表现出来的统一、进化的观点和辩证的因素以及重视未来、重视教育的精神,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强调自我同一性的功能,引进心理社会危机的概念,表达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对抗。4.但是,埃里克森认为任何反应模型似乎都是在生物学上给予的,而且,任何在发展上先天决定的时间表,都必须考虑为一系列用以改变人与人之间调节的潜能。5.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仍然是埃里克森的理论基调,归根结蒂是一种先天预成论,没有摆脱弗洛伊德学说的生物学化观点。
本文标题:埃里克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0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