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5宗教学基础知识(佛教基本知识)
宗教学基础知识第5讲佛教基本知识一、世界宗教及其三大特点世界宗教是在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新形态的宗教,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氏族-部落”宗教和“国家-民族”宗教的一些特点。第一、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世界宗教越过了血缘的谱系和国家的关卡,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国度里找到了自己的信众。其崇拜对象都不再是原始创教者所属的特定种族和国家所专有的神圣崇拜对象,他们的神性、功用和权能都具有超种族、超国家的普世性。第二、起源的创建性三大世界宗教的产生不是传统宗教的复制。而是对它的改革,在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上具有反对传统信仰及其礼仪的特征。创始人按照自己的宗教信念和体验创建新宗教。在其开始阶段通过创建人的传教活动来争取人们的信仰和皈依。最初的信徒出自个人选择接受这种宗教。第三、组织的独立性三大世界宗教由教主个人创建宗教,其初期信奉者分别皈信入教。他们在开始阶段是社会的少数,而且又独立于传统的信仰体制之外。为了在面对传统宗教信仰的敌视和反对时维持自己的生存,新宗教的信仰者有必要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团体组织,以便共同表达自己的信仰,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同时形成一种社会力量。释迦牟尼的皈依者建立了“僧伽”组织,早期的基督教徒建立了教会,穆罕默德的信徒则组织为严密的具有军事、政治性质的穆斯林公社。在现阶段,三大世界性宗教都有自己的国际性的宗教组织。二、佛教的创立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佛教诞生于所谓的“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语)佛教,广义上说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上说,佛教就是佛陀所说的教言,如果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享年80岁。父亲名净饭王,母亲名摩耶。释迦牟尼俗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后被尊称为“释尊”;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徒称之为“佛”、“佛陀”,意思是“觉者”或“觉悟的人”。梦象受孕降生人间圣母摩耶在无忧树下生下悉达多姨母抚育阿私陀为太子占相燕尔新婚囚笼冥思出游感苦离别妻儿削发为僧六年苦行牧羊女供奶菩提树下驱除妖女初转法轮佛陀觉悟时年35岁,此后45年内,佛陀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社会各阶层宣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他找到离开他的五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活动,称做“初转法轮”。转法轮“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不战而胜的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把征服四方的大王叫“转轮圣王”。传说释迦牟尼出生时空中出现法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人们就把战争用的“轮”,即不战而胜的武器比喻佛所说的教法,名日“法轮”。佛教的理论出现于世,使一切不正确的见解和说法都破碎无余。所以佛教把佛法的弘扬称为“法轮常转”。佛教传入中国后,法轮成为佛教的标志和象征。有的寺院房子上建有法轮,僧人的香袋上也绣有法轮,表示佛教徒对佛教的无上乘教法的信仰和崇拜。世界佛教徒联合会将“法轮”的图案作为佛教的教徽。初转法轮王后披度弟子千人波罗树下涅盘建舍利塔三、佛教的流派两大主流南传: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云南边境地区。所谓南传佛教,主要指盛行于上述五国,以锡兰大寺派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而言。南传佛教三藏经典用巴利文书写,佛教徒重实践。北传:经中亚向北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后来传到韩国、日本、越南,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北传佛教之三藏经典用梵文书写,教徒重义理的发挥。佛教按其传播地区的语言划分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即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汉语系佛教即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据史书记载,汉语系佛教大约在公元前2年传到中国中原地区,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藏语系佛教从8世纪,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后来又传到蒙古,又称为藏传佛教。拉卜楞寺在青藏高原上的甘肃、青海、四川藏区交接的地方,有一块美丽的地方、人们叫它“拉卜楞”。也有人称作“东方的梵蒂冈”、“东方的卢浮宫”。拉卜楞是一种象征.拉卜楞是一种文化,拉卜楞充满着无穷的魁力。拉卜楞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西边缘,东接卓尼县,西界青海省,历史上称为“东通三陇,南接四川,西连康藏,北近青蒙,地既冲要”。拉卜楞境内既有高山雪峰,又有河谷流川,既有高原湖泊,又有草原牧场,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寺,二百八十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四十八座,三层楼八座,二层楼九座;鎏金铜瓦顶楼四座;绿色琉璃瓦顶楼四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三十一座,各种活佛住宅三十院,大厨房六处,印经院一所,讲经院两处,嘉木样大师别墅两处,经轮房五百余间,普通僧舍五百多院,占地面积一千余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拉卜楞寺的建筑,按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和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拉卜楞寺六大学院——闻思学院、续部下学院、续部上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中,闻思学院规模最大,整个建筑分为前殿楼、前庭院、经堂、后殿、坐北向南,是全寺的建筑中枢。四、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佛陀是Buddha的音译。佛陀的意义即觉悟者或者智者,即圆满觉悟的人。佛陀一词是印度早就有的,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一是正觉,即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二是等觉或者遍觉,即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使别人觉悟;三是圆觉或无上觉,即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经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界。佛陀慈容佛陀剃发出家佛陀初转法轮佛陀立像佛陀立像台湾星云法师于菩提伽耶大塔前星云法师于佛陀成道之菩提树下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所创教理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最早证悟向信众宣讲的道理。谛是“实在”和“真理”的意思。“四圣谛”即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之义,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无事不苦。苦的原因,佛教名之为“集”。所谓“集谛”即是对苦因的推究。佛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致苦的助因。所谓“灭谛”,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业和烦恼。若断苦因,即绝苦果;既不作业,即不受报。众生于是就可从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不再进人六道轮回,从而进人解脱的境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盘”。所谓“道谛”,就是灭苦的道路和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八正道释迦牟尼把灭苦的道路和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归结为八种,是为“八正道”。(1)正见:正确的见解,即佛陀的教训。(2)正思维:正确的意念,即对正见的内容深思熟虑,坚持不懈。此为“意业”的实践。(3)正语:这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表达于“口业”的实践。也就是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而且还应善言爱语,隐恶扬善,随喜赞叹。(4)正业:这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表达于“身业”的实践。也就是不造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同时应行放生、布施、清净、智慧等善业。(5)正命:这是使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过正当的生活。如能做到,也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若能绝对清净,即是解脱境界。(6)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因一般人不能一下子做到三业绝对清净,故需力求上进。佛教要求其信徒对已作之恶立即断除.未作之恶不要再作;已作之善更进一步,未作之善立即去作。(7)正念:正确的思想,即使思想合乎“正见”。(8)正定:定即禅定,通过禅定修持,保持精神的统一,达于空如的实在,这也就是进入涅磐境界。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正语、正业、正命定——正定、正念慧—一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十二因缘:(一)无明:即贪瞑痴之类烦恼心,惑乱心。(二)行:即前生由于无明之惑而造的善恶诸业,是为“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三)识:即由前生所造种种善恶猪业,汇集成为托胎投生的生命主体,是为“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四)名色:即托胎后的身心状态。是为“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五)六处:即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官,是为“名色缘六处”(“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时,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六)触:婴儿出生后,其六处与外在的对象接触,从而发生感触或认识,是为“六处缘触”(“次与境合便有识生,三和故有顺乐等触”)。(七)受:即由接触外境所感受到的或苦或乐、或爱或憎的心境和感受,是为“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八)爱:有苦乐爱憎的感受,就会产生对事物的贪求和欲望(“爱”),是为“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爱”。“三受”,指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三爱”,概指对世俗世界的欲求)。(九)取:既有对外物的贪欲,便会在行为中表现为对外物的索取或占有(“取”),是为“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十)有:在行动上有所索取,就是作业,从而种下了来生果报之因。此种作为来生果报之因的存在,就是“有”,即有所本之意,是为“取缘有”(“由取为缘,积集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十一)生:既有今生之业的存在(“有”),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是为“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十二)老死:既有来世之生,必将老病而死亡,是为“生纪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六度“度”是梵语“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从烦恼到觉悟的方法。(1)布施:是指用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济助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是为他人造福成智,也为自己积累功德,以至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2)持戒:也有三种:防止一切恶行、修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佛教菩萨行中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3)忍辱: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4)精进: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5)禅定:大乘佛教提倡禅定不专注于静坐沉思,而是强调悟解事物的实相,重视将禅定活动贯穿到普度众生的教化事业中去。(6)智慧(也称般若):为自觉觉他,重视用缘起性空的理论去观察认识一切事物,证悟万物性空的真理,达到智慧的境界。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以大慈大悲,济度众生为道德的出发点,以克制自我救助他人为行为的准绳,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宗旨,作到个人利益和众人利益的统一,一己解脱和众人解脱的统一。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宗派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有八种之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的白马驮经说。近年来,中国佛教协会确定以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尹存授经的传说视为佛教传人中国中原地区的标志。佛教经过长期与中国文化思想和社会习俗的融通、结合,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主要有八宗:(1)天台宗:陈隋间的智者大师主要依据《法华经》和他所著《摩诃止观》、《法化玄义》、《法华文句》而立宗。此宗以“中道实相”为最高真理,以“五时八教”判释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很有特色。(2)净土宗:东晋慧远法师为初祖,唐朝道绰、善导大师对弥陀净土信仰作了系统论证。此宗主要经典依据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本宗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为宗旨。修行方法以“念佛”为主。(3)华严宗:唐朝法藏大师依《华严经》创立。最主要的理论是法界缘起和四法界。法界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此宗以达到“事事无碍”为目的。以五教十宗判释释尊一代教法,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4)禅宗:奉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至唐朝六祖慧能大师时,才真正创宗立派。主要依据经典:《楞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此宗主张“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以“无念”为宗旨。(5)律宗:唐朝道宣律师创立。主要弘扬《四分律》。该宗
本文标题:05宗教学基础知识(佛教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0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