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计算机应用基础》指法练习
指法教学1.1指法基本练习1.1指法基本练习学习重点:认识键盘常用键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打字姿势认识键盘认识键盘键盘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可以将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输入到计算机中,从而向计算机发出命令、输入数据等。键盘分区认识键盘键盘布局功能键区编辑键区打字机键区数字键区功能键①打字机键区(又称字符键区)此键区中一部分是26个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特殊符号、空格键等字符键;另一部分是表格键Tab、大写锁定键CapsLock、转换键Shift键、切换键Alt、退格键←、回车键Enter等功能键。②功能键区由最上面的F1~F12、逃逸键Esc、屏幕打印键PrintScreen键、显示内容卷动键ScrollLock、暂停键Pause等组成。③编辑键区中间偏右的部分,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键、插入键(Insert)、删除键(Delete)及翻页键(PageUp、PageDown)等键组成。该键区的键是起编辑控制作用的,诸如:文字的插入删除,上下左右移动翻页等。④数字键区数字键区的键其实和打字键区、编辑键区的某些键是重复的,那为什么还要设置这么一个付键区呢?这主要是为了方便集中输入数据,因为打字键区的数字键一字排开,大量输入数据很不方便,而数字键区数字键集中放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功能键常用键的使用方法①字母键:在打字机键区中,标有“A、B、C、D、E……”等26个英文字母。在默认状态下,按字母键后输入的是小写字母。如想输入大写字母,可以按住Shift键,再按字母键;或者按下CapsLock键,当CapsLock指示灯亮时,再按字母键就可以输入大写字母了。②空格键:在键盘下方的一个长条键,作用是输入空格字符。③其他字符键:除了字母键和空格键外,其他字符键在键盘上都是两个占用一个键位,称为上、下档字符,如数字“9”和左括号“(”就是同一个键,“9”在下方为下档字符、“(”在上方,为上档字符。当直接按下这些键时输入的是下档字符,如想输入上档字符,则需先按住Shift键,再按相应的键。④CapsLock键:大写锁定键,用来转换字母的大小写,当按下此键,键盘右上角的CapsLock指示灯亮,此时为大写状态,输入的字母为大写字母;再按下此键,指示灯关,状态为小写,输入的字母是小写字母。⑤退格键←:用于消除当前光标前的一个字符。⑥回车键:即键盘上的Enter键,当输入完一条命令或者一段文字时,要按回车键,电脑才会执行该命令或者另起一段。1.2指法基本练习1.2指法基本练习学习重点录入的基本指法基准键的使用手指的分工正确的打字姿势录入的基本指法1.正确的打字姿势初学打字时,首先应注意正确的击键姿势。正确的打字姿势是:①身体端正,两脚自然平放,身体与键盘的距离大约为20cm。②椅子高度适当,眼睛稍向下斜视显示器,应在水平视线以下20度左右,以免损伤眼睛。③两臂自然下垂,小臂和手腕略向上倾斜,手指稍微弯曲放在键盘的基准键位上。④输入文字时,文稿置于电脑的左边,便于观看。正确的打字方法录入的基本指法2.正确的打字方法正确的打字方式是“触觉打字法”,又叫做“盲打法”,所谓“触觉”,是指打字时敲击键靠手指的感觉而不是靠用眼看的“视觉”,采用这样的打字方法,就能做到眼睛看稿件,手指管打字,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而大大提高打字的速度。打字时,先将手指拱起,轻轻的按在各手指相关的键上,击键动作应快速、果断,输入时应注意,只有要击键的手指才可伸出击键,击毕立即回到基键位置上。打字时要有节奏、有弹性,无论快打、慢打都要合拍。初学时应特别重视落指的正确性,在正确和有节奏的前提下,再求速度。左右手大拇指放在空格键上,其余手指顺次放在与这八个键位上,它们被称为“基本键”。手指的分工把打字区上的键斜向分成几部分,每个手指都负责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手指的分工左手食指负责4、R、F、V和5、T、G、B八个键。手指的分工左手中指负责3、E、D、C四个键。1.2手指的分工左手无名指负责2、W、S、X四个键。手指的分工左手小指负责1、Q、A、Z四个键和一些特殊功能键键。手指的分工右手食指负责6、Y、H、N、和7、U、J、M八个键。手指的分工右手中指负责8、I、K、,四个键。手指的分工右手无名指负责9、O、L、.四个键。手指的分工右手小指负责0、P和一些标点符号键。手指的分工在F和J两个键上有两个凸点,他们能够帮助两手的食指判辨自己的正确位置。只要两个食指找到了F和J两个键其他手指就能马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手指的分工在快速敲击一个键后,手指立刻回到“基准键”的位置,这样通过两个凸点,我们就能够在不看键盘的情况下也能找到任何一个键的位置了。这叫做“盲打”,是打字的最高境界哦!高效的打字方法是盲打手指的分工1.3-1.4拼音输入法1.3-1.4拼音输入法学习重点输入法状态条的使用输入法的切换全角半角字符的使用软键盘的使用常用汉字输入法拼音方法(音码)——全拼、简拼、双拼字形方法(形码)——五笔字型码、郑码音形方法(音形码)——自然码输入法状态说明中英文切换按钮编码输入区输入法名称框半角/全角状态按钮英/中文标点符号切换按钮软键盘按钮重码选择区图2.70“全拼”输入法状态框中文标点符号智能ABC输入法敲空格键字的输入翻上页翻下页第一页最后一页敲空格键词组的输入智能ABC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又称标准输入法)是Windows95/98/2000/XP中自带的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它简单易学、快速灵活,受到用户的青睐。智能ABC输入法主要功能和的特点如下:1.内容丰富的词库2.允许输入长词或短句3.自动记忆功能4.强制记忆5.频度调整和记忆6.中文输入中输入英文输入法切换输入法的选择①单击任务栏右边的输入法图标,在打开的菜单中选择“智能ABC输入法”②按Ctrl+Shift键,看到任务栏右边输入法的图标变成后,即选中此输入法。输入法状态条智能ABC输入法全拼输入在使用智能ABC输入法时可以采用全拼的编码输入汉字,即输入汉字时使用汉字的全部拼音。简拼输入如果你的拼音不太好,或者你输入的字或者词是很常见的,可以采用简拼输入,即只输入字或者词的声母。混拼输入除了可以使用全拼和简拼以外,还可以使用还可以采用混拼,即词的某个字简拼、某个字全拼。使用微软拼音输入法⑴打开微软拼音输入法在语言栏上单击键盘按钮,然后在菜单中选择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微软拼音输入法的状态条将出现在语言栏上,⑵键入拼音在输入窗口中,虚线上的汉字是您输入拼音的转换结果,下划线上的字母是您正在键入的拼音。你可以按左右方向键定位光标来编辑拼音和汉字。拼音下面是候选窗口,1号候选用蓝色显示,是微软拼音输入法对当前拼音串转换结果的推测,如果正确,可以按空格或者1来选择。其他候选列出了当前拼音可能对应的全部汉字或词组,可以按PageDown和PageUp翻页来查看更多的候选。微软拼音输入法的缺省设置支持简拼输入,对一些常用词,可以只用它们的声母来输入。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dj输入大家。在输入状态,您可以用加号、减号或者PageDown和PageUp来翻页查看更多候选,但不可以用上下方向键来移动光标。使用微软拼音输入法⑶修改转换结果微软拼音输入法的大多数自动转换都是正确的,但错误不能避免。对于那些错误转换,可以在输入过程中进行更正,挑选出正确的候选;也可以在输入整句话之后进行修改。⑷确认输入如果输入窗口中的转换内容全都正确,按空格或者回车确认。下划线消失,输入的内容传递给了编辑器。使用回车,当前输入窗口中的所有内容,包括转换后的汉字以及未经转换的拼音全都被确认。使用空格,如果当前光标在输入窗口的最后并且所有拼音都转成了汉字,则输入窗口的内容被确认。输入标点符号和使用软键盘全角和半角在使用输入法时,输入的字符又全角和半角两种状态,他们之间的区别如下:⒈全角:指一个字符占用两个标准字符(即两个字节)位置。汉字字符和规定了全角的英文字符及国标GB2312-80中的图形符号和特殊字符都是全角字符。一般的系统命令是不用全角字符的,只是在作文字处理时才会使用全角字符。⒉半角:指一字符占用一个标准的字符(即一个字节)位置。通常的英文字母、数字键、符号键都是半角的,半角的显示内码都是一个字节。在系统内部,以上三种字符是作为基本代码处理的,所以用户输入命令和参数时一般都使用半角。在中文输入法下按“SHIFT+空格”组合键,可进行字母和数字全角和半角状态的切换。输入标点符号和使用软键盘中、英文标点符号英文中文英文中文英文中文~~@·##$¥%%^……&—**(())_——++||\、[[]]{{}}::;;““”‘‘’《》,,.。??输入标点符号和使用软键盘使用软键盘在进行文字编辑时,可能要输入一些特殊符号,而这些符号在键盘上是找不到相应键的,其实,使用中文输入法状态条中的软键盘,就可以实现这些字符的快速输入。⒈打开软键盘选择一种输入法,在输入法状态条最右边的按钮上单击右键,弹出键盘布局的快捷菜单,如图4.14所示,在菜单种单击要输入字符所在布局,例如,要输入数字序号,则单击“数字序号”;想输入特殊符号,则单击“特殊符号”。⒉输入字符选好键盘布局后,对应的软键盘就打开,可以按键盘上相应的键或者鼠标单击对应的键均可以输入指定的字符。⒊关闭软键盘字符输入完毕后,单击输入法状态条最右边的小键盘图标,即可关闭软键盘。智能ABC输入法输入技巧在使用智能ABC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对于我们熟练使用此输入法有很大的帮助。⑴以词定字⑵强制记忆⑶快速输入中文的小写、大写数字及常用量词⑷在智能ABC的中文输入状态下输入英文⑸直接输入图形符号⑹中文标点的输入
本文标题:《计算机应用基础》指法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9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