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传染病学――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第八章蠕虫病目标及重点内容1、掌握华支睾吸虫病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2、掌握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治疗方法。3、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原则前言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胆道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也称为肝吸虫病。本病分布在亚洲,主要通过吃没做熟的淡水鱼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胆管胆囊炎、胆石症等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病原学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按其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等阶段。成虫虫体狭窄,扁薄、透明,前端尖、后端钝,体表无棘,大小为lO~25×3~5mm。卵呈黄褐色,为人体寄生虫卵中之最小者。大小为27~35×11~19u。卵前端狭小有盖,卵盖“陷入”卵壳,卵盖与卵壳相接处形成肩峰。卵后端钝圆,有一小结节样突起。虫卵内含一个已发育好的毛蚴。病原学中华肝吸虫的虫卵必须在满洲泥螺等淡水螺中孵化,经过四个发育阶段形成尾动幼虫(cercaria)后离开螺体,并寻找鲤鱼、鲫鱼、吴郭鱼等淡水鱼类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在鱼鳞、皮肤、肌肉组织发育成囊状幼虫(metacercaria),生吃、未完全熟食这些鱼的哺乳动物是此寄生虫的最终宿主,囊状幼虫会在食用者体内脱去外囊,并逐渐发育成虫。这些成虫可在人体内存活长达30年之久。产卵后可随胆汁一同进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是诊断的依据。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虫者:在大多数流行地区,带虫者的数量多于病人的数量。往往由于带虫者无明显的症状不能主动就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故带虫者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病人:病人体内虫数一般较多,有报道肝内寄生虫数多达27600条的病例和每克粪便虫卵数达157000个的病人。因此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之一。保虫宿主:国内报道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有33种,重度感染地区家猫的感染率可达100%,1只猫或狗体内可有虫体数千条。在保虫宿主中,猫、狗、猪、鼠类在流行及传播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二)中间宿主:①第一中间宿主:有10余种淡水螺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多为中小型螺蛳,栖息于坑塘、沟渠中,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②第二中间宿主:分布十分广泛,仅在日本、韩国、我国大陆和台湾省所发现的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就有139种。野生小鱼感染较重,国内有报道在1条0.2g的麦穗鱼体内共分离出华支睾吸虫囊蚴3429个。除淡水鱼外,已发现体内有华支睾吸虫囊蚴寄生的淡水虾有4种。(三)传播途径:摄食未煮熟的含有虫卵的淡水鱼或淡水虾。(四)人群难易感性:普遍易感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肝内二级以上分支的胆管内,严重感染者胆囊、总胆管,甚至胰腺管内也有成虫寄生。成虫的机械性损伤和代谢产物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华支睾吸虫与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与原发性肝癌也密切相关,长期患病可导致儿童营养发育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发病机制病变主要为二级胆管管壁细胞的病变,可分为4个阶段:1、上皮脱落再生2、上皮脱落再生和增生3、增生加剧形成腺瘤样组织,二级胆管扩张,管壁变厚,末梢胆管随之扩张4、结缔组织增生剧烈,腺瘤样组织渐退化减少。病理解剖临床表现急性肝吸虫病1、潜伏期:5~40天,一般为30天。2、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以上常伴有畏寒和寒战。热型不规则,发热时间长短不一。3、腹痛腹泻:多数患者以上腹痛为首发症状,症状似急性胆囊炎。4、肝区疼痛和肝脏肿大:以肝左叶肿大为主,常伴有明显的触痛,主要与肝内胆管炎症有关。5、过敏症状:最常见的有荨麻疹及外周血噬酸细胞增高,重者甚至出现以噬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类白血病反应。临床表现慢性肝吸虫病临床表现:反复多次小量感染或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治疗,均可演变为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在病史中常有急性期的症状。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最常见,一般其病隐匿,症状复杂。亦有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以肝硬化呕血为首发症状者。临床上可将慢性华支睾吸虫病分为轻、中、重3度。慢性感染者可以合并胆囊炎、胆色素性胆石症、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临床表现并发症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华支睾吸虫成虫和虫卵可使胆道发生阻塞,加上成虫的机械损伤造成胆管上皮脱落,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及糖尿病肝癌及胆管癌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噬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肝功能:轻至中度的肝损害。粪便检查:•在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检查出华枝睾吸虫卵是确诊该病的依据。•在粪便检查的方法中以十二指肠液沉渣涂片碘染法检出率最高(95.7%);其次为醚醛(82.8%)和水洗沉淀发(75.7%);直接涂片法检出率最低为(60.0%)。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临床常用ELISA。影像学检查:超声、CT和MR提示中小胆管扩张,或分辨出虫体。诊断㈠流行病学资料------有无吃鱼生!!!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区或去过流行区、有无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是否有在流行区捕鱼史等。㈡临床表现⑴急性期病人一般起病急骤,畏寒发热、右上腹痛、腹泻及肝肿大等。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病人可有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⑵慢性病人以纳差、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肝脏肿大,晚期病人及有合并症的病例症状比较复杂。㈢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在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检查出华枝睾吸虫卵是确诊该病的依据。1、异性吸虫病:由异形吸虫或横川后殖吸虫等所引起。这些吸虫也是通过生食或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而感染,虫卵与华文睾吸虫卵极相似。临床上,当反复投以驱虫药后,虫卵仍不转阴时,可考虑抽取十二指肠液检查,如未获得虫卵,应考虑异形吸虫感染。由于异形吸虫多在十二指肠以下的肠道寄生,虫体很小,并可深埋在肠绒毛间,驱虫药一般不易见效。2、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超声波、CT检查进行鉴别诊断;重点是病原学检查。3、单纯性消化不良:粪检找虫卵可鉴别。4、胆囊炎、胆石症:重点是病原学检查。鉴别诊断一般治疗对重症感染和伴有营养不良和肝硬化的病人,应先予以支持疗法,如加强营养,保护肝脏,纠正贫血等,待病人情况好转时再予以驱虫治疗。治疗驱虫治疗:目前常用药物为吡喹酮(Praziquantel)。其作用是使虫体皮层受到破坏,从而丧失吸收能力,使虫体处于饥饿状态以致其耗竭。病人服药后1~2d,最快在2h后,粪便中即有虫体排出。治疗后,肝脏肿胀减轻,胆管扩张程度减轻。吡喹酮20mg/kg,3次/日,疗程3天,疗效接近100%;阿苯达唑(肠虫清)10mg/kg,2次/日,疗程7天,疗效95%。治愈标准1、症状、体征消失。2、症状消失后3次大便检查或十二指肠胆汁引流查虫卵阴性。3、治疗结束后半年及1年复查大便,浓缩集卵3次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无虫卵。治疗预防1、不吃生或不熟的淡水鱼、虾,防止误食囊蚴。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3、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4、适当控制第一中间宿主:如鱼塘内螺分布的密度过高,可采用药物灭螺,以切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环节。谢谢!
本文标题:传染病学――华支睾吸虫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1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