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1单元 生活与消费(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高考真题1。(2010全国卷1)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A.5元6元B.10元12元C.20元24元D.8元16元【答案】A【解析】2009年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的价值是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甲产品的单位价值量为原来的一半,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即为5元,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物价上涨20%,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5×20%=6元,故答案为A。2。(2010全国卷1)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体现了观点①,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这一说法错误,违背了利用自然物要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为前提这原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需要观念创新,但最终能否实现增值还要取决于人的消费需要,③观点片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3。(2010辽宁卷)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A.80,84B.84,80C.84,64D.84,100【答案】C【解析】计算分两步完成:(1)实行零关税前,“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价值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就需要80个单位N国货币;又因为“关税为5%”,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80(1+5%)=84。(2)实施零关税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此,原来价值10元(人民币)商品的新价值为:10/1+25%=8元;另外,“本外币间的汇率为l:8”,因此,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为:64。正确答案:C4.(2010辽宁卷)在河北曹妃甸的矿石码头,铁矿石运输轮一靠岸,运输带就直接将铁矿石运往新首钢加工车间。经过若干道工序后,铁矿石变成钢材,又从成品码头重新装船销往世界各地。这种紧凑的“前港后厂”生产经营模式,缩短了流通时间,给新首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一效益的取得在于①流通环节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②“前港后厂”模式节省运输成本③流通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资金的周转④“前港后厂”模式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答案】B【解析】流通环节不会创造利润的。“前港后厂”模式,只是一家钢铁企业的经营模式,提高的只能是个别劳动生产率。5。(2010福建卷)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由此可见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答案】D【解析】无论是张先生还是李先生的选择,作为消费者而言,动车与汽车同为交通工具,人们根据自己消费水平,进行取舍,体现了消费者力图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从题干不能体现A,因为从题干看,并没有体现商品质量的高低,排除B。本题易错选C,对商品有用性的关注,只体现了其中一方面的关注,而未涉及商品价格的关注,是片面的。【考点定位】主要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商品的基本属性。旨在通过世博会这一时政热点考查学生,有效地融合了考点与热点的结合。并考查了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6。(2010四川卷)20世纪90年代初,某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1万多元人民币,年销售量不足1000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功能日益完善,2009年该品牌移动电话每部售价不到900元人民币,年销售量达100万部。这说明①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商品价值降低②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增加③该商品的市场售价不断降低,刺激了需求量不断上升④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断增加,导致了其价值不断降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关系,所以①选项正确。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关系,所以②错误。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故③正确。供给增加,价格下降。④选项,使用价值增加,就是商品数量增加,供给量增加,所以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价值量相关的正比和反比关系。7。(2010天津卷)目前,天津板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原产地产品。以蓟县为主产区的天津板栗同静海独家老醋、蓟县盘山磨盘柿,汉沽茶淀玫瑰香葡萄、宁河七里海河蟹等土特产一起,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这使上述土特产A、扩大了品牌效应B、增加了市场供给C、提高了商品价值D、提升了产品质量【答案】A【解析】土特产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会扩大了品牌效应,但能否提升了产品质量还值得生产者努力。增加市场供给、提高商品价值都与生产有关,而与身份无关。8.(2010浙江卷)为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措施,如增加价格明显低于商品房的经济适用房、供低收入者租用的廉租房等。政府出台这些措施是因为①增加经济适用房可以减少商品房购买需求②增加廉租房就能抑制商品房有效需求③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互为替代品④增加保障性住房能缓解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炒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商品房和廉租房与商品房是互为替代品,政府增加价格明显低于商品房的经济适用房、供低收入者租用的廉价房等就是为了抑制商品房的过热,故①④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②说法绝对化。9。(2010浙江卷)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A.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B.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C.甲乙两国资金出现等量流动D.甲乙两国之间停止资金流动【答案】A【解析】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意味着乙国货币兑换甲国货币是需要支出的更多,故从投资的角度看,为避免损失,将会把资金流向甲国。10。(2010四川卷)为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看是否出现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A.①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知识立意。本题考察了通货膨胀知识点,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难度适中。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①不符合定义错误。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出现,所以②正确。③不符合定义错误。④是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购买力降低,故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11。(2010广东卷)图5、6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若有如下判断:①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由图表中价格箭头方向及需求曲线的变化可得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可得③。12.(2010江苏卷)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07年8月24日,100美元兑换756.91元人民币;2010年5月4日,100美元兑换682.65元。这表明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贬值【答案】D【解析】考查了解知识:外汇与汇率。学生具备汇率变化的基本知识,适当换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3.(2010重庆卷)下列违背..价值规律的是A.钻石的稀缺程度比水高,因而钻石比水贵B.古代少数名族用毛皮与汉族交换等价值的大米C.甲用一块砖头充当秦代文物,换走乙一块黄金D.制造火箭的成本比汽车高,因而火箭比汽车贵【答案】C【解析】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A项生产钻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比生产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高,因而钻石比水贵,正确;B、D项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C项明显属于欺诈行为,违背价值规律,应选C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和表现形式,并明确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14.(2010安徽卷)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是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D.回避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背景取自教材中引用的马克思经典语录,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等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能否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A项正确;如果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即卖不出去),商品的价值没有实现,其使用价值没有失去,B项错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项错误;物物交换是直接的商品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D项错误。15.(2010北京卷)某商品的价格p变化p会引起其相关商品的需求量x变化x,这种变化可表现为两种关系:①xp0,②xp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B.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C.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①D.煤炭价格变化和天然气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答案】D【解题思路】价格变动影响相关商品需求量,当p与x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的时候①xp0,当p与x同为正数或同为负数的时候②xp0。汽油价格变化和柴油需求量变化之间是同方向变化,关系符合②排除A,汽油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相反方向变化符合①排除B,煤炭价格变化和原油需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②排除C,答案选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基础经济理论的理解能力,并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难度较大。16.(2010北京卷)不考虑其他因素,图9中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是①2002至2004年,中国出口到法国的纺织品更具竞争力了②2002至2004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机械设备变得便宜了③200
本文标题:第1单元 生活与消费(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0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