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11讲 三次数学危机与悖论欣赏
悖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代。“悖论”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无路可走”,转义是“四处碰壁,无法解决问题”。悖论的定义有很多说法,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如“悖论是指这样一个命题A,由A出发可以找到一语句B,然后,若假定B真,就可推出~B真,亦即可推出B假。若假定~B真,即B假,又可推导出B真”。又如“悖论是一种导致逻辑矛盾的命题,这种命题,如果承认它是真的,那么它又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那么它又是真的。”再如“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和推理原则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在这个理论中却推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证明了这样一个复合命题,它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式,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理论包含了一个悖论。”上述各种悖论定义,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不十分令人满意。从潜科学的观点来看,悖论是一种在已有科学规范中无法解决的认识矛盾,这种认识矛盾可以在新的科学规范中得到克服,这是悖论的广义定义。悖论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科学理论演进中的必然产物,在科学发展史上经常出现,普遍存在于各门科学之中。不仅在语义学、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等领域出现悖论,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系统论和哲学等领域也经常出现悖论。历史上,数学的发展有顺利也有曲折。大的挫折也可以叫做危机。危机也意味着挑战,危机的解决就意味着进步。所以,危机往往是数学发展的先导。数学发展史上有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数学危机,都是数学的基本部分受到质疑。实际上,也恰恰是这三次危机,引发了数学上的三次思想解放,大大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一、第一次数学危机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引发的,我们在第一章已专门讨论过,现再简要回顾一下。2这一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危机来源于:当时认为所有的数都能表示为整数比,但突然发现不能表为整数比。其实质是:是无理数,全体整数之比构成的是有理数系,有理数系需要扩充,需要添加无理数。222当时古希腊的欧多克索斯部分地解决了这一危机。他采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关于“两个量之比”的新说法,回避了是无理数的实质,而是用几何的方法去处理不可公度比。这样做的结果,使几何的基础牢靠了,几何从全部数学中脱颖而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以致在以后的近二千年中,几何变成了几乎是全部严密数学的基础。但是彻底解决这一危机是在19世纪,依赖实数理论的建立。二、第二次数学危机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牛顿创立微积分的十七世纪。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内部提出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则是由牛顿学派的外部、贝克莱大主教提出的,是对牛顿“无穷小量”说法的质疑引起的。1.危机的引发1)牛顿的“无穷小”牛顿的微积分是一项划时代的科学成就,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创新,但也有逻辑上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微积分的一个来源,是想求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牛顿之前,只能求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无法求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例如,设自由落体在时间下落的距离为,有公式,其中是固定的重力加速度。我们要求物体在的瞬时速度,先求。∴(*)t)(tS221)(gttSg0ttS22101022200011()()2211[()][2()]22SStStgtgtgtttgttt01()2Sgtgtt当变成无穷小时,右端的也变成无穷小,因而上式右端就可以认为是,这就是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它是两个无穷小之比。牛顿的这一方法很好用,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解决的科技问题。但是逻辑上不严格,遭到责难。t)(21tg0gt0t2)贝克莱的发难英国的贝克莱大主教发表文章猛烈攻击牛顿的理论。贝克莱问道:“无穷小”作为一个量,究竟是不是0?01()2Sgtgtt如果是0,上式左端当成无穷小后分母为0,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不是0,上式右端的就不能任意去掉。t1()2gt在推出上式时,假定了才能做除法,所以上式的成立是以为前提的。那么,为什么又可以让而求得瞬时速度呢?因此,牛顿的这一套运算方法,就如同从出发,两端同除以0,得出5=3一样的荒谬。0t0t0t0305(*)贝克莱的质问是击中要害的•数学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不能彻底反驳贝克莱的责难。•直至柯西创立极限理论,才较好地反驳了贝克莱的责难。•直至魏尔斯特拉斯创立“”语言,才彻底地反驳了贝克莱的责难。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当承认,贝克莱的责难是有道理的。“无穷小”的方法在概念上和逻辑上都缺乏基础。牛顿和当时的其它数学家并不能在逻辑上严格说清“无穷小”的方法。数学家们相信它,只是由于它使用起来方便有效,并且得出的结果总是对的。特别是像海王星的发现那样鼓舞人心的例子,显示出牛顿的理论和方法的巨大威力。所以,人们不大相信贝克莱的指责。这表明,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危机的实质第一次数学危机的实质是“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那么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实质是什么?应该说,是极限的概念不清楚,极限的理论基础不牢固。也就是说,微积分理论缺乏逻辑基础。23.危机的解决1)必要性微积分虽然在发展,但微积分逻辑基础上存在的问题是那样明显,这毕竟是数学家的一块心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范围的扩大,类似的悖论日益增多。数学家在研究无穷级数的时候,做出许多错误的证明,并由此得到许多错误的结论。由于没有严格的极限理论作为基础。数学家们在有限与无限之间任意通行(不考虑无穷级数收敛的问题)。因此,进入19世纪时,一方面微积分取得的成就超出人们的预料,另一方面,大量的数学理论没有正确、牢固的逻辑基础,因此不能保证数学结论是正确无误的。历史要求为微积分学说奠基。2)严格的极限理论的建立到19世纪,一批杰出数学家辛勤、天才的工作,终于逐步建立了严格的极限理论,并把它作为微积分的基础。应该指出,严格的极限理论的建立是逐步的、漫长的。①在18世纪时,人们已经建立了极限理论,但那是初步的、粗糙的。②达朗贝尔在1754年指出,必须用可靠的理论去代替当时使用的粗糙的极限理论。但他本人未能提供这样的理论。③19世纪初,捷克数学家波尔查诺开始将严格的论证引入数学分析,他写的《无穷的悖论》一书中包含许多真知灼见。④而做出决定性工作、可称为分析学的奠基人的是法国数学家柯西(A.L.Cauchy,1789—1857)。他在1821—1823年间出版的《分析教程》和《无穷小计算讲义》是数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他对极限给出比较精确的定义,然后用它定义连续、导数、微分、定积分和无穷级数的收敛性,已与我们现在教科书上的差不太多了。3)严格的实数理论的建立①对以往理论的再认识后来的一些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极限理论的进一步严格化,需要实数理论的严格化。微积分或者说数学分析,是在实数范围内研究的。但是,下边两件事,表明极限概念、连续性、可微性和收敛性对实数系的依赖比人们想象的要深奥得多。一件事是,1874年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T.W.Weirstrass,1815—1897)构造了一个“点点连续而点点不可导的函数”。“连续函数”在直观上是“函数曲线没有间断,连在一起”,而“函数在一点可导”直观上是“函数曲线在该点有切线”。所以,在直观上“连续”与“可导”有密切的联系。这之前甚至有人还证明过:函数在连续点上都可导(当然是错误的)。因此根本不可想象,还会有“点点连续而点点不可导的函数”。另一件事是德国数学家黎曼(B.Riemann,1826—1866)发现,柯西把定积分限制于连续函数是没有必要的。黎曼证明了,被积函数不连续,其定积分也可能存在。黎曼还造出一个函数,当自变量取无理数时它是连续的,当自变量取有理数时它是不连续的。②“贝克莱悖论”的消除回到牛顿的(*)式上:(*)这是在(即)条件下,得到的等式;它表明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式等号两边都是的函数。然后,我们把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定义为:上述平均速度当趋于0时的极限,即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0)((210ttggttS0t01ttt)(210tggt0tt0ttSt0lim总之,第二次数学危机的核心是微积分的基础不稳固。柯西的贡献在于,将微积分建立在极限论的基础。魏尔斯特拉斯的贡献在于,逻辑地构造了实数系,建立了严格的实数理论,使之成为极限理论的基础。所以,建立数学分析(或者说微积分)基础的“逻辑顺序”是:实数理论—极限理论—微积分。而“历史顺序”则正好相反。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有时是不同的.三、第三次数学危机1.“数学基础”的曙光——集合论到19世纪,数学从各方面走向成熟。非欧几何的出现使几何理论更加扩展和完善;实数理论(和极限理论)的出现使微积分有了牢靠的基础;群的理论、算术公理的出现使算术、代数的逻辑基础更为明晰,等等。人们水到渠成地思索:整个数学的基础在哪里?正在这时,19世纪末,集合论出现了。人们感觉到,集合论有可能成为整个数学的基础。其理由是:算术以整数、分数等为对象,微积分以变数、函数为对象,几何以点、线、面及其组成的图形为对象。同时,用集合论的语言,算术的对象可说成是“以整数、分数等组成的集合”;微积分的对象可说成是“以函数等组成的集合”;几何的对象可说成是“以点、线、面等组成的集合”。这样一来,都是以集合为对象了。集合成了更基本的概念。于是,集合论似乎给数学家带来了曙光:可能会一劳永逸地摆脱“数学基础”的危机。尽管集合论自身的相容性尚未证明,但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庞加莱甚至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称:“现在我们可以说,完全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3.罗素的“集合论悖论”引发危机1)悖论引起震憾和危机正当弗雷格即将出版他的《算术基础》一书的时候,罗素的集合论悖论出来了。这也是庞加莱宣布“完全严格的数学已经建立起来!”之后刚刚两年,即1902年。集合论中居然有逻辑上的矛盾!倾刻之间,算术的基础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似乎也动摇了。这一动摇所带来的震憾是空前的。许多原先为集合论兴高采烈的数学家发出哀叹:我们的数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吗?罗素悖论引发的危机,就称为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把他发现的悖论写信告诉弗雷格。弗雷格在他的《算术基础》一书的末尾无可奈何地写道:“一个科学家遇到的最不愉快的事莫过于,当他的工作完成时,基础崩塌了。当本书即将印刷时,罗素先生的一封信就使我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2)罗素悖论在叙述罗素悖论之前,我们先注意到下边的事实:一个集合或者是它本身的成员(元素),或者不是它本身的成员(元素),两者必居其一。罗素把前者称为“异常集合”,把后者称为“正常集合”。罗素悖论是:以表示“是其本身成员的所有集合的集合”(所有异常集合的集合),而以表示“不是它本身成员的所有集合的集合”(所有正常集合的集合),于是任一集合或者属于,或者属于,两者必居其一,且只居其一。然后问:集合是否是它本身的成员?(集合是否是异常集合?)MMNNNN罗素悖论的通俗化——“理发师悖论”:某村的一个理发师宣称,他给且只给村里自己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问:理发师是否给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刮脸的人,按宣称的原则,理发师不应该给他自己刮脸,这与假设矛盾。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自己不给自己刮脸的,按宣称的原则,理发师应该给他自己刮脸,这又与假设矛盾。4.危机的消除危机出现以后,包括罗素本人在内的许多数学家作了巨大的努力来消除悖论。当时消除悖论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抛弃集合论,再寻找新的理论基础,另一种是分析悖论产生的原因,改造集合论,探讨消除悖论的可能。人们选择了后一条路,希望在消除悖论的同时,尽量把原有理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这种选择的理由是,原有的康托集合论虽然简明,但并不是建立在明晰的公理基础之上的,这就留下了解决问题的余地。罗素等人分析后认为,这些悖论的共同特征(悖论的实质)是“自我指谓”。即,一个待定义的概念,用了包含该概念在内的一些概念来定义,造成恶性循环。例如,悖论中定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时,涉及到“自身
本文标题:第11讲 三次数学危机与悖论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3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