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资料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本章参考书目《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北岛的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朦胧诗新编》洪子诚等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后朦胧诗选》阎月君等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诗歌重新获得了独立的品格。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从政治化诗思向生命化诗感、从直接陈情向意象感发、从单一性联想向多元性想象等等方面转换、发展,这是新诗最显百花芬芳的时期。80年代值得重视的主要诗歌潮流先后有归来的诗、朦胧诗、新生代诗歌,90年代则走向多元格局。第一节归来的歌第二节朦胧诗第三节后新诗潮第一节归来的歌•1980年,艾青出版诗集《归来的歌》,流沙河、梁南也分别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的诗。“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五、六年内,这些“归来”的诗人的创作取得较大成绩,并呈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此后,其中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一直延续到90年代。•“归来”的诗人•三部分人组成:•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五、六十年代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唐湜、唐祈、杜运燮等。•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艾青笔下的那条鱼,由于突然的灾难,也许是地震,也许是火山爆发,变成了化石。(艾青《鱼化石》)•曾卓笔下的那棵树被“奇异的风”刮到生存的绝境的“悬崖边的树”,留下了风的性状。(曾卓《悬崖边的树》)归来诗人的诗歌所呈现的共同特征•.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我怎能不沉思历史?(公刘《沉思》)•沉思中有批判。艾青《失去的岁月》:不像丢失的包袱/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沉思中也有执著执著。粱南《我不怨恨》: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艾青1、诗集《归来的歌》2、诗的风格哲人的睿智、冷静取代当年深沉、内倾的忧郁,从而形成“冷抒情”特征和哲理化倾向。3、短诗的格律化《鱼化石》4、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牛汉、曾卓等七月派诗人的创作1、牛汉的诗⑴、坚持诗与人生一体的诗人。⑵、“复出”后发表的“文革”期间的诗。所体验到的人生创伤和痛苦,在创伤的“大自然”中寻找构形和表达的方式。“情境诗”。牛汉牛汉著作⑶、80年代后期开始的变化:对自我内在裂痕和有限性的自觉。⑷、《半棵树》2、曾卓的诗“他的诗即使是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凄苦中带有一些甜蜜。”《悬岩边的树》曾卓郑敏、昌耀等的诗1、郑敏的诗⑴、《如有你在我身边——诗啊,我又找到了你》⑵、80年代中期以后的诗诗思的“修复”:平静的抒情格调,冥想的哲理氛围。“黑夜”、“深夜”意象和死亡主题。《流血的令箭荷花》郑敏2、昌耀的诗⑴、“与泥土、粪土的接近,与‘劳力者’、‘被治于人者’的贴近”,对高原土地的挚爱。⑵、意象构成:高原的历史传说、神话,实在的民族世俗生活事件和细节。⑶、“一种有体积、有内在质感、有瞬间爆发力、男子汉意义上的文学”。⑷、语言:充分“散文化”,注重内在节奏的力度。《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1978年鱼化石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岸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田边盯住了它1972年半棵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悬岩边的树只有花还在开那被刀割过的令箭在六月的黑夜里喷出暗红的血,花朵带来沙漠的愤怒而这里的心是汉白玉,是大理石的龙柱不吸收血迹在玉石的洁白下多少呼嚎,多少呻吟多少苍白的青春面颊多少疑问,多少绝望只有花还在开吐血的令箭荷花开在六月无声的沉沉的,闷热的看不透的夜的黑暗里流血的令箭荷花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翼翼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起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想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关于“朦胧诗”•“朦胧诗”的美学特征•“朦胧诗”的主要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和杨炼第二节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股创作思潮,开始于1978年底北京的一个民间诗刊《今天》。一批诗人聚集在此创作诗歌,表现出与十七年文学完全不同的创作风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芒克(左)与北岛80年代初,文学界在这些诗的晦涩难懂的问题上展开讨论,所以这一诗潮被称作“朦胧诗”。关于“朦胧诗”《令人气闷的“朦胧”》和三个“崛起”。(1)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1980年8月《诗刊》)批评从阅读感受上批评新潮诗的朦胧、晦涩、难懂,引发了诗歌论争的全面展开,青年诗人的创作也因该文而获得“朦胧诗”的命名。(2)三个“崛起”A.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主张对朦胧诗采取宽容的态度,提出“有风、有浪、有骚动,才是动运的正常规律”,以历史的必然逻辑为朦胧诗的生存争取空间。B.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年3月,《诗刊》,从美学角度指出朦胧诗是对十七年凝固了的文学形态、权威和传统的神圣的挑战,发现朦胧诗人“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C.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3年1月《当代文学思潮》,从理论上支持朦胧诗,提出了朦胧诗的新的美学原则,开始以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倾向来概括朦胧诗的性质。“有少数作者大概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接着,作者称断:“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我对上述一类的诗不用别的形容词,只用‘朦胧’二字;这种诗体,也就姑且名之为朦胧体’吧。”章明在给出一种诗体名称后,还举出两首发表在当年报刊上的诗歌(杜运燮的《秋》,李小雨的组诗《海南情思》第三首《夜》为例,故做不懂诗的样子,作了一番颇有意味的分析。“朦胧诗”的美学特征A.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中国,我的钥匙丢了》B.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重新呼唤“人”、立人,启蒙的回归。《宣告》C.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D.诗歌艺术上: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朦胧诗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陌生化”效果,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国外。•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名诗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北岛——理性之歌对北岛诗歌的总体评述•北岛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时代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反思历史和现实,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回答》1、精神特质: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2、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3、具有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4、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5、充满悖论的意象群和分裂对立的情境。•《一切》与《这也是一切》北岛诗歌的特质一是作为理想世界和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野百合等。二是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意象群。如网、生锈的铁栅栏、颓败的墙等。如:夜/湛蓝的网/星星的网结(《冷酷的希望》)让墙壁堵住我的嘴唇吧/让铁条分割我的天空吧(《雨夜》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怎么从脚下延伸(《红帆船》)两种意象群•分裂对立的情境•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打开抽屈、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而且,•我还想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天,又开始下雨,•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我想风雨腐蚀了你,•你已经锈迹斑斑了。•不,我不那样认为,•我要顽强地寻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太阳啊,•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回答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
本文标题: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1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