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贫困问题研究学生:程娟学号:130212038Diagram一、贫困的概念、方法二、贫困理论及理论分析、反贫困及对策三、关于贫困其他观点四、中国贫困特点、原因和反贫困一、贫困的概念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也称为生存贫困,即个人与家庭所得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一般低于贫困线。–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是指当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表现出的贫困状况,它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判断贫困的。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1)狭义贫困经济意义上的贫困(2)广义贫困经济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人口平均寿命、文化程度、婴儿死亡率、社会保障和环境等方面的状况。国际上常见的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②恩格尔系数法③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④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中认为,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征:•第一,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第二,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第三,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危机、经济萧条等(Woldbank,2001)。这说明,贫困不单纯是低收入的问题,还体现在发展机会、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诸多方面。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即消灭极贫穷和饥饿。Diagram一、贫困的概念、方法二、贫困理论及理论分析、反贫困及对策三、关于贫困其他观点四、中国贫困特点、原因和反贫困1“涓滴效应”反贫困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2、在中国的实践—“共同富裕”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论述就是“先富”带动“后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3、评价该理论这个理论确实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有所提高,让处于绝对贫困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政府并没有及时调整政策,把重心转移到社会保障这块来,经济增长的效益不但没有自动传递到低收入手中,反而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相对贫困日益严重。4、带来的问题—“增长性贫困”“增长性贫困”是指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没有为该地区的脱贫减困做出贡献,贫困现象日益恶化。1、首先要承认增长与公平的“不相容性”。即想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地位,先要接受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公现实。2、初次分配领域注重效率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强化国家对收入再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3、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4、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改革,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改革,缓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5、应对措施和政策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马尔萨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1)人的性本能几乎无法限制;•(2)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两个抑制”积极抑制,利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降低出生率,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不育。2、在中国的实践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根源于哪里?马尔萨斯为当今人口政策提供借鉴作用和历史价值,人口在马尔萨斯的眼中,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中更多地被看做是资源的消费者。马寅初《新人口论》中提出的论点是: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马尔萨斯诅咒”和“马寅初警醒”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中国“政府干预”性质的人口控制3、评价该理论马尔萨斯理论把人等同于动物,把人口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没有考虑到人的能动性,现在科技发展,没有考虑到人的避孕技术的发展。很多地方违反科学和事实(站在资本家的角度),但是在那个年代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很伟大、很超前了。4、问题的解决—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德国和日本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5、相关应对政策1、中国的贫困有一部分是科技教育落后的原因,所以提高人口素质,政府对教育应该加大资金投资力度、技术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知识水平来实现。2、深化科教兴国战略。3、对失业人口培训、职业教育、。4、健全义务教育。三、阿玛蒂亚贫困观阿玛蒂亚《贫困与饥荒一论权利与剥夺》认为“饥饿是指一些人没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采用“应得权力”描写个人和物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个人进入市场和控制产品被“合法化”。并不是物品的匮乏,而是社会的籓篱和桎梏存在,能解释成千上万甚至数十几万人的死亡,“生死攸关之际,人们也不会违反社会的准则”(权力的不平等)。1、阿玛蒂亚·森权力理论:贫困的形成机理交换地位资源禀赋直接交换权利集富裕间接交换权利集交换权利集贫困扩张缩减2、解决:“收入再分配”反贫困理论•费边社会主义认为,贫穷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社会的事。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按社会的需要实行某种程度的财富转移,援助患病的人、老年人、儿童和失业者,以确保每个人获得保障。‘费边主义构筑的以解决贫困问题为核心的福利理论,在引导社会思潮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收入再分配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社会财富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在职者与失业者之间、健康者与病残者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合理地适当转移。占领华尔街3、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基本思路(1)尽快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的税收制度,同时坚决打击偷漏税行为以防止一部分社会成员非法暴富,通过这些税制的确立与完善,将富裕阶层的一部分所得变为财政资金再用于缓解贫困问题。(2)在工资领域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尽快制定权威的,不同类别的工资指导价,纠正行业分配不公现象,适度限制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收人的差距,同时严格规定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将失业者、低收人阶层作为收人保障的重点。(3)城乡差别的扩大,国家应当扩大农业投人,同时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通过经济、科技等手段引导高效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人。4、评价该理论阿玛蒂亚认为不是食物的不足,而是权力的缺失,贫困的本质在于权力的剥夺。所以针对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要实现保护他们的权利目的,只能通过对相应的制度安排,建立一套政治和社会体制,赋权以保障贫困者享有基本的政治与公民自由、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教育、医疗卫生等权利。四、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分析是从处理发达国家(主要是欧洲)的社会问题开始的,拉诺尔1974年在一本著作中提到“受排斥者”的概念,并估计“受排斥着”构成了法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部分人如残疾人、越轨者、多问题家庭、边缘人、、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滥用者、越轨者、单亲父母、多问题家庭、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社会不适应者。•涂尔干提出“社会团结”“社会整合”2、分析该理论•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一些群体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利益,通过社会规则,将其他的群体排斥在社会群体之外,造成发展机会的丧失和机会的不均等。•社会排斥逐渐被各国社会学家、政策研究者、政府部门用来解释失业、贫困、残疾人问题、城乡差距等问题的深层根源,该群体缺少话语权和决策权,提倡社会平等、人权社会。3、赋权反贫困理论该理论超越经济层面而从权利层面上讲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对获得资源和参与决策发展活动的权力再分配,为贫困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参与和决策权力,从而真正受益。具体而言,赋权主要是“资产的扩充,穷人参与、谈判、影响、控制以及掌握影响他们生活的有责任的制度的能力,并且从获得信息权、参与权、问责以及地方组织能力四个方面具体表明赋权的内涵”。4、相关应对对策一方面,它通过贫困人口的参与和意见表达,为政府和其他外部力量了解贫困人口的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供了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它通过赋权予贫困人口平等参与,给了贫困人口的机会,因而有助于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增强贫困人口在扶贫项目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五、贫困文化理论代表人物:奥斯卡刘易斯•贫困文化的永久性格1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脱离的贫困亚文化2穷人永远生活在贫困文化堕落的怪圈中3“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贫困代际传递1、D.P.莫伊尼汉的贫困恶性循环1.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的动力,环境也使他们难以有较高的动机。2.低成就动机导致的社会流动,受教育的机会少,层次较低,这使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3.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4.低收入职业和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2、分析该理论贫困文化是其实是传统小农文化的一种表现。即小富则安的狭隘满足观念;挥霍浪费的消费观念;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轻视知识的文化观念。3、该理论对策对于生活在贫困文化中的人最关键的是要具有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在群众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消除“等、靠、要”的懒汉思想。•进一步切实加强贫苦地区投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变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4、莱本斯坦临界最小努力反贫困理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必须先使投资率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困境。六、素质贫困理论人的素质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素质既包括先天禀赋,也包括后天的努力程度(忽视人的社会属性)。社会保障措施对因智障、残疾、技能低下等个人素质原因造成的贫困进行十预,以保证这部分贫困群体的最基本生活。(食品券和学校午餐计划)2、贫困文化论个人主义观(l)个人应该努力奋斗,争取在与别人的竟争中获胜;(2)奋斗的人必定会获得巨大的财富、威望和权力等(3)美国社会机会均等,只要奋斗必然成功;(4)经济上的失败是个人的过错。受穷,说明你无能,说明你努力不够。7、功能主义关于贫困的理论功能学派:社会中的任何现象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或者称之为社会功能,贫困现象也是如此,贫困问题的存在乃社会功能之需要功能主义观点(l)保证有人去承担社会中“肮脏的工作(2)穷人的低收入为社会的富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3)穷人购买一些其他人不愿意购买的商品;(4)穷人常常被看成受到惩罚的“典型”,从而提醒另一些人更勤劳、节俭;(5)穷人使非穷人能够维持其社会地位;(6)穷人的存在可以使他们中一些稍好的人从穷人身上获利,从而达到向上流动;(7)穷人可以成为社会变迁和经济增长的代价;8、马克思主义及当代冲突学派关于贫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贫困是由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冲突学派: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是遭遇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根源,贫困者之所以陷入贫苦,是他们在社会的经济过程、政治过程和社会过程中拥有很少资源造成的。9、贫困的结构理论代表人物:英国的布思(Booth)和朗特里(
本文标题:贫困问题研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5521 .html