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博士课(1)
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2012年春季学期博士生课程授课教师:刘灿liuc@swufe.edu.cn(二)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推进与理论进展1、打开企业“黑箱”19世纪中叶以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演变。关于这一演变的性质,经济学长期以来强调两个方面的认识。关于现代企业组织内在结构的分析以及它出现、成长的原因,当时的经济学并没有重视。因此,企业成为“黑箱”。“黑箱”的打开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产权理论、代理理论等一系列有关企业的理论;企业理论的基本内容企业的本质(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的内部结构(委托-代理理论)团队生产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企业家理论间接定价理论资产专用用性理论代理理论2、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理论的进展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要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这句话概括了1978-1984六年来对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问题研究的理论总结。国有企业行为这一阶段关于国有企业行为的研究主要受到三个理论的影响,一是科尔內的软预算约束,二是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三是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对国有企业行为的解释有了新的理论工具。企业制度创新从矫正企业行为、转换经营机制到企业制度创新,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新的阶段,围绕企业制度创新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三条线索推进的。一是企业产权界定,二是企业财产组织形式,三是资产重组与产权转让。伴随企业产权结构和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一些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需要在理论上作出新的阐释。如,产权分解后的所有者权益及所有权控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职业经理(企业家)的激励、约束与选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的探索拓宽和深化了我国关于企业理论的研究。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对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研究始于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时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的涵义和法人财产权制度,一些学者引入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来解释(如刘伟、张维迎等)。后来大批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研究的问题又集中在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与企业绩效问题,这时引入了新的研究工具,研究范式主要是实证和描述性的。大量的文献成果丰富了我国的企业理论(刘小玄等)。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关于国有企业的研究过去没有公司治理这一概念,把它等同于公司管理;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研究的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问题。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最早提出和研究这一问题的是伯勒的《现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近年来,在企业理论中得到发展的是用企业契约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控制权分配,认为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国内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始于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为什么发生权力失衡现象?学者用信息经济学和不完全契约来解释,也用产权理论来解释。林毅夫等人通过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形成与解决逻辑,来说明充分信息与市场竞争制度的重要性。张维迎则认为,国有企业应当解决经营者选择与经营者激励问题,其中经营者选择问题尤其重要。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共同治理)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在讨论中学者反思了传统的企业理论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关注国有企业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经营者)的利益冲突问题,进而把这一问题回到交易费用(代理成本)上来。21世纪,一系列的公司丒闻使公司治理的“美国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提出公司治理的新理念;经合组织也制定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指引”。公司所有权、合约、治理理论的新发展。(杨其静)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和治理问题有了新的理论工具。3、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国退民进还是民退国进国际背景:各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场“再国有化运动”。改革以来的政策指向: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国资委的强势:增强公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控制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国家统计局的回应:统计数据不支持“国进民退”现象。民众的感受:国有企业太强大,国有企业的垄断损害了公众福利。争论背后:改革需要再次寻求共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中国的垄断行业改革走了一条比较独特的路径,首先表现在没有在这一领域实行大规模的产权私有化,除了引入有限的竞争外,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国有控股的格局不会变。近年来,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总体经营绩效改善,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思路:一是认为国有企业是有效率的;二是认为国有企业产权是无效的,国企的经营环境(垄断)掩盖了产权的不良表现。西方主流产权理论还不能提供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解释。主流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产专用化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释国有产权的性质问题,也没有回答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国有企业的问题。阿罗、德布鲁等人的福利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非常一般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可以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的结果。但也有学者证明了,如果有这些一般条件,计划经济也可以达到有效的配置结果。这样,似乎与产权制度的安排无关。用合约理论来解释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有无意义?(经济体制比较,2011、3期,论垄断行业改革的理论基础)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产权重要还是竞争重要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不管是怎样的市场结构、规模分布和集中率状态,只要潜在的竞争者是可以进入的,市场竞争就能解决所有低效率问题。在垄断行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产权的变化可能改变企业的行为目标以及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在国有企业,由于存在着过多的政治干预,企业的多重目标及相互冲突,管理者不受到收购和破产的威胁等等,使企业管理者不会选择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行为。同时,产权改革的绩效也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能够促进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探讨国有企业的垄断问题必须面对与中国语境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即“行政性垄断”。行政性垄断的定义。国有部门的行政性垄断主要表现为:(1)政企完全不分,其典型是铁道部;(2)专卖专营,烟草和邮政;(3)限制进入,如电力、电信、石油等。3、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3)对国有企业性质和改革目标的反思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即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经营而获取利润;政府也逐渐成为人格化或机构化的资本。政府具有公共品提供者(一般性政府)与机构化资本(营利性政府)的双重性质,这种双重性质,通过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而得以体现。其一,国有企业一方面以独立法人的资格与形态,要在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某些场合下,又不同程度地被赋予诸如就业、社会稳定、宏观调控、执政基础和国家安全等公共目标。在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以实现公共目标、运用国有资产而主要为自身牟利的利益集团;这种利益集团的形成,不仅会使社会公众福利受到损失,还会形成“权贵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国有企业的终极改革目标有两个:其一,将国有企业转变为非营利性公法企业;其二,建立国有资产的宪政治理架构。限定国有企业存在的范围与边界,作为公法企业的性质。它的创设、管理、运营和退出等必须在特定的法律程序下、在公共的监管下进行。国有资产归公众所有,人民代表大会(而非行政部门)代表公众行使所有权;国有资产的治理属于公共治理的范畴。《中国经济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及政策建议》,天则研究所研究报告,2011年。阅读文献:1、科斯等:《企业、市场与法律》,三联书店1990年;2、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3、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商务印书馆2005年;4、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6、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7、杨瑞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8、杨其静:契约与企业理论前沿理论综述,经济研究,2001(3)9、杨瑞龙、卢周来:对劳动管理型企业的现代经济学研究:一个方法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5(2)10、泽维尔。维夫斯编:《公司治理:理论与经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博士课(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1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