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1页《风景园林概论》论文学院:明德学院专业:建筑学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教师:2013年11月11日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2页关键字:湿地公园、喀斯特高原、城市规划、绿化建设摘要:贵阳市做为贵州省的中心,其无论是城市道路建设或者是城市建筑设计以及绿化的总体规划,向人们全面的诠释了“爽爽的贵阳”、“林城贵阳”这个称呼的意义,所以,作为《风景园林概论》这门课针对的园林造园原理,在这里我们对贵阳市极具代表性的花溪区十里河滩湿地公园进行简单的造园分析。一、自然、社会概况(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花溪区共辖三镇十一乡,即花溪镇、石板镇、青岩镇,久安乡、麦坪乡、党武乡、燕楼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区政府位于花溪镇,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0.3%。区内有贵花、贵新公路,湘黔、贵昆铁路及龙洞堡、磊庄机场,交通发达。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二)自然地理状况1、地形地貌花溪区地处黔中高原,花溪区处长江、珠江分水岭,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3页明显。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伸。东南部高坡场背斜区地势较高,海拔一般为1400~1500m,大云顶山峰最高达1622m;中部向斜区地势低,一般地面海拔1100~1200m,其中青岩盆地南缘最低为1050m。可溶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其地貌类型主要有丘峰溶原、溶丘洼地、峰林洼地、喀斯特台原等6类,其间发育喀斯特盆地、洼地、漏斗、宽谷、槽谷、喀斯特大泉、伏流、天窗、地下河、天生桥及石林等众多喀斯特形态,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旅游观光价值。此外,在花溪——青岩以东和高坡场周围,尚有成片常态地貌(非可溶岩地貌)分布。2、河流水系花溪区位居喀斯特高原分水岭地带,全区共有有大小河流51条、总长390公里,有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7140万立方米,阿哈水库、红枫湖、百花湖的重要流域也在花溪区。主要河流有花溪河、游鱼河、马林河、青岩河及龙井河等。游鱼河及花溪河位于分水岭以北,为乌江南岸支流南明河的上游,属长江水系。花溪河上建有花溪水库及松柏水库,有蓄洪、发电的功能,同时又是贵阳市重要的供水源地。马林河、青岩河及龙井河位于分水岭以南,为红水河北岸支流蒙江的上游,属珠江水系。这些河流均属雨源型河流,水文动态变化大。区内喀斯特地下水丰富,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源泉。3、气候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是冬夏季风必经之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地势高,气候受高原影响,温度垂直递减率夏季大、冬季小,夏季为0.6℃/100m,冬季只有0.4℃/100m;所以夏天偏凉,冬天偏暖,是一个具有天然空调效应的园区,最适合开展避暑旅游。花溪区年均气温14.9℃。1月平均气温4.7℃,0℃以下的日数平均10.5天,年极端最低气温-4~-5℃,历史极端最低气温-9.7℃。7月平均气温23.3℃,超过30℃的日数平均5.5天。降水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8.1mm,一年中6月降水最多,其次为5月、7月,冬季降水量最少。年平均日降水量≥0.1mm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4页的日数为177.9天,≥5mm日数为55.2天,≥10mm日数为34.7天。按日均20℃以上为夏季,10~20℃为春季,20~10℃为秋季,10℃以下为冬季计算,花溪春季75天,夏季89天,秋季68天,冬季133天。全年无霜期285天,年均相对湿度81%,年均日照数为1274.2小时,日照率为29%。4、土壤及生物花溪区土壤以黄壤分布最广,其他还有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潮土和沼泽土。全区土地面积9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49公顷,全区现有森里面积464778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36%。本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但原始植被,除残留了部分常绿阔叶树种,如椤木石楠、猴樟等之外,已基本不存在。自然植被有针叶林、针落叶混交林、落叶林、疏林、灌从草坡和草坡六大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杉木林和马尾松林,还有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和一些牧场,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6.07%。栽培及野生植物120多个科,1000多种和变种,有香果树、铁杉、油杉、鹅掌楸、青钱柳、三尖杉、银杏、榉树、乐东拟单性木兰、水海莱花等珍稀树种。动物种类丰富,有鱼类10科50种,两栖类6科17种,爬行类7科18种,鸟类35科114种,兽类20科48种;总共78科247种,占全省810种的30.05%。二、环境现状花溪区的喀斯特地貌多是分布连续的、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地质构造复杂,不仅经向、纬向及扭动构造相互交接、复合、重叠,且经过长期的湿热热带、亚热带环境下,和强烈的大面积、大幅度自东西倾斜上升,并伴以局部断块上升和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形成切害强烈,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等独特特点,使得花溪的喀斯特是一个非常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如天河潭国家风景区、高坡草场。但也正是由于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碳酸岩石的透水性强,成土速度慢,土壤土层浅薄,土体不连续,土壤持水力差,所以地下径流丰富,地表水相对缺乏,相对异质性大。又由于降水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5页量大,雨水冲刷淋失严重,使得水土流失情况很容易发生,切现在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也比较严重,使得现有的保护较好的喀斯特地区也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一旦被破坏掉将很难再进行恢复,形成大面积的岩石裸地,土地利用价值降低,使得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因此这是花溪区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一个严峻考验。花溪区的森林也多是在喀斯特地貌上,所以森林面积受到喀斯特地貌的限制。由于土壤母质多为碳酸岩,所以土壤钙质含量高,是森林生长的一个限制因子。本区域的天然林植被较少,多数为人工林,植被种类不够丰富,物种多样性不高,生态群落或系统不够稳定。花溪区人多地少,森林砍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影响程度大。森林林分质量不高,蓄水保水力弱。有的地方形成了稀疏林,有的成为灌木林,极大地影响了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和对雨水的缓冲能力,暴雨过后山洪暴发,沟、渠、塘、坝被冲毁,沮漳河流域险情不断,内积成灾,沿岸农作物被淹,造成大幅度减产,人民生命财产及生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花溪区是贵阳市的重要水源供应地。区内的水源河流的水质都达到了II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没有污染。但是在水源地保护圈的范围内还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如水源保护区内的旅游消费活动和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这对花溪区的水源地保护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花溪区是一个重要的湿地地区,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也为开展湿地公园的科普、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湿地生态系统中有维管束植物495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51种,占贵州省内湿地高等植物总数(185种)的27.6%。另外,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不包括栽培种);贵州省二级保护植物1种,且为贵州湿地特有种;国家珍惜保护动物3种。花溪区是一个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破坏也很多,在花溪的各个风景园区如花溪公园、天河潭等游人对环境的破坏很大,人类将垃圾带入自然环境,是对环境的一大破坏。花溪区因不是贵阳市的主要工业,以及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等因素影响,使得区内空气环境质量较好,基本没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物,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0%以上。同时花溪区内的噪声污染较少,为人类生活提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6页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湿地公园北入口区植物配置花溪湿地公园公园北入口(即北广场)简单大方,并在入口处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和自行车存放点,周围种植大量琴丝竹和樱花树。整个入口以广场为中心。更多是为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因而没有大片的种植区,比较明显的就是靠近路旁的几棵桂树和造型优美的时令花卉的木质或石质的摆花花坛。配合公园的名称的大型石刻以及台阶环绕式的青石板铺装广场。整个入口给人清新明朗亲近之感。(见图1)(图1.十里河滩北广场入口处)北广场西岸的女儿墙以及河岸边坡区植物配置为使以石材为基础材料建设的广场更富有灵性和生机。在靠近河岸的女儿墙墙角。放置了色彩艳丽的暖色系时令花卉。花坛采用摆花而不直接种植花卉植物的原因是:在季节变化和重大节日庆典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更换花卉。以达到“一年四季有花开,年年岁岁盛似春”的效果。(见图2)在靠近河岸的栈道上方的边坡上,采用以雪松为高层;以红继木、樱花、桂花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7页为中层;以海桐球为下层;以草坪为地被;琴丝竹和夹竹桃为边角的配置形式。既有效的将喧闹道路和景区栈道河岸一分为二。又能为被遮挡的河对岸景区增添一份神秘色彩的趣味性。真是“一举两得”的美观实用的良好配置形式。(见图2左上方)(图2.女儿墙以及河岸边坡区)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8页(图3.服务中心后的绿地的植物配置)北广场西岸游客客服中心后方绿地该绿地紧挨花溪大道,在入口的左方服务中心之后。为了使来往车辆中的人们能够最直观的感受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所以此地的选用了紧凑型的植物配置式。同时也将此地原有建筑未能拆除的烂尾墙进行遮挡。该地选用高大的雪松为主体。中层景观选用桂树、樱树、红继木等。地被为移植型高羊茅草坪。(见图3)北广场东河岸花卉景观片区植物配置从北广场(河西岸)通过桥后到达民俗广场(河东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暖色调的花海。在花海前方有片绿化用地。该地只种了少数的小型乔木。没有灌木。地被也只有播种后生长起来的草坪。和后面的花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配置模式即将花卉景观突显出来。又不会使主体密密麻麻的花卉景观显得太满。从而让整个景观效果游刃有余。(见图4)花卉是一个湿地公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景观,十里河滩北广场东岸的花卉景观区是主要以粉色、桃色、玫红、白色、橙色的等颜色的非洲菊为其主体。搭配少量其它的野花和银杏等小乔木为辅。体现出整个花海生机盎然、美不胜收的景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9页观效果。远观好似“众绿丛中一片红,美若桃花源记中”。近看则又似“众花喜放齐争艳,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此的景观效果使人流连忘返。(见图5)(图4.花卉景观前方植物配置形式)(图5.花海中的群花争艳)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课程论文第10页北广场东岸园路植物配置(图6.园路边分带前沿植物配置)湿地公园北广场东岸的园路属于二级园路。供游人步行或骑自行车观赏。如果身处桥上的位置观看。整个桥左方路边分带是以种植一串红等花卉为景观前沿,(见图6)女贞和海桐为景观中区。桂树和银杏为景观后区。整个景观呈现一种空间上升趋势。使其景观效果一目了然。如这种处于空旷的广场地带,不宜营造“柳暗花明有一春”的景观效果。给类型的植物配置都应按照空间上从低至高的植物配置形式。使景观效果能够直观就能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园路中分带的构建主题是随园路的弧形趋势,种植花卉搭配海桐球营造弧形色块。再配合左右两边的园路边粉代和花海等景观。整个景观突显错落有致。彼此呼应的景观效果。使游人感受到色彩的“和谐之美”和整体园路景观的“自然之美”。此外,在园路尽头的现代亭以及现代亭附近的自
本文标题:风景园林概论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4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